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与自我探寻

2015-06-09 13:35熊丽婷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摘要 《雨王亨德森》是一部经典的关注自我问题的小说,其以主人公亨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对自我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因此,本文对《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从内部困扰和外部成因两方面进行了阐释,而对自我探寻则是从动态性和多样性中展开分析的。

关键词:《雨王亨德森》 自我冲突 自我探寻

《雨王亨德森》主要讲述了生活在美国,有着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亨德森,时刻都能感觉到体内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我要”,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觉得自己和这个社会始终不相符合,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他与家人、周围的人相处的都不愉快,使得亨德森越来越想脱离自己的生活轨迹,最终他远走非洲。在非洲,亨德森始终带着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不同的东西,尽量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体会他们的生命及其意义。最终他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带着全身心的力量和热情开始在美国寻找真正的价值。

一 《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冲突

(一) 内部困扰

感受是感觉器官在客观世界的变化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反应,而亨德森的个人内心感受出现了一些问题。亨德森一直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有聲音在呐喊“我要”,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的内心也并没有对于他的疑问给予适当反馈。亨德森做了很多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找到答案。他去学习了小提琴,与一个女人结婚并生了孩子,然而这些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不论是金钱还是欲望,都无法彻底满足他内心的呐喊。亨德森曾说:有时候我对它像对待一个生病的孩子那样,给他念顺口溜或者赏他糖果,我伴着它散步、慢跑、唱歌或者朗诵给它听,都没用,有时我还上工作服,爬上楼梯去堵天花板的裂缝;有时我去劈柴,到野外开拖拉机,到猪群中去干活。不行,仍然没有用!斗殴、酗酒、干重活,它还是跟着我,跟到乡村,跟到城市。无论花多大代价,都无法使它安静。后来,亨德森和查理夫妇去了非洲,在飞行过程中,亨德森充满了兴奋感,在他的视野下是一块儿全新的陆地。在这里,他享受到了想要的高温度,缤纷绚丽的色彩,让他觉得心情舒适,并渐渐产生一种好运即将来临的感觉。也正是如此,亨德森不再感觉到烦躁苦闷,那个“我要”的呐喊声也不复存在。但是,这并没有持续太长的实践,那个声音周而复始,并且一直在呐喊,从未离开,亨德森又迷茫了,他依旧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亨德森在非洲的阿纳维部落,看到了阿纳维村庄,他喜欢这个地方,觉得它像是一幅美好的画面,他预感这里是他想要的地方,是非常适合他的。然后在这里亨德森见到了阿纳维部落的女王,女王向他表示了慰问,可是他不知道怎样介绍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这是他感到非常失落和挫败,他羞于启齿,也不知道该如何叙述自己的身世和来源,以及任何情况。亨德森曾坚持认为自己的处境是一种病态,却又难以解脱。

亨德森的人生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实际上就是人与相应的世界产生的碰撞,而所谓的沮丧和困境,其实就是在那些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不协调导致的。每一个体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在出生起就已经注定了要与大千世界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个个体的成长是不断变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所以当个体的发展变化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处于相互适应的良好状态时,那么他们也就能够站在同一平衡线上了。但是个体和世界若是出现偏差,无法相互适应,那么就会产生冲突。冲突主要体现在意识的波动变化上,随之增长的还有不稳定因素,然后就是个体的自我怀疑,进而出现迷失。

(二) 外部成因

内部困扰自然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反应,亨德森在目睹了高度文明的科技产品后,内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阿纳维部落与王子伊特洛相遇时,亨德森因为听到王子与他用英语交流,既震惊又恐慌,他不明白为何会这样。亨德森曾经说过:我想受苦者受苦的程度都是一样的,虽然每个人总想奋发振作。我试过了一切能想到的解脱办法,没用。在一个疯狂的时代,想要避免受疯狂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疯狂的表现。而追求神志清醒的努力,也会是一种疯狂的行为。亨德森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他也曾想努力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但是在这样一个疯狂的社会里,他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甚至是想要追求神志清醒的积极态度都无法在这疯狂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亨德森的自我期许和相应的世界对其的压迫是一种真切的矛盾,并且在一步步逐渐扩张。所以为了尽快逃离这样的疯狂时代,亨德森去了非洲,以为这样就不会与社会产生冲突了,就可以彻底自我解脱了。但是,这知识表面现象,在非洲他依旧见到了美国的高科技,以及讲英语的人,这给了他一记大大的耳光,他恍然发现自己并未逃离那个疯狂的社会,为此感到十分恐慌,甚至是绝望。还有,在美国时,亨德森在与周围人相处时,表现的也很反常。在妻子莉莉邀请朋友来家做客时,亨德森与所有人都握手问好,包括莉莉,他这样的行为不过是想要告诉别人莉莉并非是这个家里的主人,想让妻子当众出丑罢了。不仅如此,亨德森还经常拿着枪威胁莉莉,因为他知道莉莉最尊敬的父亲是用枪自杀的,他从来都不顾及妻子的内心感受。亨德森在心底怨恨父亲,他认为父亲的心中始终只爱自己的哥哥,对他却不在乎。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争吵和打架,只要别人不顾及他,他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拳脚相加。

