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钟韵声悠远
——诗钟活动在陕西摭拾

2015-06-09 08:56陕西李文西
对联 2015年24期
关键词:长安陕西活动

□陕西 李文西

(710043陕西西安市咸宁东路47号3—2—1)

诗钟是从中国文学沃土中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花。她“兴于清代中叶,为吟坛之袖珍极品”。诗钟问世至今二百多年,可谓发展坎坷。曾数度濒于灭绝,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钟作为文人聚会时玩的一种竞技游戏,不仅需要有丰厚的文博知识,机敏的才思,还必须具有纵横捭阖的联想和高度檃括事物的能力。其睿智、风雅、佳构、妙思、谐趣,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许多诗词、对联高手,大都是诗钟的打钟能手。

诗钟兴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一说肇始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唐诗故乡的长安,有清以来可谓不乏诗词大家,这种文人雅士聚会时的竞技游戏,是否在三秦大地兴起过、有没有山花烂漫时呢?长安诗钟社的钟友,苦苦搜寻,始终想解开这个谜,以便更好地传承这朵艺苑奇葩。受王小凤社长之约,笔者孤陋寡闻、不胜謭陋,仅将能见到的蛛丝马迹,经过寻觅求证,把一鳞半爪有关诗钟的内容摭拾起来,连缀成篇,以作引玉之砖,供大家补充、修正、完善。

诗钟的活动以聚作和竞赛为特点。福建从同治、光绪年开始就有钟社,北京的诗钟活动,能说清结社和写作情况的是袁保龄在《雪鸿吟社诗钟》序言中,自称同治十一年春成立组织“立诗钟会”,以后北京成立一些诗钟社,临时的钟聚更多,是由北京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决定的。以至蔓延全国各地,至于其他各地诗钟社的情况,可谓各具特色,各有风韵。王鹤龄先生在《风雅的诗钟》已有专门论述,非本文所及,故从略。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陕西在京、在外地做官的游宦、贤达、士人,确有参加诗钟活动的。如长安的李盛基(生平待考)就有可能在光绪十三年至光绪十六年(1887—1890年)参与王以慜在济南组织的湘烟阁诗钟社活动,并编有《湘烟阁诗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沈太侔在北京陶情诗钟社的基础上,组织著涒诗钟社,李盛基成为活动骨干。同年由沈太侔编辑、在北京出版的《诗钟鸣盛集初编》中,包含有李盛基选本《湘烟阁诗钟》,收分咏作品133联,嵌字体正格37联,别格26联。此选本的内容来自王以慜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辑出版的《湘烟阁诗钟汇钞初集》,存有王以慜自序,虽然删去了作序时间。

李岳瑞(1852—1927年)字孟符,陕西咸阳庇李村(今属咸阳渭城区)人。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积极参加戊戌新政。政变失败后,为革职永不叙用的二十人之一。逮捕释放后去广州时参加诗钟社活动。民国初年在北京参加潇鸣社和寒山社。著有《春冰室野乘》,宣统三年六月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专辑清代遗闻佚事,记载诗钟的有三段文字,包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广州参加咏作的情况,收录昨品23联。关于诗钟创作的“工”与“巧”、“难”与“易”,该书曾论曰:“诗钟之作,近世极盛。有‘笼纱’、‘嵌珠’两格。‘笼纱’者,取绝不相干之两事,以上下风咏之者也。‘嵌珠’者,任取两字,平仄各一,分嵌于第几字者也。‘笼纱’易稳而难工,‘嵌珠’难稳而易工。”对诗钟的介绍并不准确,所谓嵌珠即嵌字,称分咏体为笼纱,不了解分咏与笼纱的区别,实际上笼纱应别为一体。終威曩曾与孟符论及之。孟符在寒山社期间钟作有:《投·果》一唱:

投臣战栗萧琛伏;

果子堆花赵构餐。

《寒·菜》二唱:

