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西方文论被我国学者大量译介,为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西方文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加之我们对西方文论的引进与译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国内西方文论的批评多数是针对某个流派的具体观点进行阐释的,并没有抓住其要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提出了《强制阐释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本文在肯定当代西方文论优点的基础上,对当代西方文论的缺陷以及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当代西方文论 强制阐释 文学批评流派 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论
一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西方文论的各种理论流派被全面引入到到中国。在中国,这些理论被译介、选择、应用、传播以及重构。在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上,中国的本土意识形态与西方文论互相融合,并影响着中国文论的发展。西方文论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清楚地阐释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缺陷。我们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分析与研究应采取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进行。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错综复杂,每种理论标新立异,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流派均存在在不同程度上脱离文学实践的现象。对当代西方文论各流派的梳理和分析,有效地阐释其不足与缺陷及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对我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 强制阐释及特征
西方的文学理论一般是由哲学家首先提出。这些哲学家注重对文学思想的阐述,以及这些文学思想与哲学问题的相互关系。随着当代西方文论被系统地引入到中国,西方文论以绝对优势影响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我们不否认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必须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辩证分析,探讨它对中国文论建设的消极影响。当代西方文论的弊端已引起中西学者的关注。在西方文论的强势影响下,中国文论出现了“失语”现象,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已经成为中国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学者艾伦·布鲁姆(Allan D. Bloom)教授撰写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对美国大学只讲理论,不顾经典进行了批判;英国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撰写的《理论之后》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文学文本,不能解决政治问题,难以适应局势的需要。这些西方学者认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陷入到了为了理论而理论,而不是从文学文本实际出发的危机。中国学者张江教授也提出“强制阐释论”,来全面地审视西方文论的发展史,概括和总结出了当代西方文论的特征和缺陷。“强制阐释”就是指当代西方文论脱离文学本位、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先在的理论对文本作出文学阐释。包括场外征用、主观预设、非逻辑证明、混乱的认识路径等四个特征。张江教授对当代西方文论缺陷的全面反思是从阐释学的视角对当代西方文论做出批判。“强制阐释”在当前我国文论界被动接受西方文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西方文论和理论的缺陷进行批判和反思。对构建中国文论的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 对当代西方文论各流派的批判与分析
1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是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起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曼·雅各布森、托多洛夫以及吉拉尔·热奈特等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提出文学批评是纯形式的,文学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发现真实性,而在于发现其有效性。
结构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其思想意义的普遍性被夸大,强调共时性,难免造成片面性。1984以后,结构主义理论被引入到中国,许多学者开始了解“结构”的概念,中国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模式得到了改变。结构主义流派认为的“结构”是一种抽象的、表征的并有着神秘色彩的东西,他们眼中所有的社会现象(包括文学现象)都杂乱无章地存在。结构主义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它理论本身的缺失,而且表现为在这个场域中,它被伪装成普遍真理,并呈现出僵死的教条色彩。
2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创立的。德里达利用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说,用解构主义哲学重新加以阐释。德里达所提出的解构主义对文学批评具有重要影响,实现了文学理论的语言转型,并且影响和重塑文论的品格。德里达要解构的不仅是结构主义,而是其代表的西方文化传统。
解构主义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争议。它被认为是具有虚无主义和寄生性等特点,并且表现为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象征。解构主义理论质疑意义的存在以及可否传达,因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容易导致文本理解上的随意性,过于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读者的主观意志,从而否定了作者及作品意义的存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引入中国后,始终水土不服。因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方法是以道德主义的观念和价值批评为主导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并没有从实质上完全接受和吸收西方文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也只不过是一种批评观念和方法。
3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创立的。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視角。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理论研究。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体系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尤其独特的视角。精神分析文学批评强调对文学家创作无意识的动机分析,对文学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和乱伦欲望的主题分析以及对文学宣泄作用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个内容充满矛盾的体系,有科学、正确的心理学内容,也有错误和消极的内容,他的泛性论、无意识论以及运用精神病学原理解释社会现象和文学创作,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在引进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后,在心理学、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的多变性和暧昧性是其在进入中国时产生了被误读的可能,也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 存在主义文学批评
