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中的色彩

2015-06-09 08:28:44胡俊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光彩魔力

胡俊

摘 要:本文从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简述色彩理论的形成及其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从而体现艺术家从描临自然的奴役中获得解放,色彩成为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自由发挥创作力、想象力,实现艺术追求、艺术理想的武器,凸显出自身无限非凡的魔力和光彩。

关键词:传统绘画 色彩表现 魔力 光彩

画家的色彩观决定着色彩在绘画创作中的使用方法和表现限度,并形成特定的色彩理论服务于被限定的绘画表现形式。

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遵循严格的色彩理论要求。纵观西方色彩学的发展史,从歌德的“色彩论”,到1810年龙格的“色地球”,到1839年谢弗勒尔发表“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一书,都全面对光的形成因素、组成结构、功能等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光線、色彩的奥秘,同时也成就了绘画色彩学的一场革命,掀开了人类绘画艺术史新的篇章,促成了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诞生。它的形成来源于19世纪初期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到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光学理论的发展的影响。

色彩来源于光,光产生色彩;光是色彩之母,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一种人类肉眼可以看见(接受)的电磁波。但光波本身是没有色彩的,是通过人眼来感知的,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人脑是如何辨别这些波长的。牛顿最先利用三棱镜将白光射线分离并投射到荧幕上,呈现为连续的七种色带,第一次观察到光的色散,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将这七种色光用聚光透镜加以聚合,又会重新变为白光。假如其中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主要的三组互补色,分别是:红色和绿色,橙色和蓝色,黄色和紫色。每一种色光是所有其他色光混合形成色光的补色,例如:我们将红色光分离出来,用聚光透镜将剩余的橙、黄、绿、青、蓝、紫六种色光聚合起来,获得的调和色光将是绿色,即绿色是红色的补色,并且一定找不到其他的色相。

可见物呈现出的色彩是指物体通过表面分子结构吸收其中六种色光射线,未吸收的一种色光射线反射出来的颜色,正如我们所看到树叶是绿色的,那是因为树叶吸收了除了绿色的其他六种色光,是光产生了颜色。一般来说,不同色光相加形成的新色光,纯度不变,如:蓝色+黄色=绿色,绿色光的鲜明度(纯度)不会增减。这种色光调和的方法称为“加色法”,常应用于摄影成像技术、舞台灯光效果及影视艺术等视觉艺术中。

绘画使用的色彩——颜料,均为物质性的,都是吸收性的色彩,色彩相互调和形成新的色彩,其纯度会减弱,调和的色彩种类越多,获得的色彩纯度越低。物质性色彩调和的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减色法”。当互补色或包含红、黄、蓝三原色的结合体以一定的比例调和时,其减色的结果是黑色。

世界万物呈现的五颜六色均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调和而成,称谓“三原色”。这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绘画创作需要的各种色彩。其中两种色彩相加形成的颜色,称为“间色”,也叫“二次色”,如: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特征是调和后的颜色纯度减弱、灰度提高。三种以上颜色相互调和成为有色彩倾向的灰色,称为“复色”,如:红+蓝+紫=红紫灰,黄+蓝+紫=黄绿灰等等。色彩调和次数的多少决定了色彩的饱和度,饱和度越高,色彩越鲜亮;反之,则越灰暗。

遵循科学实验取得的结果所形成的色彩学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探索及绘画教学提供了整套的强大理论支持。在传统绘画艺术中,原则上规定不能直接使用原色,甚少使用间色,认为过多使用原色、间色,画面色彩会显得生涩,被认为没有色彩修养、品质,一般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初学者。绘画一般必须使用经过调和的色彩,利用“灰色”作画。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特别是俄罗斯绘画艺术,至今仍然坚持这一原则。

在绘画中怎样表现光、空间、体积感?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1.通过黑白对比,受光面亮背光面暗。19世纪以前的欧洲绘画多采用单一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2.印象派时期,除了延用色彩明暗度对比的手法,还发现了色彩的冷暖对比、色度对比,条件色的使用。色彩的冷暖特性,即色性。根据心里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白、灰),暖/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距离、温暖/凉爽之感。但又是相对的,如:大红和橘红对比,大红显冷,橘红显暖。离开了人,色性便不存在。色度是指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不同波长的色彩,其鲜亮度不同,如:黄色的波长比蓝色的长,就显得更鲜亮。条件色分为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固有色即物体本身固有存在的色彩。如:草地是绿色的,海洋是蓝色的。光源色指发光体产生的光是有色彩倾向的,如:阳光是黄色的,火光是橘红色的。环境色则指物体受光后,物体受周围物体影响所呈现的色彩,如:白色物体放置在红色环境中,白色物体略呈现为红色的意味。光源色具有色彩倾向,即有色彩的冷暖特性,当物体受光照射时,物体受光面的色彩除略显光源色色相外,还呈现冷和暖的感觉,如:篝火旁围坐的人群,人的面颊受火光照射显得温暖、红润而热烈,暗部阴冷紫蓝色彩带着绿色。通过色彩冷暖的运用(图一),可以准确生动地塑造出人物脸上洋溢的幸福、欢乐,真实、完美地再现了熊熊的火焰。也可以这样说,只有明暗黑白对比关系描绘的画面,光线不具有更真实的感受,没有空气感、没有人情味。而使用了冷暖特性进行绘画表现的,画面显得更加贴近自然、更真实,有身临其境、心生情怀的感觉。孩童、初学绘画的人,开始一般采用固有色彩来绘画,表现星空一定是深蓝色的,白色代表月亮和繁星,绿色代表树叶……画面显得生硬、虚假、不真实,其原因是作画时没有考虑光、环境对物体的作用,物体本身固有的色彩受到条件色的影响会发生变化,此时物体的色彩已经不再是原本固有的色彩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不再是固有的蓝色,而是变为绚丽的紫色,白云也变为彩色。在绘画表现中,条件色的运用使画面中的物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有序、真实、生动、统一的画面效果(图二),画面色彩鲜活丰富,能够正确地指出各种色彩之间的关系、色彩产生的道理。

人类进入20世纪,现代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色彩认知,色彩被还原为本真的自然属性和承载着人类文化情感表达的附属属性,重新回归艺术创作,抛弃了之前历史上人为设限的色彩理论,形成自由、开放、客观、兼容并蓄的新绘画色彩观。色彩也作为视觉艺术创作中的独立重要元素之一,得到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尊重、理解和认识。

英国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赫伯特·里德认为,“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我们所见的东西并不决定于固定不变的光学规律,而是决定于发现或构造一个可信的世界的愿望”。现代艺术提出反传统,建立艺术新秩序的口号并以实验性为其手段,对绘画艺术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自由地实验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材料的应用的可能性做出了历史上空前的更广阔的努力。20世纪常重复这样一句话:“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行地工作着。”艺术家从描临自然的奴役中获得解放,色彩成为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自由发挥创作力、想象力,实现艺术追求、艺术理想的武器,凸显出自身无限非凡的魔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 [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2] 常宁生.国外后现代艺术绘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 [英]沃利斯·博尔顿.印象派艺术家与后印象派艺术家[M].郭嘉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 李天祥,赵友萍.写生色彩学[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 [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杜定宇译.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作 者:胡 俊,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创作。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光彩魔力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4
有魔力的窗
光彩安居工程 点亮幸福之光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0
五月 魔力
艺术启蒙(2021年5期)2021-08-03 10:51:45
卖“萌”的魔力
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 06:37:38
光彩
当代陕西(2020年24期)2020-02-01 07:06:28
春天的“魔力”
我给未来添光彩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简述“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