壳菜倒悬嘲蔡确;

膏寒云应笑韩皋。

《显·娥》二唱:

石显上宾尊子夏;

谢娥大盗醉申春。

或极组织之能事,或天造地设,或难得巧对,都显示了李岳瑞的打钟才华。这只说明陕西在外游宦人士有参加诗钟活动的经历。李岳瑞虽曾几度返回家乡居住,赋闲之余是否有诗钟活动,尚待进一步发掘。

文化,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有具备这种文化人的迁徙、流动来完成,诗钟当然也不能例外。清人王毓菁的《诗钟话》中有“林文忠居西陲,遇邱镜泉戍边,偶拈《然·起》二字,嵌二唱,书以赠邱云:

偶然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记载,邱镜泉(景湘),福建人。以词林散馆铨部(吏部),因案遣戍出关,路过西安,此时,林则徐遣戍后被起用,在陕西巡抚任上(1846年8月—1847年3月)。除厚赠川资外,并写此作勉励邱镜泉在逆境中要看到顺境,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梁章钜的《楹联四话》也录此作,没有说是诗钟。但这毕竟还是道光二十七年的事,“在道光、咸丰年间在福建还没有折枝和诗钟的称呼,仍属于诗钟的早期。”“诗钟”二字可能最早见于清人赵国华编于同治年间的《鹊华行馆诗钟》一书的序言《鹊华行馆诗钟》(赵国华所写),收入《青草堂记》(同治十一年刻印于济南)。到同治末年,北京的诗钟活动在体格方面已经趋于完备,诗钟名字才通用。作为诗钟高手,林则徐用此相赠亦在情理之中。林则徐在西安,虽仅仅几个月,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曾包容古今中外各地的文化文明,接纳诗钟亦是理所当然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诗钟西渐,据有关记载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到西安,樊增祥与瞿鸿禨(军机大臣,光绪三十三年,因所谓“丁未政潮”被免职)在西安作过诗钟。樊增祥(1846—1931年),字嘉父,号云门,又号樊山,湖北恩施人。22岁(1867年,同治六年)举于乡。张之洞视学至宜昌,很赏识他,他从此师事张氏。26岁时在京见李慈铭,李极称其才,他又师事李。32岁(1877年,光绪三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出补陕西渭南知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凤颖六泗道迁陕西按察使。光绪三十四年调江宁布政使。清末诗名很高,酷爱诗钟,与钟王易顺鼎齐名。民国四年(1915年)他去了北京,参加寒山社。寒山社为他开了欢迎大会,作品辑为专集。据易顺鼎《诗钟说梦》中所说:“辛丑春,在西安与樊山、(顾)亚蘧拈题数次。”开创了诗钟活动西安乃至在陕西的先河。易顺鼎(1858—1920年)字实甫,号哭庵,湖南汉寿人。14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光绪十三年正式进入仕途生活,主持过“河图局”,入过张之洞幕府,当过两湖书院的分教,广西及云南道员。是诗钟活动的重要人物,有钟王之称。可见西安一有诗钟活动,就非同凡响。参与者几乎都是当时活跃在钟坛的名家。遗憾的是这些活动的详细记录缺失,很难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影响所及。还有待于广大钟友探赜索隐、深入挖掘,使其风采重见天日,以资借鉴。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解散,翰林院六部九卿衙门卸任官员,无所事事,惶惑不安,于是从当年(辛亥)到次年(壬子)自发地聚在一起作起了诗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名流荟萃的“寒山社”。民国二年与“寒山社”同时存在的还有“潇鸣诗钟社”,有社员230人,多为社会名流。与“寒山社”的阵容相比显得平民化、也更强大。樊山在民国六年(1917年) 为这个社作品选“甲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这个社还有许多通信会员,邮寄题目和试卷“南尽江湘,北包辽沈”,“结社五年,朋来远方,课无虚月”。可见盛况之隆,令人耳目一新。陕西是否有“通信会员”参与“邮寄题目和试卷”,还没有可靠的资料说明,有待于进一步寻觅、考察。1919年,北京发生了五四运动,在“诗必废律,文必废騈”的猛烈攻势下,诗钟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恰恰在这个时候,西安出现了诗钟活动,这绝不是偶然的。据毛昌杰《君子馆日记》记载,1918年起及以后若干年曾组织几次诗钟活动,甚至于结社。

