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飞越千山万水去看你

2015-06-10 08:17林越陵
档案与建设 2015年7期
关键词:红场圣女公墓

林越陵

(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2015年1月19日莫斯科时间上午8点,我走出莫斯科谢列梅杰沃机场,大地铺满了积雪,由于纬度高,眼前一片漆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在这静悄悄的黎明中开始了我的俄罗斯之旅。

红场阅兵,世界上最华丽的军事盛典

朋友告诉我,到俄罗斯一定要喝红汤,否则不算到过俄罗斯。可在我心中,只有站在红场,看到红星,才是真正到过俄罗斯!因此,我寻访的第一个站点便是红场。

红场呈长方形,南北长695米,东西宽130 米,总面积约9 万平方米,是天安门广场的1/5。整个红场的地面由坚硬的条石铺成,阳光照耀下,经历岁月打磨变得凹凸不平的石块泛着青色的光芒,显得古朴厚重,似乎在向世人诉说广场卓尔不群的历史。这里是莫斯科的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指地理位置,对于整个俄罗斯来说,这里也是中心。她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步入红场等于步入了俄罗斯精神家园。

我心中的红场是阅兵盛典的红场。用阅兵式庆祝战争胜利是俄罗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最有影响力的阅兵莫过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的阅兵。1941年10月,百万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决定坚守莫斯科,为了振奋民心士气,斯大林和苏联的重要将领如常举行了每年一度的十月革命节红场阅兵。11月7日上午8 时,苏联红军昂首挺胸接受检阅。25分钟后,红军开着坦克直接奔赴战场。对于苏联军民来说,这次阅兵既出乎意料,也激动人心;既是传统的阅兵,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展现了苏联人民对法西斯的蔑视和对胜利曙光的坚守。

“让正义的愤怒像巨浪滚滚沸腾,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站在红场凹凸不平的石块上,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回响起《神圣的战争》的旋律。音乐家用音乐语言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面对死亡、面对民族危机时悲壮的决心和心声,这首歌也因此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纪念碑”,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广场红墙的另一面,亚历山大花园里,有一个钢盔和战旗的雕像,与之相伴的是一团永远燃烧的长明圣火,这就是无名烈士墓。“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这样的碑文,让我想到了此行的目的。此行到俄罗斯,目的之一就是查找二战时期在南京牺牲的苏联航空烈士的档案资料。从1937年到1940年,共计有2000 多名苏联飞行员支援中国抗战。他们如体验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中国人民的痛苦,如保卫自己的领土一样和中国人民一道抵御侵略者。

1937年11月22日 和12月2日,先后有6 名苏联飞行员在南京上空痛击日军,壮烈牺牲。

新圣女公墓中,卓娅昂首挺胸,坚贞不屈

1937年11月22日,击落1架日机后,苏联初级飞行员涅日丹诺夫牺牲,年仅24岁,成为中苏并肩抗击法西斯的战斗中阵亡的第一人。

1937年12月2日,5 位苏联飞行员击落4 架日机,血洒长空。他们分别是阿列克赛也夫中尉(1907年生)、安德列也夫中尉(1910年生)、布尔丹诺夫上尉(1911年生)、彼得洛夫中尉(1909年生)、波波夫准尉(1915年生)。牺牲时他们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也只有30岁。

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庄重地刻着这6 位烈士在内的俄罗斯方面提供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牺牲并葬于中国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名册”。中国人民如呵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守护着这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英灵。

离开俄罗斯的前一个夜晚,我又一次来到红场。如昼的灯光倾洒在红场雪地上,再由雪地反射向天空,于天地间散发出令人惊艳的高冷圣洁的光芒。站在红场,我想起了此行在圣彼得堡看到的珍贵视频——与中国有关的红场阅兵。1938年2月23日,苏联空军大尉波雷宁率领28 架飞机轰炸位于台湾的日军松山机场,炸毁了20架飞机。消息传到莫斯科,全苏联沸腾了。为了庆祝这次胜利,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苏联空军飞机组成各种队形在红场上空飞过,接受检阅。随后,斯大林又派出一批飞行员支援中国抗战。

新圣女公墓,俄罗斯历史的画卷

有人说,想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就去新圣女公墓,在那里走一圈,便可穿越历史数百年。于是,在漫天雪花中,我们踏着没脚的积雪,前往坐落在莫斯科郊外列宁山下的新圣女公墓。

新圣女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积7.5 公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 世纪。原来它只是一块安葬修士的普通墓地,由于环境幽雅和地理位置隐蔽,自1923年起,这里便成为名人公墓,安葬着26000 多个俄罗斯民族历代的精英和骄傲。著名文学家普希金,著名作家果戈里、契诃夫、马雅可夫斯基、阿·托尔斯泰、法捷耶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政治家米高扬、莫洛托夫、赫鲁晓夫、波德戈尔内等等,都长眠于此。这里的每一个墓碑都如同一件雕塑艺术品,每一个逝者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

