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祁散文研究

2015-06-09 14:40:48向小金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文儒家散文

向小金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李祁散文研究

向小金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李祁是元遗民重要代表,其散文创作文体多样,数量丰富。他的散文继承《风》、《骚》传统,反映人心世道,同情民生疾苦,抒写自己忠于旧朝的儒家君臣大义观念。李祁的散文真挚感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成为元末丧乱时代的折射。

李祁;散文;思想意蕴;艺术风格

李祁(约1308~1381?),字一初,别号希蘧,自号危行老人,又号望八老人,自称不二心老人。湖南茶陵人。元统初,登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改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归隐永新山中。洪武中征召旧儒,祁独力拒不起,年七十三乃卒于江西永新上麓寓舍。李祁乡居三十五年,吟咏不辍,诗作达1 000余首,“被称誉为元、明之际湖湘诗人第一”(《湖南文学史》第141页)。可惜大都散失不传,总制新安余茂刻其遗文为《云阳先生集》十卷。集中所存多是避地之作,反映了元末明初之丧乱。

一、李祁散文概述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李祁,亲历了元末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苦难,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把自己的辛酸遭遇写进其诗文之中,感情真挚,可以说他的诗文是时代的折射。李祁的诗歌多题画、游览、酬酢之作,但往往熔铸了吊古伤今、厌世弃俗之情。然而“在元代诗文别集中,李祁《云阳集》也主要以文得享时名。”[1]

笔者查阅《云阳集》各种版本,并以《全元文》为辅,加以甄别统计,共得李祁散文167篇:序68、记38、题跋24、墓志铭11、说6、赞5、传3、铭3、书3、语2、箴、引1、表1、帖1。李祁创作的散文不仅体裁多样、数量丰富,而且内容涉及广泛。

李祁能诗擅文,他的诗文在《四库提要》中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诗作“冲融和平,自合节奏,文章亦雅洁有法”[2]。新喻傅瀚曾为《云阳集》作序评价李祁文:“其文温雅端重,而方正之气充然其间,大作也。”[3]庐陵刘中孚赞赏李祁诗文“有雅正之音,有华藻之章,无艰涩之态,无鄙野之习,真所谓‘锵然韶钧鸣,蔚然虎凤跃’者也。”[3]可以说,李祁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元代文学史上还是值得被关注。

序文是李祁所作最多的文体,约占据了其文章总数的40%。李祁的序文包括诗文集序、赠序及族谱序,或谈自己对诗歌的见解,或宣扬教化,或叙友人家学渊源,或赞友人高尚品行。《贺胜可诗序》寥寥几笔便点出友人诗歌的特点:“浩乎如春光骀荡,百卉盈目,而非特一花一草之可人。大抵胜可之诗,以平易胜艰险,以天性胜雕琢。”以生动的比喻道出所评对象的精彩之处。表现出其精辟的诗文鉴赏力以及自己的诗学观念。其《赠郭环溪序》抒发与友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情,“或高谈名理,出显入微,洒洒有佳致,令人如与王、谢家盛集;或春风把酒,夜月凭阑,慷慨高歌,令人如登黄鹤楼”。欢喜之余转而为悲,作者惆怅人事之变无穷,再见之日未可知。离别之情、沧桑之感,慨然系之矣。作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真挚动人,浅显易懂的文辞中流露出拳拳之心。又《俞氏族谱序》追溯氏族显赫的渊源,再正面赞美俞君“应务倥而敦诗说礼,意度间雅。又见其群从昆季,虽跋履艰险,忧患百端,而循规守辙,不失轨度”的善举,其正义敦厚的形象呼之欲出。

记体文占据了李祁散文的22.8%,主要是人事杂记、亭台楼阁记、山水记。而人事杂记又以学记为主。学记是他表达政治文化教育理想的载体,阐发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永新县新学记》开篇即大发议论三代之学、诸侯之学、儒者之道皆与军旅之事紧密相关,指出学校教育对军旅的重要性。继而用大量的篇幅叙述永新俞公慨然作责,修葺学校之过程。并盛赞俞公为政清廉,造福百姓的美好品德。李祁所作学记强调从儒家伦理道德、风俗教化、传道授业等方面阐明兴修学校的重要意义。其亭台楼阁记、山水记则以清新的笔墨描写了自然景物,表现日常生活情趣。如《秋兴楼记》通过主客问答形式阐发人情无常,人应当具有超然物外的洒脱胸怀之理。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清新怡人的画面:

秋暑乍敛,天气澄肃。清飙徐来,林木森动,山光寥迥,远混天碧,悠然有极目千里之意。

主客乘兴登楼观景,无不惬意。主人大抒“葺芙蓉以为裳,纫秋兰以为佩,餐秋菊之落英,吸朝露之沆瀣。飘飘乎乘吾兴而游,极吾兴而止。”畅快自得之情,反问客是否也得快乐自适之意,客作而言曰:

常观之人情无常,惟变所适。虽古之达人旷士,怀慷慨之志,抱赋咏之才,亦止于叹草木之零落,感时运之变迁,嗟年岁之不长,恐美人之迟暮。而君之于斯楼也,乃能长想远慕,不以常情之戚戚为己忧,而以造物之洋洋为己乐,可谓度越流俗者矣。

借客之口赞赏主人超越流俗的旷达胸襟。文章笔长理深,写景、抒情、说理笔法,皆有苏轼之风。李祁的记体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现形式灵活。

题跋文篇幅短小,“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4]。李祁的题跋文有为诗文所作,有为书画所写,言简意赅,多赞美之辞。也表现了李祁对诗文、书法、绘画方面的高超的艺术修养。如《题宋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不止于谈论画本身,而是由画联想开来,慨叹曾经的繁荣昌盛到眼前的凋敝衰败,理性地总结原因:盖因天下之势有极而变。《题宋孝宗赐杨诚斋雪图卷》“以清白著闻,历事四朝,始终一节”便把杨公最显著的人格品质凸显出来,以冰雪喻其高尚清节,与所题画卷恰到好处结合。并盛赞孝宗赐图,怜爱忠臣。文末以“一时君臣相与之意,不其盛哉”作结,点出君明臣贤主旨。这是李祁理想的君臣观,也是他甘为元遗民的最重要因素。

二、李祁散文的思想意蕴

李祁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影响,他的文章当然折射出深刻的儒家思想,包括他对诗学的见解。李祁的文集中没有专门阐述诗学思想的篇章。但是,在他给别人诗集所作的序及题跋文中,有不少内容谈及到了他的诗学思想。

(一)美刺俱见、抒写真情的诗学思想。李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他在《长留天地间集序》中说道:

予谓诗之所以能长留天地间者,以其有阅于人心世道之大,而非徒取其辞之美而已也。《三百篇》美刺俱见,读者如辨黑白。考亭朱夫子集为《楚辞》,本欲以著明屈子之孤忠大节,而息夫躬。

诗歌要明道,要像《诗三百》那样表现百姓的喜怒哀怨,而不能一味讲究辞藻之类的形势美,忽略内容。还有《颜省彦诗序》“诗三百篇皆可以移风俗、动天地、感鬼神,至其可兴可怨可群,最易以感发人者,莫近于十五国风。盖国风多出于闾巷细民之口,故于人情为最近。”认为诗歌要反映人情方能具有感发人心的力量。另外,李祁还主张作诗应抒写真情实感。他在《跋萧如冈诗》中指出:

诗贵真实,不真实不足以言诗。古人之诗,虽纵横自恣,不事拘捡而皆实情实景。是以千百载而下诵之者,如亲见其人,亲目其事。盖实情实景,人心所同,贯古今如一者也。

他认为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为人所诵读,是因为古人的诗抒发了真情实感,表现了实情实景,令后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他诠品友人的诗集亦是以此为准则,“今观萧君如冈之诗,务敦笃而去轻浮,近质素而远绮靡。虽以拙自命,而又至巧者存。岂非所谓实情实景哉?”李祁不仅主张这样的诗学,而且他还以自己的亲身写作去实践其诗学思想。

(二)李祁是以儒家道德规范来安身立命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有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时刻关心民生疾苦。在他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出其强烈的忠君爱国、忧国爱民的儒家情怀。