毛昌杰(1865—1932)字俊臣(又作俊丞),原籍江苏扬州。清同治年间随父来陕,后入陕西籍,自称陕西咸宁人。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又中经济特科。曾任湖北知县,清末执教于关中、味经、宏道等书院,为于右任、李元鼎等人的业师。民国后,他多年任省政府顾问。遗著有《君子馆类稿》、《君子馆日记》四册八卷,是民国七年(1918)三月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的日记,后面的诗钟活动即摘录于该日记。1932年5月22日旧历四月十七星期日,毛昌杰曾撰联挽樊山先生:

注籍四十年,白发门生余我在;

遗诗三万首,青箱事业赖孙传。

自称是樊的门生。樊山是当时诗钟名家之一,对毛昌杰的影响岂能低估?学习传播诗钟是很顺理成章的。现摘抄于后,供大家学习、参考、借鉴、研究。

作诗钟三联(1918年4月19日 晴 大风)

饭后出门,往省长公署,见岳立山、同年吴敬之、陈册襄、周子敬。作诗钟三联。题“苻坚·茶船”。子敬阅卷。余一联取第二:

瑞占池水双蒲长;

载得云腴一叶轻。

輭脚会与诗钟(1920年5月30日)

今日輭脚会第十次会址祝竹言景楼上,十二钟到,人尚未齐。一点半,人始到齐。余出谜二十余条,猜去约三分之二。诗钟题为:“石榴花·诸葛亮”。余作二联云:

美人颜色红裙妒;

丞相祠堂碧草春。

三分割据终身恨;

五月繁花照眼明。

携宣儿至图书馆,今日撞诗钟(1920年7月24日)

携宣儿至图书馆,今日撞诗钟。嵌字“之·笠”二字。余作两联。一取元,一取第三。

之江曲绕巴山路;

笠泽新刊鲁望书。

之而作器传周礼;

笠屐成图说志苏。

敬之家今日请客,并为诗钟之戏(1920年11月17日)

敬之家今日请客,并为诗钟之戏。贾菩生首座,右次张衡玉、邱纯汀、卢子鹤、祝竹言、周子敬、景莘农、翟新斋。钟题“郭泰·熏笼”。余作两联。

千秋碑记中郎笔;

三日衣留荀令香。

取第四。馀一联,因拗句被庰。敬之第一,其联颇佳:

游学鸾宫巾垫一;

纳妃龙邸聘贻双。

余微嫌“龙邸”、“鸾宫”之字,皆本典所无。浑成终未到也。但诗钟之体,向贵纤巧,而不贵浑成也。

诗钟社成立(1924年2月17日)

二钟后,少亮、觐文、纯汀、仲芳、浣青、星斋均来,复以电话招竹言至。决议社长一人,推我充之;副社长三人,少亮、觐文、禾父充之;庶务一人,仲张任之。竹言来,打诗钟。第一次题“龙井茶·杜鹃”竹言第一云:

普洱武夷皆下品;

野花山鸟偶同名。

第二次:“灯市·长髯”。亦竹言第一。皆余所取也。第一题,余作两联。其一云:

烹来西子湖边水;

听到黄陵庙里声。

尚觉自然,惟“西”字、“黄”字对不工,究非上乘。

为海澄饯行撞诗钟一课(1924年3月23日)

余与润禾竹同至图书馆为海澄饯行,撞诗钟一课。余主试未作,取浣青第一。题“菖蒲·游美”句云:

