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究

2015-06-08 00:30崔剑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审美意识

崔剑峰

(黑龙江大学 社会科学处,哈尔滨 150080)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究

崔剑峰

(黑龙江大学 社会科学处,哈尔滨 150080)

摘要:在伊格尔顿眼中,文化生产是生产方式中的一种,是把语言加工成文字的文本,文本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传达一定意识形态的含义,文学文本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的传达是紧密伴随的,文本的解读者和读者在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对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接受过程。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为统治阶级辩护的功能,但在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具有一定的批判功能。伊格尔顿指出了作为意识形态重要构成的艺术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但同时艺术自身也内蕴了对其自身的批判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审美

一、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的界定

伊格尔顿在《二一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对英国文学史进行了梳理,他对文学概念进行了界定:“事实上不可能给文学下一个客观的定义。因为这就把为文学下定义变成人们决定如何阅读的问题,不是判定所写事物之本质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不能把文学看成客观的、表述的系统,更不是什么随意性的,什么都可以的,而是应该承载一定的价值判断的,确切地说是文学表达了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由此,伊格尔顿得出结论:大可不必把文学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文学本身便是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不是文学唯一的方式,而意识形态是以文学为载体的,文学又与社会权力相联系的。

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中,对意识形态进行了界定: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因此阻挠他们正确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而在西方哲学史上引入“意识形态”的第一人是法国哲学家托拉西,他在《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中,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科学,主要是以研究认识起源、界限和可靠性为基础,使从简单的感觉过程转移到形而上的精神领域,其目的是从基础上重新构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伦理等观念。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之前,很多人都是在理论层面上探讨意识形态理论的。从葛兰西开始,很多人对意识形态的解读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等方面进行。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统治阶级的霸权主要是通过控制新闻媒体、学校、教会等文化机构。而意识形态“含蓄地表现于艺术、法律、经济活动和个人与集体生活的一切表现之中的世界观,组织人民群众,并创造出这样的领域—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并获得对其所处地位的意识,从而进行斗争”。由此,不难看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获取霸权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伊格尔顿文化生产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是在西方有独特视角的批评理论。齐泽克把意识形态看作幽灵;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虚假意识;而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形态处于人们的无意识中,而在伊格尔顿的视域里,意识形态就像梦的文本,虚假和虚幻是它的特征,意识形态的现实作用是实现政治统治。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指人们所坚持的顽固而又常常无意识的信念,而且是那些与我们社会权利的保持和再生有某种关系的感觉、评价、观察和相信的方式,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方式、支配着人们的政治方向和人们的价值判断。

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则不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多的是指一定社会的思想和观点,而且还指一定社会的一定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和,这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现实表现。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出发,提出自己的文化生产美学意识形态观点。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理论的含义,指出要重视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与主体相联系,提出意识形态的实践性和主体性,批判经济决定论,注重主体垂询功能。伊格尔顿借鉴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文学批评》中写道:“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地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

伊格尔顿文化生产美学意识形态理论吸收了威廉斯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产理论,把文学分为“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 ”“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文本不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而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有的文本能够真实地反映,而有些文本则能够通过缺失,而扭曲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文学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之一,而文学是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的审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这一观点可以用来分析文本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方式、风格、话语特征。伊格尔顿试图用美学意识形态来克服意识形态的异化,即对人的控制和操纵、即对人的统治。伊格尔顿后又转而批判阿尔都塞,认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无法弥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而且无法完成对主体的垂询。

在伊格尔顿看来,文本受到“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但文本又受到作者创作的影响,尽管文本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但作者却可以使文本具有内蕴批判功能。

二、伊格尔顿审美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理论

伊格尔顿把文学文本产生过程视作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文本产生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同时文本又受到自身以及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再现历史事实。伊格尔顿指出,文学文本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文学文本生产过程中,受到作者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意识形态,还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文学文本审美意识形态能够批判意识形态的自身缺陷,从而克服意识形态的异化。