在经济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但是精神文明却在不断地下降,由此个体的内心也出现了异常。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也是人的主体力量逐渐确认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精神文明却逐渐变得空虚,而这样的内心感受对个体内心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个体之间的矛盾、自我的冲突和个性的丧失等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文明精神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也渐渐消退。这所谓的现代化进程把许多不明确的东西灌输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使得个体要随之重新审查所有的人事物,还有自我审视。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个体已经开始迷失了,他们不知道自我存在的真正意义,并失去了对未来的所有期望。

贝娄的许多文章都注重强调人的内心情感、思想和心灵,主张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从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20世纪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那些满载精神文明的艺术却遭受了巨大的威胁。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实践的变化也就代表着个体的变化,其具体表现是人类创造的世界与人类产生了对立,随之个体的能动性也逐渐丧失,最终导致人的个性难以全面发展。个体想要让世界适应自身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强大而威严,它是无法在个体意志的影响下有所改变的。因此个体想要成为想成为的人,就职能依靠自己。在人和世界之间产生冲突时,人会感受到茫然和痛苦,而在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下,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这样的痛苦。

二 《雨王亨德森》中的自我探寻

(一) 动态性

其实不只是亨德森,我们每个人都会终其一生去寻求答案,这是一个自我探寻的过程,既冗长又繁杂。在亨德森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声之后,他并没有停留在一个想法上,而是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在不断地努力争斗,不断地拆除旧我,发现新我。亨德森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可能在许多人看来有着优越生活的他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是愚蠢的,但是亨德森说他不过是向真正的生存下来。亨德森一直坚持认为人是可以重获新生的,不能就此沉沦下去,为此他努力地探寻属于自己的未来,从未停止过。对于生的反省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探寻,其存在着动态性,在这个过程中涵盖了反抗、选择和独立等许多因素。亨德森离开美国远赴非洲的行为是对美国现实生活的反抗,他与狮子共处旨在向恐惧说不,向现实说是。最后亨德森带着全新的心情回到美国,去面对那血淋淋的现实,是在反抗过去,勇敢走向未来。

贝娄和亨德森一样,都是反抗者,他的一生之中经常说不,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残忍和写作的失败时,贝娄始终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终其一生都奋斗在写作事业上,他说这是在遵从内心的声音,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贝娄年轻时骄傲,自豪,没有人可以控制他的思想,他始终坚持自由行动,直言不讳,就连得罪总统他都不惧。他主张反对决定论哲学,环境并不能决定一切。社会会改变人,但是想要变成什么样还是由人决定的,外部世界对人会有影响,因为人一直处于这个环境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的思想,然而这些并不能决定人,人是在自我意识的控制下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说是人决定人,而非环境。所以人更应该为了自己的未来有所行动,现实并不会在人的幻想中有所改变,只有切实的行动才会使得未来有所转变。也正是因为如此,个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慢慢前行在自我探寻的道路上,来一场独特的人生旅程。

(二) 多样性

每个个体的经历不尽相同,这就使得自我探寻具备了多样性。亨德森在非洲的长时间游行促使他找到了新的自我,重获新生,有了一颗勇敢面对现实的心,在回到美国时他始终满怀希望,不再以原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也不再敌对任何人和繁杂的世界,在亨德森的心中已经长满了爱和理解的新芽,这是他在自我探寻道路上的关键,从中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他的自我探寻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样自我探寻之路无可厚非是非常适合亨德森的,但是这也只适合他,对于其他个体就不一定合适。就像达普的自我探寻之路,他作为瓦里里部落的国王,受制于部落习俗和周围人。达普抓捕了变成狮子的父亲,在部落人的拥戴下成为了首领,事实上他抓的并不是他的父亲,而是另一只狮子,达普将狮子生养在地下室,由于狮子的身份,使得部落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恐慌。为此部落里的一些人以母亲威胁达普赶走狮子,达普并没有照做,他甚至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狮子在一起,这是达普在反抗部落的习俗和威胁,他反抗一切反对他的事物。然而作为首领,达普有义务将变成狮子的父亲找回来,虽然很危险,但他并没有退缩,最终死于狮子的利爪之下,对此达普并没有任何的怨恨和后悔,这就是他选择的探寻之路,他的死亡成为了他自我探寻的终结点。

贝娄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考验,始终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从未放弃,这是贝娄的自我探寻方式。我们每个个体都是不同思想的独立人,对于自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而实现自我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作为不同的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现实寻找一条适合的自我探寻道路,并做到不断地发现新我,完善自我。

三 结语

亨德森选择在最迷茫的时候,离开美国远赴非洲,在非洲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挫折,却也享受了成功带来的兴奋。在那里亨德森真实地感受到了内心的自我,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在和世界的不断碰撞下,亨德森感悟到了人与世界的平衡关系。在这场非洲之行中,亨德森不断地发现,并尋找自我。实际上每个个体都应该不断地寻找自我的价值,在人生的旅程中,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尤广杰:《人生价值的探寻——析〈雨王亨德森〉中汉德森的心路历程》,《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2] 陈燕、区林、刘开富:《〈雨王亨德森〉的一种加缪式的解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3] 朱潇潇:《英雄精神的回归——〈雨王亨德森〉的追寻》,《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 范彩霞:《〈雨王亨德森〉与存在主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熊丽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