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芝晶
现在的网络、图书市场充斥着各种名目繁多、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和试卷。每有制卷任务,我也本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思想,东拼西凑,也时常羞愧自己独立命题的能力,一是师范院校没有命题学这门课,走出校门之后,又没有经受正规培训。二是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在各级各类的获奖中,有评优秀论文的,有评优秀教案的,还有评优秀课件的,却从没有评优秀试题的。加之现在的大环境是大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效率上,也就只能是临考前拼凑试题或直接下载,这样的试题是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试卷的效度更无从实现。因此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何提高政治教师的命题能力呢?就操作层面而言,教师的命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学习,熟读教材,关心时事热点,有效抓住社会时事与教材的结合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慢慢积累,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
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上原则,同理,在命题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即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中挖掘素材。例如:在命制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的题目时,考虑到哲学尤其是辩证法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用哲学的方法认识和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于是,我在设计探究性题目的时候,以学生在备战高考时重视语数外,而备战学业水平测试时又将必修科目作为重点为例,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做出这些选择的哲学原因,实现了命题的生活化。
二、利用本地资源编制题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引导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身边的社会生活、人文地理,为将来适应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综合题的设计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是就非常必要了。本地资源虽然独立于教材之外,经过编制可以与教材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动中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的素材,2014年度,本地磨刀老人吴锦泉正式成为《感动中国》的全国候选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南通人的骄傲,学生们都比较了解老人的事迹,也有不少人认识甚至与老人有过交流,这时我就适时以老人的事迹作为背景材料,考察生活与哲学中价值观的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观的实现等问题,学生答题时相当认真,似乎是想用这认真来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三、寻找社会热点和教材的联系
通过对社会热点的讨论,促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理解党的方针和政策,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形成科学的三观。根据这些依据,我们在命题过程中选择恰当社会热点及时事材料,寻找社会热点和教材的联系。同时,在日常的课堂中多让学生发表对时事热点的看法,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时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演说、提问,让师生的观点碰撞出火花,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利于教师对学生想法的了解,丰富自己的命题思路。这样可以在命题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选择典型的材料作为背景编制。在编制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单元练习时,我本想用最近各大卫视推出很受观众欢迎的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作为背景材料,请学生从正面的角度回答文化创新的意义,正在我构思此题的过程中,有一次“课堂时事脱口秀”中一学生却批判了此类综艺节目缺乏创新一味抄袭韩国,我才了解到这些节目的来龙去脉,马上换了个角度,从反面角度探讨如何能不重复别人,自主文化创新。
总之,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时事、考试动态,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求教,不断推敲,踏踏实实才能会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