伊格尔顿看来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用审美意识形态和审美实践驱走意识形态的阴霾,用审美话语来恢复人们实践的价值追寻,从而来对抗意识形态,二者的纠葛是人的感性内在生命的和谐。马克思通过克服异化劳动找到了这种和谐,席勒也提出审美,人由对美的感性寻求,克服人的理性无限膨胀,走向了自由,用感性来挑战理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权威。而伊格尔顿文学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孕育解放的思潮,是希望的美学,是政治的美学。

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等往往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幻的,是错误的思想意识体系;另外一派的观点关心社会生活内部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功能。显然伊格尔顿属于后一派。伊格尔顿美学是身体(body)美学,是以提高主体的地位为突破口,分析西方国家的美学意识形态发展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阶级、国家、生产方式等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不同于马克思,马克思在生产劳动的层面上来说明。在伊格尔顿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身体遭到严重分裂,生产方式等意识形态理论取得对社会的支配权。他分析审美活动为身体对抗意识形态的价值和意义,审美活动恢复身体的批判功能,文本作者可以调整自身的意识形态,通过审美活动来对抗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意义上的审美为我们提供了成为人类的可能性,我们希望多大程度地实现这种可能性还需要留给我们的自由意志去实行。审美是需要以脱离现实世界为基础的,使人产生美好乌托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虚假性。“审美具有中转或传递机制,通过该机制理论被转化为实践。换言之,美学是道德意识通过情感和理智以达重新表现自发的社会实践之目的所走的迂回道路。”伊格尔顿的文化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审美起作用,达到使主体摆脱社会控制和实现自我塑造的目的,审美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脱离现实的想象,审美想象无法删除社会现实,以想象来实现对现实的复制和拷贝。

伊格尔顿文化生产理论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文本当中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伊格尔顿又把文学文本的矛盾作用理解为审美的矛盾性:审美是人获得解放的途径,也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标志。伊格尔顿文化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看到审美的矛盾性,然而人们解读到了伊格尔顿这一理论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子,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之我见

伊格尔顿文化生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过分强调想象状态和意识形态语境,批判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展现和具有意义。审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美学在现代思想中起的作用如此举足轻重,毫无疑问,部分原因是由于概念的多义性所致”,“美学著作的现代观念的建构与现代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的各种形式的建构,与适合于那种社会秩序的人类主体性的新形式都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美学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异常强有力的挑战,并提供了新的选择,因此,美学又是一种极其矛盾的现象。”伊格尔顿清楚地指出,审美由于自身的矛盾性既对意识形态起建构作用,同时又反抗并存的矛盾性。

伊格尔顿对美学与意识形态的矛盾关系的分析,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域。伊格尔顿是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新的诠释的基础上,提出他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提出了文学意识形态性和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作者创作的文学文本内蕴意识形态性,而文学文本作者又可以用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态反叛意识形态;同时,文本解读者既可以接受文本本身的意识形态性,又可以用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态对抗意识形态,文本本身内涵批判的职能。

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解读是动态性的,他认为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类似,都属于一般意识形态,也存在不同,它们又分属不同的视域。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与文学领域的其他意识形态不同,而文学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与作者意识形态也不相同。

伊格尔顿尽管承认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更强调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更重视二者的不同,表现出伊格尔顿动态思辨的理论风格,以及看待问题的流变性。

参考文献:

[1]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

[2][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0.

[3]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9.

[4][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9]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陈树)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agleton’s Theory of Ideology

CUI Jian-feng

(Division of Social Studi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Eagleton regards culture production as a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 involves the translation from language into texts. As the media of ideology, they hav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ry tex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read of ideology.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texts, the interpreters and readers of the texts unconsciously accept the ideology. Eagleton maintains that ideology functions as a defender for the ruling class, as well as a critic of itself. Thus,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ideology, art certainly has ide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an 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Key words:ideology; text;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174-03

作者简介:崔剑峰(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探究”(12522220)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21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1.079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审美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