《论语》引《诗》论《诗》说

2015-06-10 14:38:06林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诗三百关雎子贡

林莎

摘要:本文对引《诗》论《诗》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论语》引《诗》论《诗》有其独到之处,而用途则主要为表达社会理想,阐述学问之道,明修身履德之义,批判规谏及表达试论观念。

关键词:《论语》 引《诗》 论《诗》用途

引言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是孔子教授弟子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被认为是《诗》学研究的第一人,仅就《论语》而言,引《诗》论《诗》多达二十章。朱自清先生认为,著述引《诗》论《诗》,从《论语》开始[1]。而孔子对《诗经》的引用与阐述形成一系列的诗学思想,赋予了《诗经》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奠定了中国诗学的基础。

一、《论语》引《诗》论《诗》之特点

今本《论语》二十篇,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其中引《诗》或论《诗》的语录有20章。其中引征《颂》2处涉及2首诗歌,引征《大雅》1处涉及1首诗歌,引征《小雅》3处涉及2首诗歌,引征《国风》4处涉及4首诗歌,引征“逸诗”2处,论说《诗经》6处,论说《国风》3处,论说“雅颂”1处。《论语》的引《诗》论《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以引《诗》为主,引《诗》方式突出。孔子及其弟子在对《诗》的引论中,以引用《诗》中语句为主,多达12章,风、雅、颂的分布较为平均。引《诗》多以断章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而发扬《诗》的社会功用和教化功用。后人对孔子引《诗》“断章取义”的方式颇为诟病,其实这种“断章取义”有其时代背景和必要性。而“断章”是否合适、“取义”是否精妙,决定了引用文本的接受程度。《论语》的引《诗》具有独特的引论方式。引《诗》的方式大致遵循“剥离母体——语境转换——本义转向——语义引申”这一过程。如《学而》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自《卫风·淇奥》,虽然结构一致,但《论语》借用原句后,意义上做了引申处理,意义指向由治玉工艺变为学习之道,意为学习当不断深化。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来“切磋琢磨”,为人熟知的含义是“学习不断深化”之义,所以,《论语》的引《诗》影响超出它的母体。孔子的引《诗》加深人们对《诗经》诗歌的接受度,是《诗经》被传承的原因之一。

其二,论《诗》从整体着眼,所涉文本单一。《论语》中评论《诗》的语录有10章,其中,把《诗》作为整体加以评论的有6章。这6章用“诗”、“诗三百”等字样阐述孔子对《诗经》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评论《国风》3章,只涉及《关雎》占到2章,《周南》《召南》总论占1章。可见,孔子对《关雎》非常重视,《关雎》在《诗》中处于首篇第一首的位置。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符合“中庸”之德,是典范性作品。孔子的观念为汉儒继承并发展,《毛诗序》认为《关雎》是“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是天下一切道德完善的基础。《关雎》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由此可见,孔子的论《诗》对《诗》的经学化有导向的作用。[3]评论《雅》《颂》只有1章,即“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表明,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时,《诗》的音乐已经发生错乱现象,孔子对此作整理工作,使之符合古乐原状。这一章论《诗》涉及音乐的整理,不涉及诗歌内容及思想的评价。

《论语》中的引《诗》论《诗》富有灵活性,并不是简单的借助于诗本义,而是通过延伸和扩展达到意思的推出。《论语》中的引《诗》论《诗》,贯彻了“诗为我用”的方法,又表明了儒家的诗学观念。

二、《论语》引《诗》论《诗》之用途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各国诸侯纷争,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议论纷纷,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权威。《诗经》中含有周礼重要的等级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孔子把“诗三百”作为教材,在对《诗经》充分熔铸的基础上,发挥其更大的社会功效及价值。

(一)论《诗》为从政之用

先秦时期,《诗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或外交场合,《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著作中,记载了大量在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引诗证志的实例。这表明,《诗》的社会用途更为人重视,《诗》是上层贵族在外交活動中表明心志、交流情感所必需的交际工具,贵族青年需要通过恰到好处地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孔子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尤为重视《诗》的现实功用性,对《诗经》的社会用途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和总结。

在《论语》中孔子表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言,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儒学主张学以致用。《诗》在孔子看来,是从政的必读科目,或者讲,读了《诗》,就应该能够处理政治、外交方面的事务。春秋时代的外交酬酢或谈判活动,多半通过“赋诗言志”来表达思想、表达意图。所以孔子认为,学诗如果不能“达政”和“专对”,就等于白学。能够在政治上独立熟用《诗》中的篇章则可以应对各种挑战。

