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小学生情感培育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调节情绪、稳定情感、健全人格、明辨是非、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语文教学在小学生情感培育中的作用,应当以语言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形象为依托、以朗读为手段进行。
关键词:小学生 情感培育 语文教学
引言
情感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则是小学生情感培育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调节情绪、稳定情感,并能在其健全人格、明辨是非、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更能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语文情感培育的内涵
语文情感培育属于情感教育的一种方式,从内涵来讲,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积极引入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形成有益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事物的认知、思考与领悟的一种教育方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在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贯穿始终。从本质上讲,语文情感培育即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情感因素与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有机融合,综合融会教学流程各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营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实现学生知行一体、情知共进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生情感培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调节情绪,稳定情感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年龄决定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事物好奇心极强,对自我情绪的调控、认知和把握能力亦存在欠缺。通过语文情感培育,以语文教学素材为依托,加强教师对小学生情感、情绪的指导和调节,使学生的情感与情绪能够在特定情景内得以宣泄和表达,在长时间的良好情绪熏陶之下,有利于小学生逐步实现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情感的自我稳定。
(二)健全人格,明辨是非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成为一个悦纳、独立、理性和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前提,也是实现自我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且正处在人格与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离不开情感教育的引导与熏陶。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情感培育,以教材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作为榜样和标杆,引导小学生形成自信、健康、健全的人格。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教材中正、反面人物和事例的对比学习与分析,帮助小学生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相较于成人世界来说,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世界更为单纯,也更易于被外界不良思想影响,这就需要在小学阶段为小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净化其心灵,帮助其增强抵制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优秀的散文、诗歌、小说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積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引导小学生对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与赏析,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生的情感感知与领悟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三、发挥语文教学对小学生情感培育的重要作用
(一)以文学语言为载体进行情感培育
文学语言不仅仅是作者借以行文抒意的工具,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不仅应当有表现情感的布局与结构作为经络支撑,更不能缺少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作血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传神地倾泻作者丰富情感的字词、句式更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与思想内涵。因此,在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情感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文学语言的挖掘与重视,引导小学生通过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去把握作者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感情基调,使学生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例如,教师在讲授《荷花淀》时,可引导小学生关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用的四个“白”字:“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作者通过反复渲染、重复使用同一形容词,其深意值得认真品味。这几个“白”字的使用不仅是作者对白洋淀静谧、优美夜景的真实用色,也表达出这样美好的土地丝毫不容侵犯践踏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这样美好的景象也映衬和讴歌了水乡人民美好的心灵。几个简单的“白”字的重复使用不仅洋溢着作者对诗情画意的水乡图景的热爱,也真切地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再如,在讲授《春夜喜雨》时,教师应在帮助小学生营造古诗意境的同时,引导小学生紧紧抓住“知”、“潜”、“细”三个词语的深层含义与无穷情味,帮助学生体会词语中运用的拟人表达手法以及其中蕴含的诗人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与感激之情,对百姓、人民的炽热情感。
(二)以情景氛围为基础进行情感培育
语文教学的情感培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应重视单纯语言文字引导作用外,还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氛围启发学生展开有益的想象和联想,将纸面上的文字转化为可见可闻的生动画面,增强学生对美好情感的体悟与感知。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景氛围,将文学作品中饱含的诗情、文意传送到学生心中,将充溢于语言文字间丰富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渲染和张扬,使学生沉浸于美好的情感与氛围当中。
对于写人叙事的文学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物件摆设等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使学生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对于描写祖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教师可通过图片、影像、音乐等使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获得赏心悦目、神游佳境的愉悦感,激发其对祖国的热爱。例如,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影像片段、音乐在课堂营造肃穆、悲壮的氛围,辅之以教师的深色系着装、哀伤的朗读语调、庄重的神情等,使学生主动融入一个和谐而悲伤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欲表达的哀悼、悲伤之情。除了模拟情境外,教师还可通过创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融入与文学作品有关的问题情景。教师可将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当中,在制造悬疑问题的同时调动起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注意力都集中于作品的情景当中。
(三)以形象为依托进行情感培育
情感培育和情感渗透并不单单依靠抽象而枯燥的说教,更多的是依托形象来实现教育、熏陶和感染作用。想象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源泉。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又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这就为教师利用文学形象进行情感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讲授教材时,教师应积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和重要形象,将情感教育与形象紧密相连,启发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引发情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例如,在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画以及多媒体图片与影像,观察邱少云所处的环境及其肢体动作、面部神情等,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使学生体会邱少云勇于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树立光辉伟大的英雄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授《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中国近百年来备受欺凌和蹂躏的屈辱历史,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把握。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着重找出能够表现詹天佑智慧、骨气、志气和毅力的词句与段落,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分析,启发学生认真感受这位爱国工程师的光辉形象,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四)以朗读为手段强化情感培育
在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识字、断句,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以朗读为手段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和情韵。朗读能够使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在其心中形成形象与画面,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更为直接的情感体会。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文学大师笔下悠扬的文字将更具有生命气息;合辙押韵的乐音亦能将丰富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生动。
要想充分发挥小学生情感培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教师就应当遵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加强对学生朗读的鼓励与指導,使学生忘却自我,主动进入文学作品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受到激励与感染,去细细体会作者通过文章寄予的深厚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因文定调,因情赋声”,对于蕴含不同情感的文章赋予不同的朗读情感基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应以低沉、哀伤、庄重的声调和表情对文章进行朗读,声情并茂、如泣如诉,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情境下对伟人的哀悼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再如,在学习《观钱塘江潮》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高声读出钱塘江潮来时山崩地裂般的宏伟气势,使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再如,学习《示儿》时,教师应用缓慢、凝重的语调朗读,使学生深切领悟诗人陆游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浓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感情培育与感情渗透,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稳定其情感,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载体、情感体验、形象依托、朗读等不断强化情感教学和情感培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高尚情感与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桂彩.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05).
[2] 尚景峰.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3] 包玉财.小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4] 韩霞.情感语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1(06).
[5] 周祖芳.浅谈语文教育的情感培育和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07(05).
[6]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课题:2013年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课题“教学参考书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研究”(立项编号:13ZYJ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