据其自言:“予自初入学学诗”(《周德清乐府韵序》)又有《送汪士章归江东有序》说:“诸大夫伯仲皆列贵显,朱紫满庭,诗书礼乐之盛,辉映前后。”可见,李祁自幼便饱读诗书,生活在诗礼昌盛的环境中,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熏染。李祁的散文表现出儒家倡导的忠君爱国之义,《四库全书总目》评述云:“其(李祁)眷眷故主,义不负元,则大节如一。”并把他比作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之类的人物而大加颂扬。李祁“当元季衰乱之世,以进士起家,历官中外,慨然思以大义倡天下。晚乃屏居湖南,语及时事,辙欷涕泣,犹以不得效一死障如余廷心者,以尽事君之义为憾。逮入圣朝,力谦逊征辟,而忠义之声遂满天下。”[3]身为南人的李祁不仅不反对蒙元的异族统治,反而以不能一死尽事君之义为恨,并自愿成为元代遗民,这与他内心坚守的儒家君臣观念有着密切关系。

自仁宗朝恢复科举以来,蒙元统治者采取崇文尊儒的若干政策,以儒家的三纲五常封建正统观念来统治人民。元王朝尊崇程朱理学,这“从理论上论证了蒙元统治的合理性,解决了汉族士子出仕元朝的心理障碍和价值困惑。”[5]元朝统治者启用大批南方儒士,这就使更多士人得以进入权力中心,实现自己的儒家政治理想,并从心理上认可了蒙元王朝的统治。理学家许衡在《郡人何瑭题河内祠堂记》中阐述了蒙元的正统性:“中夏夷狄之名,不系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6]由此,元代遗民自觉地认同“三纲五常、君臣大义高于夷夏之变,也高于一切伦理纲常”[7],表达对故国旧君的怀念。

李祁以进士及第,得到统治者的任用与赞赏,身居要职。其诗《御赐恩荣宴堂》描绘出君臣相聚于一堂的盛况:

堂吏喧呼拥后先,彩帘微动八音宣。

圣恩汪氵岁儒臣集,天语叮咛宰相传。

翠叶银蟠高压帽,玉盘珍果谩堆筵。

沾濡拜舞归来晚,马上题诗不记鞭。

华丽美观的彩帘、器具,相谈甚欢的群臣,美味可口的珍果,这一切无不让作者欢欣雀跃。一句“圣恩汪氵岁儒臣集”更是表现了他对皇上的感恩戴德。

因此,在李祁的心中,他是对蒙元政权表示认可和感激的,他始终坚守着儒家忠君之义的。他还时时不忘关心百姓疾苦,宣扬教化。刘中孚作序称:“观今存者,虽丧乱之作,且残蚀不完,然一语一句,悉忠义所发,如老杜夔后,东坡海上,正人心,关世教。”[3]他为龙子元书香世科所作的赠序感叹道:

今子之于是编也,纤末备载,上有以著累世诗书之泽,下有以启后来弓冶之传,亦何幸哉。盖自兵变以来,吾湖广受祸独先且酷。受祸先,故科目先废;受祸酷,故士大夫家衣冠典籍毁失无遗。(《龙子元书香世科序》)

他赞美友人编录科场之文的嘉举,同时也慨叹湖广科目因遭世乱而被废弃,但仍希望“使江西之举不废,车书同会,则子元必当再举。”李祁曾为司所筑进思堂所写的《进思堂记》中大发议论何为忠君尽职者:为人臣者体恤百姓方才是真正的忠君,居官者应为百姓利益着想,急民之所急,宁可损上来使民受利,才是纾君主之忧。而痛斥那些剥削民利,乘势利己的人是流毒。

李祁有着一颗心忧天下的仁厚胸怀,同情民生苦难。如《于承庆诗集序》叙述了元末战乱惨景“至正已亥冬,红巾逼茶陵。明年夏,围守益急。……已而茶陵城陷,群凶噪,持刀刃器突入人舍,杀人填门巷。”李祁亲历战乱,看到百姓苦不堪言,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深感痛心疾首。

三、李祁散文的艺术风格

元代散文经历了前后不同时期的发展,各时期的理论主张与文风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文风趋向于平易正大、纡徐雍容。今人马积高将元末诗文发展的情形概括为:“诗文于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摆脱理学的羁绊,去自抒性灵,以至于流为妖艳、绮靡或险怪;另一种则继承《风》、《骚》怨刺的传统,发为对现实的抗议和抨击”[8]。李祁身处动荡不安的元朝末世,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惨状,具有儒家情怀的他无疑走向了继承《风》、《骚》怨刺的传统之路。他的诗文创作中多是悯时伤乱、思亲怀友、感慨人生的内容。