(二)引《诗》以明修身履德之义

《诗》中多告诫警示之章,很容易被引用为修身履德的原则。《论语》中确实有引征《诗经》以明修身履德之义的语录。如《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2]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句出自《小雅·小旻》,《毛诗序》认为“大夫刺幽王也。”郑笺订正“当为刺厉王”。纵观全诗,由于社会政治黑暗腐败,动辄得咎,时人战战兢兢地犹如处于深渊旁,又好像走在薄冰上。曾子在重病之时让弟子看看他的手脚,因为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曾子确定身体没有损伤才放心,他引用这句诗是借助诗本义来表明自己谨小慎微的态度。

还有一例,《述而》篇: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孔子化用了《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的诗句来警示子路,具有普遍意义。孔子告诫子路即使是行军打仗,也要知勇而有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显然是针对子路的好勇性格而言的,同时含有“战战兢兢”的儒家修身理论。

(三)引《诗》借以批判规谏

孔子取《诗》中歌颂之章,改为批判之义。《诗经》中有不少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孔子取这些诗歌加以改造,使之与孔子要表达的思想相适应。如《八佾》: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引自《周颂·雍》。天子祭祀宗庙,只有被分封的诸侯及王公才可以辅助他。季氏为大人的身份,却“八佾舞于庭”,私自采用天子的乐舞规模,这是违背周礼的。孔子最不能容忍这种僭越的行为,于是孔子引用所演《雍》中的原话强烈批判了“三家”僭越礼制的失礼行径,并感慨礼崩乐坏的原因所在,即“人而不仁”。

孔子取《诗》中期盼之章,引用为规谏之义,如《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2]

“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出自《邶风·雄雉》。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雄雉》主题为“期友不归,思而共勖”,表达对朋友长久不归的思念之情。孔子直接引用“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来评价子路“不耻恶衣”的品行,而子路又以为此句可以诵之终身,孔子进而引申此种品行不足以沾沾自喜的训诫。

(四)引《诗》以阐学习之道

孔子对学问极为重视,对学习的方法也有独到的见解。在早期儒家经典中屡见“切磋琢磨”这一字眼,切磋琢磨也是儒家治学的不二法门。而“切磋琢磨”是出自《诗》孔子通过自己的理解“熔铸”,表明了学习之道。

在《学而》篇中,子贡向孔子请教:一个人贫困却不谄媚,富有却不傲慢,这种品德如何?孔子认为,不如贫困而快乐,富有而好礼。在这里,孔子教导子贡,修养不仅要行善,更要乐道。随后,子贡有了进一步感悟,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出自《卫风·淇奥》,这句诗原意是关于治玉工艺,也用来比喻君子的风采。《论语》中子贡把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概括,“切磋”“琢磨”成为有普遍意义的表现手段,孔子很高兴,对子贡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非常欣赏“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学习方式,他通过自己对弟子的鼓励表明了对学习的态度,即学习应该不断深化。而现代汉语中的“切磋、琢磨”基本上在使用它们的引申义。此处引《诗》使“切磋”“琢磨”脱离原诗,成为“告往知来”、举一反三的做学问的方法,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五)论《诗》以述诗学观念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思无邪”一句出自《鲁颂》。“思”字常被当作语气词,无实意,也有学者解为“思想”。“无邪”二字的含义,郑玄解释为“专心无复邪意也”。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诗三百”源自先民的内心情感,是纯真无邪的,这是孔子对《诗》内容的总体评价。竹简《孔子诗论》中说:“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俞也”,孔子认为民众本性就是心中未發的情志,一定要表达出来。当然,孔子赞美《关雎》“洋洋乎盈耳”,却批评“郑声淫”,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其实是为恢复有序的政治规范,表达构建完善社会的理想。

《阳货》篇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念,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由之观察自然与社会,可以相互切磋,可以表达不平之意。通过教化,从近处说可以尽孝,从远处说可以忠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不仅仅表达诗的美学功能,而且表达诗在思想、教化、生活等方面的功能,是孔子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结语

孔子引《诗》论《诗》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十分重视《诗》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认为《诗》可以发挥多重作用:“雅”“颂”作为历史文献,可使人了解政教意图;“风”“雅”作为社交话语,可提高言谈素质;“风”作为伦理话语,则可提高内在修养。 所以,孔子的引《诗》论《诗》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孔子引《诗》论《诗》能够充分利用材料,又能筛选出精华,具有独特的实际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金良年撰.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猜你喜欢
诗三百关雎子贡
要补考的子贡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浅谈《诗三百》的“采诗说”
北方文学(2018年14期)2018-07-13 09:02:18
韩愈《元和圣德诗》规模《诗三百》辨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