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2015-06-09 14:19王巧丽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末梢室温血常规

王巧丽

(山西省霍州市中医院 山西霍州 031400)

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王巧丽

(山西省霍州市中医院 山西霍州 031400)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93例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放置时间、采血部位与温度条件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脉血的RBC、WBC与末梢血相比明显较低,PLT相对较高;立即送检的PLT、RBC与HGB水平低于放置2h、4h后的送检结果,WBC相对较高,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与冰箱保存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人员应当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检测前后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

血常规检验作为一种基础的血液检验方法主要是指检测分析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白细胞与血小板的计数,能够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信息。但有研究显示,近年来,血常规检验的误差率持续上升,已经高达35%,影响临床诊治效果[1]。基于此,我院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检验科采集的93例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全面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93例,男性48例,年龄范围:19~81岁,均龄(54.21±7.63)岁;女性45例,年龄范围:22~84岁,均龄(55.19±4.87)岁。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新鲜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患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选取患者肘部静脉血与末梢血液,选择EDTA-K3为抗凝剂,应用SIEMENS 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集中检测血液样本,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由于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仪器、人为、试剂、生理因素,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人为因素全面分析不同的血液采集部位、保存条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2]。

1.3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采血部位

检测发现,静脉血的RBC与WBC与末梢血相比明显较低,PLT相对较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血液采集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表1 不同血液采集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采血部位WBC(109/L)RBC(109/L)PLT(109/L)静脉血5.3±1.63.6±1.2225.1±26.3末梢血6.4±1.74.8±1.3168.4±31.5 t值0.75920.82910.9528 P值<0.05<0.05<0.05

2.2 温度条件

室温保存与冰箱保存条件下,RBC、WBC、PLT、HGB计数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温度条件下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表2 不同温度条件下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温度条件WBC(109/L)RBC(109/L)PLT(109/L)HGB(g/L)室温保存5.9±1.55.5±1.8180.4±34.1135.7±26.9冰箱保存4.8±1.44.9±1.6180.2±33.7131.5±25.6 t值0.60140.60070.60000.6215 P值>0.05>0.05>0.05>0.05

2.3 放置时间

检测发现,立即送检的PLT、RBC与HGB水平低于放置2h、4h后的送检结果,WBC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放置时间不同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表3 放置时间不同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s)

放置时间WBC(109/L)RBC(109/L)PLT(109/L)HGB(g/L)立即送检5.3±1.44.4±1.5165.4±32.7118.6±25.1放置2h4.6±1.34.9±0.8225.4±31.5127.4±25.8放置4h3.1±0.85.3±1.3305.1±35.9131.7±25.3 P值<0.05<0.05<0.05<0.05

3.讨论

血液能够运输组织器官与激素产生的活性物质,清理组织器官产生的代谢废物,调节各个器官与机体组织,因此,血液检查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检验方式。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中重要的生化检查与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为疾病的正确鉴别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诊断正确的关键。血常规检验的标本采集方法主要包括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法,其中以静脉采血最为常见。本研究中,静脉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与末梢血相比,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明显较低,而血小板水平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末梢血管的管径狭窄,血液循环不良,血液成分沉积于血管局部位置,温度较低有关。此外,采集末梢血时,挤压过度、针刺深度不够、血小板大量聚集于局部、血液标本中渗入组织液等也会出现以上结果。刘小东[3]的研究提出,末梢血的重复性与准确性差,因此在血常规检验中应当优先选择静脉血,本研究结果与其结论一致。通过表2可以看出,冰箱保存与室温保存条件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笔者考虑这是因为采血时滴加的溶血剂发挥作用,促使白细胞膜充分溶解,胞质溢出,从而使细胞体积缩小明显,最后仅剩部分颗粒与下核。因此,针对血液标本,不管是使用冰箱保存还是采取室温保存,只要颗粒与核未见显著变化,不会影响血液细胞的正常体积,忽略不计即可[4]。此外,通过表3发现,立即送检的PLT、RBC与HGB水平低于放置2h、4h后的送检结果,WBC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增加,血小板能够逐渐发生聚集、沉积与粘附,体积肿胀,细胞结构出现变化[5]。由此说明,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当立即送检,以取得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针对不能立即送检的血液标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保存。对于静脉血而言,血液标本中应用EDTA-K抗凝,在室温环境下于采集后的30min~8h内检测最佳。而对于末梢血而言,应用EDTA-K抗凝后在室温下于采集15min后进行检测效果最佳。针对稀释标本,制备后的10min内进行检测可以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若稀释液中已经加入细胞稳定剂,控制检测时间为4h内。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除了与仪器、生理及试剂因素有关,更与血液标本采集部位、温度条件与放置时间等人为原因联系密切。血常规检验人员应当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检测前后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最大程度的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为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与良好服务。

[1]费树强.临床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4,20(11):3116-3118.

[2]薛宇红.避免标本采集不当给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17(04):224-225.

[3]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16(08):111-112.

[4]张志成.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33(14):20-21.

[5]项琼莲.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2(13):68-69.

R446.11+1

B

1009-6019(2015)02-0046-02

猜你喜欢
末梢室温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室温采集装置及供热二级管网智能化改造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种在室温合成具有宽带隙CdS的简单方法
一种碳纳米管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室温硫化制备方法
甲氧基MQ树脂补强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的研究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