万里长风凭破浪;

一樽美酒可延年。

气象极好,五钟散。(笔者按:此次钟题疑似为《菖蒲·游(分咏)并嵌“美”字》)【本刊校对怀疑此次钟题为《菖蒲·游轮 (或 “艇”)(分咏)》,因为上比不能扣“游”字,而很像是写船的。】

从日记来看,诗钟活动起于1918年4月19日,当时还没有组织,在1920年5月30日輭脚会十次活动时,又打起诗钟。輭脚会似乎是谜社,只是也玩诗钟而已。直到1924年2月17日始“决议社长一人,推我充之;副社长三人,少亮、觐文、禾父充之;庶务一人,仲张任之。”然后打诗钟。1924年3月23日为海澄饯行撞诗钟后,再没有活动记载。可能是基于当时西安的形势,1926年镇嵩军围城达八个月之久,接着又是十八年年馑,社会动荡不安。衣食无着,人心涣散,焉能顾及。

抗日战争时期,家仇国恨,怒火中烧,人们更没有作诗钟的闲情逸致。令人欣慰的是,在保卫延安的时候,谢觉哉却作了两副诗钟。可谓珍贵之至。

谢觉哉诗钟二联(1947年8月21—22日)

《夜小便·敌军侵入陕甘宁边区沿河》(分咏)

只听盎中犹淅沥;

应知河上不逍遥。

似闻吏部邻家漉;

何止宗爷病榻呼。

据《谢觉哉日记》1947年8月21日载:“没打过诗钟,夜起小便得一题,《夜小便·敌军侵入陕甘宁边区沿河》只听盎中犹淅沥;应知河上不逍遥。”8月22日载:“夜枕上又得一联:似闻吏部邻家漉(笑话:有一人夜起小便,适邻家蒸酒,他疑是自己小便未完,久站在那里),何止宗爷病榻呼(示我们应当渡河去追击)。”

注一:盎,一种腹大口小的盛器,可供小便之用。淅沥,形容雨雪或落叶发出的声音。逍遥,语见《诗·郑风·清人》:“河上乎逍遥。”后谓悠游自得的样子。这里是说,只听盎(便器)中淅沥之声,应知沿河各处并不逍遥。

注二:吏部,古代官署名,此指官宦人家。漉,滤过,水慢慢的渗下。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宗爷,即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在病榻上还连呼三声“渡河”。这里是说,好像听到隔壁做官人家在蒸酒,不时发出滤液下滴的声音,何止宗爷在病榻上连续发出“渡河”的呼声!

在敌军压境,与敌军周旋之际,谢老运用诗钟“复出之以不伦不类之题,运之于能雅能俗之笔,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心境,表现了敌必败,我必胜,保卫延安的乐观精神。在诸多文艺作品中,打诗钟也许是最适宜表达此景此情的最佳方式。

据黄乃江著《台湾诗钟研究》一书说:“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前后,贾景德、于右任……等一大批大陆钟手也随之纷至沓来,……从而把狂欢中的台湾诗钟推到了顶点与极致。”于右任先生也在钟手之列,但目前还没寻觅到他的相关作品,还有待于有志于诗钟研究者继续努力寻求。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生活中已经没有诗钟的一席之地,只有很少的老年诗翁偶尔有钟聚。张伯驹先生于1950年曾在自己家里聚钟,1955年组织过饭后钟社,第二年就有不少诗翁去世,又遇上“反右斗争”,活动自然停止。二十年后,度过了“文革”浩劫,直到1976年春节,张伯驹又邀请萧劳、黄君坦、夏承焘、徐邦达诸翁到家聚钟,周笃文教授有幸参加了这次聚会。周教授在1999年北京紫竹院友贤山馆举行的“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上发言回忆当年在张老家参加钟聚的情景。诗钟之传,在北京可以说“不绝如缕”。作为文化名城的西安如何呢?