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莫斯科市民来到这里,似乎只要在这里停留片刻,紧缩的心灵就会得到舒展和放松,平淡无奇的生活又会重新燃起希望的烛光。热爱艺术的俄罗斯人总是在自己休息的时候来到这里,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打扫墓碑、敬送鲜花。俄罗斯人用这种静静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逝者的尊敬和对艺术的痴迷。

大雪覆盖下,公墓一片洁白,行走其间,仿佛是行走在俄罗斯雕塑艺术的殿堂,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墓碑或气势磅礴,或低调生动,向我们展示着这些影响历史的人物的个性风采。新圣女公墓里安葬的政治家很少,这使得墓地少了一些政治上的纷杂争论,多了一份艺术上的超脱和优雅。

穿行间,我们走到了卓娅的墓碑前。这是一个如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人物。苏联电影《丹娘》和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中国人。面前的卓娅昂首挺胸,表情坚贞不屈。据说,这个塑像的表情和姿势就是年仅18 岁的她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看着眼前的雕像,我想起了发生在卓娅身后的一段往事。

1980年代末期,苏联谣言四起,试图中伤卓娅形象。有人在《论据与事实》周刊发表文章说,卓娅烧毁的不是德军的马厩和草料,而是村民的木板房,于是愤怒的村民抓住了她,并扭送给德军惩处。甚至有人直接质疑卓娅存在的真实性。一系列言论在苏联引起了轩然大波,把舍生取义的女英雄推倒了。甚至有人说,一系列英雄形象的倒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的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墓碑的石板上

其实,在苏共中央的绝密档案里,保存着关于卓娅被捕牺牲经过的真实记录。从1991年解密的苏联绝密档案中得知,卓娅是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1942年,苏联军事法庭对瓦西里·克鲁勃克夫进行审判,原因正是卓娅被捕一案。当年,他和卓娅一道执行任务,被德军抓获后,当了叛徒,供出卓娅,卓娅因此被捕。他向法庭详细讲述了卓娅被捕后被德军审讯却忠贞不渝的情况。正是因为叛徒的叛变,使卓娅陷入了绝境。一夜惨无人道的折磨后,一无所获的德军于1941年11月28日,将卓娅绞死,她年仅18岁。

瓦西里·克鲁勃克夫于1942年4月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对于他的叛变,苏方一直保持沉默,他们担心事实的真相会影响到军队的士气,所以这段事实被埋藏了半个多世纪才公之于众。

1942年1月27日,苏联记者李多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标题为《丹娘》以及《丹娘是谁》的系列报道,说明报道中的丹娘就是卓娅。在报道中,他对卓娅牺牲的经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同时还刊登了卓娅牺牲时的照片,这些照片是苏军战士从一名被击毙的德国士兵的口袋里找到的。这些照片一经刊出,上至领袖,下至百姓,整个苏联都愤怒了。据说,期大林看过卓娅遇难的报道后,震怒之下下令苏军部队:“只要遇到杀害卓娅的德军332团,格杀勿论,绝不受降。”

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的称号。在卓娅毅然走向绞刑架的那一刻,她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最坚韧的品质,她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在所有国家的史书中,都记录着一个英勇的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每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地泼洒自己的鲜血。也许从军事意义上讲,卓娅的战果不值一提,然而她的勇气和呐喊声却如同惊雷般唤醒这个国家的勇气和血性。

历史是毋庸置疑的。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否定、抹黑民族英雄,被毁灭的不仅是一个英雄,而是全体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是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因此,我们尊重民族的英雄与先烈。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他们的品质将鼓舞着人们冲破险阻,不断前进。

与卓娅相对而眠的,是她的弟弟舒拉。姐弟俩和他们的母亲即那部曾经影响无数中国青年人的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一道,与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一起安葬在这个意义非凡的墓地里。在新圣女公墓成千上万的墓碑当中,最朴素的可能就是军人的墓碑。他们并不算名人,却比许多名人更有资格安葬在这里。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把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地献给了这片土地。

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的一刻,被雕塑家定格在了墓碑的石板上。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这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教科书。奥斯特洛夫斯基15 岁就加入共青团,随即奔赴前线参加战争。由于长期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以自己的战斗经历为素材,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193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病离世。他在这个世界只生活了32年,但其产生的影响超越了时空。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一名战士。或许今天有不少人不认同他的政治理想,然而他那大无畏的无私的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猜你喜欢
红场圣女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圣女果的“真面目”
山东临清测土配方助圣女果丰收
探究圣女果的栽培技术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红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斯红场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