存在主义文学批评是上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在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存在主义是来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爾的一个哲学概念。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存在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灵冲动。存在主义文学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的存在危机和寻求生存方法的现实需要,使得这一文学流派深入人心。
存在主义过于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企图用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方式来评论人,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是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它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一种主观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流派在20世纪初影响了中国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虽然存在主义对我们有许多有益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主观主义和偏激性等思想误区也给中国当代文论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5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是二战后西方出现的的一种文学流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技巧以及文学理论上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是是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具有反传统倾向。
后现代主义创作具有虚构性、荒诞性、游戏性、随意性、无选择性等特征和缺陷。缺乏思想性和故事性。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文论被引入到中国,9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否定现代性和启蒙理性;它也不能对中国传统文论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加以解读和阐释,否则容易造成言不及义,后现代主义的最严重的缺陷就是完全忽略了中西方的社会差异,在中国完全套用后现代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主流,这会脱离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实际。
6 象征主义文学批评
象征主义文学批评来源于法国,在20世纪扩展到西方各国。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象征主义文学侧重描述个人的内心感受,较少描写社会现实;强调用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法来进行文学创作。另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重视音乐性与韵律感。
象征主义文学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此外,象征主义文学批评强调非理性,注重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以及梦幻和下意识的精神状态,忽视社会现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使人们难于理解其表现方式。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受西方影响,对西方的理论借鉴对于对中国民族传统的保留。比如一些诗人的作品晦涩难懂,表现手法过于西化。但由于他们对西方文化并不完全了解,他们在对象征主义的手法的借鉴中明显表现出一种生搬硬套的生涩;同时由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修养不够,他们在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中也表现出不足之处。所以,他们在借鉴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理论时显示出了严重的缺陷。
7 表现主义文学批评
表现主义文学是上世纪初兴起的世界性文学思潮。最早的两位表现主义作家是盖欧尔格·凯撒和思斯特·托勒。表现主义文学具有怪诞、诡异的独特文学风格。这一文学流派是一种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在表现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新奇的语言,并使用倒装句、省略定冠词、重复的词语和扭曲的句子结构等语法形式表现人物的狂热内心和不安情绪。
表现主义的缺陷在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极端的心态只是文学作家自己的心态,对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西方的表现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文化上的保守状态,但是西方的表现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也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中国对于西方表现主义的学习在形式上有盲目抄袭的现象存在,一些作品简单粗糙,思想浮躁浅薄,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分辨其中的优劣。
8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批评
20世纪初至40年代,以法国的瓦雷里、爱尔兰的叶芝和英国的艾略特为代表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批评家颇具影响。后期象征主义的文学通过运用隐喻、象征、对比、烘托、联想等修辞和写作手法,以丰富的形象和意象来暗示隐藏于日常经验中的心灵秘密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更擅长表现理智和抽象的概念,把诗歌引入到宗教中,构建了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并将玄学、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空灵虚无的特点。
后期象征主义表现出多重和多义的特征,象征意象交错复杂。后期象征主义忽视社会现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使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神秘色彩。后期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从严格意义上讲没有真正的象征主义作家,纯粹的象征主义文学作品也很少。后期象征主义忽视社会现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神秘色彩的不足和缺陷意味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不会改变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的现实主义追求。
9 未来主义文学批评
未来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的创始人是意大利青年诗人马里内蒂,他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反对传统,颂扬机器、速度和暴力。未来主义具有否定传统文化的特征,并且提倡抛弃文化遗产,赞美都市文明的机械混乱,主张突破旧的形式规范,随心所欲地进行文学创作,注重语言的革新及诗歌的多重效果。