诗钟复兴后的西渐,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年,辽宁钟友于海洲、回崇孝等人首倡成立了营口市诗钟社,定期开展活动。1994年9月,辽宁省营口市回崇孝等人创办了《诗钟报》,先后与辽宁省楹联学会、营口市诗钟社举办全国首届诗钟大赛或诗钟擂台赛,陕西省西安市、洛南县就有人参加并获奖。情况如下:

全国首次诗钟征对大赛

1994年,辽宁省营口市楹联学会、营口市诗钟社、《诗钟报》社联合举办全国首次诗钟征对大赛。评出获奖诗钟若干比。在嵌字:“诗·钟”中,陕西洛南倪长贵获榜眼。

诗扬正气师工部;

法扫歪风学况钟。

第二届全国诗钟擂台赛

1995年7月至10月,辽宁省营口市《诗钟报》社举办第二届全国诗钟擂台赛。擂主为辽宁省赵刚先生,赛题为“石·桥二唱”。共收到60多人的诗钟200多比。评出状元2比、榜眼3比、探花5比。陕西洛南王天性获探花。

碎石铺平南北路;

小桥走过古今人。

第三届全国诗钟擂台赛

1995年10月至11月,辽宁省营口市《诗钟报》社举办第三届全国诗钟擂台赛,擂主为辽宁省于海洲先生。赛题为“嵌字:墨·剑三唱”。评出状元1比、榜眼3比、探花5比。陕西西安的王养龄获探花。

砚内墨浓堪作画;

匣中剑响好屠龙。

第五届全国诗钟擂台赛

1996年5月至7月,辽宁省营口市《诗钟报》社举办第五届全国诗钟擂台赛。擂主为陕西省洛南县王天性先生,赛题为“嵌字:树·溪二唱”。评出状元1比、榜眼3比、探花5比。陕西洛南倪长贵摘取榜眼。

万树红桃妆盛世;

千溪碧水颂尧天。

第十一届全国诗钟擂台赛

1998年12月至1999年6月,辽宁省营口市《诗钟报》社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诗钟擂台赛。擂主为湖北甘方武先生,赛题为“嵌字:江·夏一唱”。评出状元1比、榜眼3比、探花5比。陕西洛南县王天性获探花。

江月有情应识我;

夏云无处不堆山。

1998年10月,北京的诗钟爱好者创办了《燕山钟韵》,有部分诗友开始学习、尝试写作。1999年,李文平、杨志忠、梁纬华、恒春余由于居住的邻近,时常在一起研讨诗钟创作。一次李文平问及李文西是否喜欢诗钟事宜,李文西把他的藏书《游戏大观》(1919年上海广文书局出版)奉献给了李文平。李文平根据书中关于诗钟法式的举例,结合自己的创作实例,编写了《浅话诗钟》一书,并以此为内容于2000年9月,应翟增泽会长之邀,在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第一次举办的探索诗钟的讲座上作了发言,意在“投石问路,造访钟友”。2002年4月7日,在陕西省楹联学会召开的全省楹联座谈会上,李文平结识了洛南的诗钟爱好者倪长贵先生,会后谈起诗钟,相见恨晚。李文平是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三秦楹联》主编,此后在与各地联友交往中,不失时机地宣传诗钟,联络钟友。2004年1月,《燕山钟韵》因故停刊,为了不让刚刚在陕西勃兴的诗钟嫩苗萎缩,在李雄飞、李文平、杨志忠、梁纬华、恒春余、朱士品、黄越等的努力下,长安诗钟社于2004年5月16日在西安成立,隶属于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名誉社长李雄飞,社长李文平,副社长杨志忠、朱士品。陕西省林业厅离退休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林业厅老年大学成了诗钟社的活动场地。

