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实际,助推数学能力培养

2015-06-10 23:49臧敏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5期
关键词:物体体积数学知识

臧敏

《课标》指出: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数学,更要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上狠下功夫,使他们在学习与应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独有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受益终生的数学素养。

一、利用生活现象, 感知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必须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演变为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知识体验,让抽象的数学知识问题返璞归真。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固有的生活历练引出数学问题,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例如在解决一年级《数学》(下册) “买一盏52元的台灯,可以怎样付钱”问题时,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请大家想想看,如果你去超市,会怎样付钱呢?付10元一张你需要要付几张?20元、50元或100元你又该怎样付呢?”从直观实例具体感知数学,既发挥学生直觉思维的优势,又让学生学得浅显易懂,这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从生活情境入手,质疑数学问题

学生认识数学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的,老师要尽力掘取教材与生活的嫁接点,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从直观的生活体验入手去认知数学,就必须让数学课贴近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寻找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切点,创设鲜活、趣味、富有诱惑力的情景,激活学生的主动“探究”动机,变“逼我学”为“我必学”、“被动学”到“主动学”。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实际问题》时,我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细致观察鱼缸是由哪几个面来组成的?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鱼缸是没有上面的,这时再让生说说烟囱是哪几个面组成的?通过引导,学生们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寻找答案的学习层面,更是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站在数学的角度来解读生活的实际。

三、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提炼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参加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如果引导学生到生活中为新知识寻找原型,那么学生对新知识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显得自然轻松,对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了解得会更透彻。

在学习《测量物体的体积》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一个实践活动,准备一个容器和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想办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容器一定和水有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大部分学生会发现将物体放入水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或在水中取出物体水下降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上课时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如果加进物体后水溢出了怎么办?这时智慧之火便被点燃,学生便会深知数学世界是多么的奥妙无穷、引人入胜了。

四、自主操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思维最有效的办法。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的机遇,激励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用期待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收获探究活动的幸福,享受学习主体的快乐。

比如六年级下学期学习实际测量之后,指导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平均步长,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步数,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会自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五、激活创新灵感,启迪数学思维

灵感是伴随着创新与突破而发生一种智慧。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过程中注意捕捉和激发学生的灵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创意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当得出体积计算公式V=SH后,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地说出:“所有的立体图形体积都这样算”。这时我为这位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并让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做完后再和学生交流这些都是有规则的立体图形,计算的方法都是有相似之处的道理。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助推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能动地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使用数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形成。同时还可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淀数学探究的知识经验,从而真正享受到问题解决后成功的幸福,收获那份辛勤耕耘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猜你喜欢
物体体积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