关于李祁的文学创作风格,四库馆臣认为雅洁有度,而李东阳曾引称学士刘三吾对李祁的评语:“其胸次廊然,为文不事奇劂。”[1]指出了李祁的文章不事雕琢、质朴醇厚的风格。但是,刘中孚评说“先生长于诗文,雄豪伟丽,自成一家。而本于道德仁义之实,诗有一饭不忘君之意。”[3]道出李祁的文中还洋溢着雄豪悲慨的气息。李祁的文学创作继承《诗三百》美刺俱见的观念,他的笔触涉及广阔的现实生活,抒发内心真情实感。如危素为《云阳集》作序所说:“君之于文,卫道甚严,书事有发,有纾徐开朗之气,无钩棘之态。”[3]李祁的散文因事而发,有为而作,没有无病呻吟之态。如《茶陵州达鲁花赤脱因善政诗序》因感脱因公之勤政爱民之德而作序。文章善于用精练的文笔阐述为政之道,然后以细腻的细节描写脱因公是如何善于为政的,作者列举了脱因公冒暑祷雨、缉拿盗寇、损己俸供吏胥笔札之费三件事娓娓道来,表现脱因公处事也公、临事也明、辨敏之才、持守之力等为政之德。李祁用自己体恤百姓的心灵来写乱世中的百姓之苦、百姓之乐,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谓悲慨万分。他在《茅屋秋风图序》中盛赞杜甫:

余观少陵,以横惊八极之才,振荡千古之气,间关险阻,忧苦百端,而反覆流涕。未尝不念王室之靡宁,忧皇纲之未正,感生民之涂炭,哀世路之荆棘。

李祁以苍劲的笔墨称赞杜甫心忧天下的慷慨情怀,一股浩然正气充斥于文中。作者由古及今联想到自己遭世乱离的悲苦,胸次廊然,犹能像杜甫一样胸怀民生疾苦,情感低沉哀怨。语言凝练朴实,气势宏大,不以华丽辞藻为宗。

李祁的散文叙述有条理,议论有根据,描写有层次,抒情以真挚,读来令人心生感动。明人李昌祺就曾《读元进士李祁云阳集》评价:

神情秋水态春云,菽粟甘腴布帛温。

菊径秋风陶栗里,柴门落日杜恙村。

鸾歌凤吹排空远,蚓窍蝇声到处喧。

纵有黄金那可铸,寥寥骚雅向谁论。

赞美李祁的诗文创作具有骚雅精神,同时也不乏清新淡远之风。

四、结语

李祁的诗文曾产生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种选本大多都选录其诗文,下表可见一斑:

表1

元明清三代评论者亦多。上述编选者即多有评,赞美有加。《云阳集》前所附7篇序言亦均有称道者。《四库全书》的编者在评价《樗隐集》时以李祁为标杆,认定“能确守法度,不为支离冗赘之词”,把胡行简的《樗隐集》“拟之元末李祁《云阳集》之流。”

李祁的散文在元代文学史上虽说地位比较薄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以一个儒士敏感的心灵将身处丧乱之时所遭受的艰辛苦难记叙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并且真挚动人,是元末明初真实的写照。

[1]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42,543.

[3]李祁.云阳集[M].王毅辑校.长沙:岳麓书社,2009:2,3,4,8,9.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6.

[5]唐朝晖.元遗民诗人群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6.

[6]许衡.鲁斋遗书[M].四库全书本(卷十四),1999.

[7]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8,130.

[8]李昌祺.运甓漫稿[M].四库全书本(卷五),1999.

Study on Liqi's Prose

XIANG Xiao-jin
(College of Litera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

Liqiwas an importantadher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Yuan Dynasty.He created diverse literary form of prose and the quantity was very rich.His pros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Guofeng and Lisao to reflect common sense,morals and showed sympathy for people who were in suffering.Liqi's prose conveyed his Confucian concept of being loyal to the Yuan Dynasty.He invested his true feelings in prose. His prose had its own unique art style and were to be the refraction of the suffering times of the Yuan Dynasty.

Liqi;prose;ideological implication;art style

I262

A

1671-9743(2015)04-0091-04

2015-01-16

中南大学研究生自主探索创新项目(72150050637)。

向小金,1988年生,女,湖南永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文儒家散文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剑南文学(2015年5期)2015-02-28 01:16:12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