长安诗钟社的成立,填补了我国自有诗钟以来200多年间西部地区鲜有诗钟社的地理空白,结束了唐诗的故乡长安,乃至我国西半部只有零星诗钟活动的历史。同年,“长安钟韵”专栏也在第五期《秦风》与大家见面,成为广大钟友学习、交流、展示钟艺的平台。从2005年起,《秦风》一、三、五,三期设有“长安钟韵”专栏。为了提高大家的素养,钟社为大家邮购了王鹤龄的《风雅的诗钟》,复印了《希微室折枝诗话》(陈海瀛)、《诗钟史话》(萨伯森、郑丽生)。《长安钟韵》专栏也从2008年起,就和《秦风》(双月刊)同步,每年出六期。

长安诗钟社成立以来,除却寒假两个月和暑假两个月外,坚持每月活动一次,雷打不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本着传承中华国粹,播扬诗钟艺术,紧跟形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宗旨,走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学有所乐、学有所用,积极开展活动。更有社员们的热心推介,队伍在不断壮大,先后于2005年5月 2日、2006年 7月 10日、2008年10月26日,相继成立了洛南(县)、长武(县)、紫阁(户县)三个分社。倪长贵、鱼佩云、张琨明分别为社长,三人又先后增补为长安诗钟社副社长。参与者也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人。在陕西老年诗词学会会刊《秦风》和西安市诗词学会会刊《陕西诗词界》上辟有专栏,发表社员现场拈钟和宿构诗钟作品。《鸿雪诗刊·燕山钟韵》也屡见社员的作品被选用。

长安诗钟社不仅善于广交钟友,更注重向全国的钟友学习并进行交流。2008年举办《秦风杯》命题全国诗钟邀请赛,得到了广大钟友的热烈响应,热情支持。其后将大赛获奖作品、入选作品,以及诗钟社社员几年来现场拈钟及宿构的诗钟创作等编为《长安钟韵》一书出版发行,供大家学习、借鉴。为了促进诗钟这一国粹奇葩能够纯正健康地传承下去,长安诗钟社还于2011年11月6日,邀请省老年诗会、长安诗钟社三个分社的主要领导,以及省、市楹联学会资深道友,在陕西煤炭厅招待所召开《诗钟通则》专题研讨会,对郭健先生执笔编写的《诗钟通则》及其《实施细则》(试用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广泛征询意见。统一认识,修订后于2013年元月颁布试行,目前长安诗钟社已经实验用之,效果良好。

2012年起,由于陕西林业厅老年大学那栋楼要拆除改建,诗钟社得到了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办事处咸东社区的同意,落户咸东社区。2011年12月,为了让社区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诗钟,额外在咸东社区三楼会议室举行了一次现场拈钟活动,特别邀请社区两位主要领导和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引起了他们极大兴趣,受到了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2012年元月20日,诗钟社部分社员与社区领导、工作人员开展了向居民送春联活动,2013年2月1日,又一次联合送春联。诗钟社已把协助社区开展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纳入计划,与社区合作达到了双赢。在锺二老师的努力下,2013年8月18日,长安诗钟社乾县分社成立,社长陈光(后增补为诗钟社副社长)。钟社领导成员还不定期走访各个分社,联络感情,切磋技艺,增强了诗钟社的凝聚力。2011年9月《陕西老年报》、2013年12月《华商报》等报记者采访报道了诗钟社的活动,2013年12月《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也先后对诗钟社进行了报道。截至2014年4月,诗钟社已坚持活动八十六次,编印《长安诗钟社活动资料》八十六期。会员已近二百人。

2014年5月16日,是长安诗钟社成立十周年华诞,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从2013年元月起,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诗钟邀请赛,筹备十年来社员作品成果展,拟出版《长安钟韵》第二集。

长安诗钟社正在逐步成为对外活动的文化窗口,向周边市县辐射。全体社员决心为多出佳作,求索精品而努力,为传承诗钟艺术瑰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长安陕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们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水VS火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西游新记 2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