未来主义具有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在文学实践上,其存在着走极端、用偏执、绝对、粗暴的方式否定过去的一切,并且缺少理论基础的不足和缺陷。未来主义文学的成就也很有限。中国对西方未来主义文学理论和思想能够做比较客观的译介,但对其价值判断较低,在文学创作中,也尽量回避未来主义的影响。西方的未来主义文学没有催生中国的未来主义文学,中国没有未来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和文学批评,也没有真正的未来主义作家。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史是一种意识形态,从社会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为文学发展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
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复杂性和批评的多样性以及它的松散性和世界性,导致了对其分析和归类的困境。对各家文学批评理论的兼容使它丧失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历史学家认为新历史主义混淆了史实与虚构的界限,解构主义认为它过于政治化,右翼理论家认为它过于激进。中国的新历史主义者在用该流派的批评理论解读单个的文学作品时,只对历史的横断面显示出广阔的视野,但是对历史的纵剖面的分析却显得过于单薄无力和重视不够。西方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悖,而中国的历史哲学的相对落后也导致了中国学者的西方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的接受障碍。
11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文学流派,以萨义德的《东方学》为代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高潮。其侧重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话语关系,对殖民时期以后的文化不足现象进行研究,不是简单地从文本出发来研究文学的特征,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其理论中的“混杂性”概念是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而西方列强与他们的殖民地在种族、文化、历史和政治上的差异正是后殖民理论研究和批判的主要内容。
后殖民文学批评的包容力使得对这一理论的建构显得非常庞杂。这一理论的局限与缺点也限制了它的应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自身存在着矛盾。后殖民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话题是被殖民国家如何摆脱殖民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约束,但是却又离不开西方殖民国家的话语。还有,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方式越来越程式化,忽视了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译性。当代中国对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译介和应用越来越多,但我们要注意到“后殖民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我们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行文学批评,要首先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要从中国文化自身中寻找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理论话语。
1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并在西方产生并发展。它包括英美派和法国派等派别。英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及美国的凯特·米勒特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法国派包括埃莱娜·西苏等。西方女性主义深入到文化和文学领域,有其较鲜明的政治倾向。这一流派是以妇女为中心展开对妇女形象、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文学阅读等方面的研究。它借鉴了20世纪西方其他各种批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理论批评者们没能以辩证、批判的视角来审视和借鉴其它流派的批评理论和方法,这就使得女性主义理论批评的政治批判性显得激进而抽象,他们的一些话语表述有脱离现实的的倾向,因此其话语系统中存在很多缺陷,在应用时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中国在20世纪初引入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的表面化和零散性等缺陷也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困境,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窘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偏执于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价值,批评过于格式化与概念化,因而导致自说自话、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对一些男性批评曲解和抗拒、忽视对女性美学的总结以及对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批评方法与批评对象的疏离等问题。
13 生态文学批评
生态文学批评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西方对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理论。创使人是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生态文学批评把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结合起来,以文学的绿色化研究为主题,是对生态危机的回应。具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特征。
一些生態文学批评在理论上没有新意,只是用流行的术语哗众取宠,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缺乏理论根据而成为激情的叙述话语;生态文学想把复杂的进化论和生态理论纳入到文学批评之中,但是却没有成功。生态批评是我国生态文学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探究有深刻体验的作家,除了一些作家缺乏科技素养外,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题材还比较狭窄,只注重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揭露和批判,但却很少创作出具有接近社会和具有冲击力的鲜明人物形象。
四 结语
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很深。这对于改变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方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文学界对西方文论的辨证反思还不够,侧重于借用西方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忽略了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探讨。“强制阐释”为我们审视西方文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促进了我国文论建设的繁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当代西方文论中“强制阐释”的积弊反思》(项目编号:L15AWW002)。
参考文献:
[1] 阿兰·布鲁姆,战旭英译:《美国精神的封闭》,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 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4] 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评》,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高岩,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