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之美

2015-06-09 17:14周刚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向海白城保护性

周刚

有幸跟随省作家协会组织的作家采风团,赴西部草原文化区考察采风。虽然走马观花,但由于是非工作的文化视角,此行竟然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叹。印象较深的是这样三件事。

首先就是向海自然美。到白城不到向海,像到延边不到长白山。向海是白城最美丽的天然花冠。由于已进初冬,我们看到的向海一片秋黄,与蒲草苇荡上蒲花的白色和远处树林间树叶的红色,交相映衬,镶嵌在幽深的湖色上,在加上天空中划过的丹顶鹤,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天上人间、不知何处的梦幻感。

其实,对白城自然生态的赞叹,在我们进入白城地界不久就已经开始了。白城的湖河多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爽了。那个“白城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风沙城市不见了,白花花的盐碱土地也正在被大片植被覆盖。白城变了。这个吉林西部的大草原,正在重现非人工化的原生态之美。这是一种与精雕细琢、现代完善的所谓旅游胜地完全不同的荒野之美。虽然在吉林省,白城没有可以骄傲的支柱产业,没有可以夸耀的经济总量,白城百姓的收入还相对不高。但我想,白城这样变下去,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吉林生态的一个骄傲,一个让别人无法奢求、无法追赶的骄傲。

由于向海这个地方还没有通高速公路,我们一行从长春到这里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车程。这可能是在省内距离长春、吉林这样的城市最远、交通最不便的地方了。来到这里,大家都有些疲惫,但也都兴致勃勃。徜徉在湖中的木栈桥上,我忽然想:这样的原生态之美是怎么来的呢?

第二个是保护性耕作。我没在农村生活过,不懂农业,对中国几千年“刀耕火种”更是一知半解。但是,当被带到平安镇考察保护性耕作时,却又一次被震惊了。一大片等待收割的玉米地上,一台“西部牛仔”免耕播种机正在忙碌着。收割后的秸秆横七竖八地倒伏在地里,显得十分杂乱。这和其他地方收割后被收拾“干净”的耕地形成鲜明的对照。听白城农委的同志介绍,从2006年开始,白城率先在吉林探索“不割秸秆、不翻地、不打垄、不铲地、不趟地”和“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不仅沃土肥田、解放了劳动力,更使白城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地农民告诉我们:搞保护性耕作,和老辈传下来那种翻地打垄、三铲三趟的种地规矩完全不同,种地“免耕”,省时省工省钱。

有人把保护性耕作称为农业的“第四次耕作方式革命”。 我觉得,不仅如此。这也是一场生产观念的革命,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没有了“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多半时间贪黑起早的劳作,没有了烟雾缭绕和暴土扬长,人们正在试图用自然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把来自自然的重新还给自然。在人们的眼里,农业产业是一种落后,大幅度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成为追逐现代化的重要指標。但细想一下,没有了农业,人类将会怎样?有了好的农业,人类会更贴近自然,更好地回馈自然,同时也会让人类更健康长久地生活下去。作农业的文章,不是甘于贫困和落后,而是抓住了人类的根本和基础。

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了一大片没有进行保护性耕作的耕地,看着一片片焚烧秸秆的燎原大火和漫天浓烟,听着专家说沙尘暴更多是来自裸露土地,我尤其感受到,农业的事不仅仅是农民的事,它关系到人类,关系到我们这个星球。有了这样的耕作革命,做一个农业主产地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就是新城新观念。来到白城生态新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这里哪还有一点老白城的影子?蓝天白云下,高大上的广场,蓝静美的鹤鸣湖,时尚感十足的慢行系统。据说,还有很洋气的水上喷泉、很贵气的碧桂园……总之,属于一个现代城市的要素这里已经全都初具规模。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我对白城的印象。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还不是高楼大厦或者绿化、亮化。有了这些,只能证明白城拥有了别人已经拥有的。而与新城建设同步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让我们看到了这座新城不一样的价值所在。

真没想到,“海绵城市”这个刚刚时髦起来的概念,在既不是一线城市,也不是二线城市的白城落地开花。介绍的同志给我们拿来了一块路砖,它可以让雨水直接渗透下去,用它铺成的城市道路,是透水的。而它的下面,就是地下管线和蓄水池。整个新城以“四园、四湖、四大系统”作为载体,实现了“引、渗、滞、蓄、净、用、排”七大类型的海绵城市功能,让新城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循环,做到“小雨留得住、中雨收得回、大雨排得走”。想到现在,很多现代化大城市,中雨成河,大雨成灾,我不由羡慕起即将生活在新城的居民来。

短短四天时间,我心目中的白城不一样了。我在想,白城真的落后吗?

猜你喜欢
向海白城保护性
走进白城向海 感受冬日神秘恬静的丹顶鹤之乡
港口——向海,向未来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向海而生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