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波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计算机科,辽宁 大连 116023)
工学结合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初探——以大连市轻工业学校为例
王英波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计算机科,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职业技能为基础,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就业为明确导向。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无缝对接;订单式;双赢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其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然而,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归纳为半工半读式、工学交替式、订单式等等,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初衷。因此,探索工学结合多样的实现形式,应该根据学校地域、专业特点、生源基础、设备条件,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采用多种形式的结合,配合弹性学制、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工学结合把企业的培训模式引进学校课堂
在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DTP项目中,企业的技术人员直接进入课堂,把企业的生产过程搬到教室,采取“定向培养”的模式进行教学。实训课全部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承担,把学生的“磨合期”消化在学校,使学校成为企业延伸的培训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1]。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生在企业人员的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把在实践中的体会与理论进行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以企业的要求育人,以企业的方法教人,并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得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合企业的要求,使教育与企业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把企业引入学校还要把企业的文化引入学校。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要促进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以使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入企业的实干文化,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都应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在企业工作一般都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成功无不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吃过苦,也不愿吃苦;再加上受社会上贪图享受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以及校园环境下缺乏吃苦耐劳的锻炼机会,所以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为薄弱。通过企业的成长史和成功人士艰苦创业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能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培养和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通过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当面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挫折时,具有锐意进取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失败、不断奋斗进取的精神极其重要。
二、工学结合把学生引入企业
在大连英辉科技的限公司BOP人才孵化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与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毕业就能与就业接轨。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学生通过进入公司实习,熟悉了工厂工艺和生产过程,缩短了学生和企业的距离,视野得到开阔,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弥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增长了才识,使学生实现了较快的成长。经过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初步领略、见识和体会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纪律观念、岗位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学习热情得到升华,质量意识得到体验,团队精神、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得到强化,对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也增加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而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2]。
三、工学结合采用订单式模式
与大连拓金公司合作,采用“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签订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一起商定专业方向、招生数量,进行定向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根据企业及学生的需求,确定岗位技能训练计划(包括订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相关待遇(如奖助学金、就业),共同制订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者)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这种人才培养计划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能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甚至做到“无缝衔接”。这种模式为企业培养最合适的人才,大大节省了企业用人成本,将岗前培训时间基本缩短到零。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合作,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和生产实践,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订单”的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符合“订单”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保证企业用人的质量,企业应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即不仅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而且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为此,校企双方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
在大连英辉科技有限公司,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定期商议顶岗实习各阶段的任务及教师的指导要求,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联合企业定期考核学生各阶段的业绩;加大了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推行教师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学校及时向学生家长通报“工学结合教改试点方案”,获取家长的支持;加强动员,开展岗前教育,签订工学结合承诺书,提高学生的认识;关心学生的生活,校企协商解决交通、食宿等问题;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顶岗实习结束后,向学生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以服务学生就业。
学生在英辉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减轻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出自农民、工人等低收入家庭,在提供学费、生活费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与扶持。顶岗实习能够在培养技能的同时,给这部分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使之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五、工学结合的优势和展望
工学结合是一种“双赢”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与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学校与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工学结合是新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实训场地不足,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产生一定的影响;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还不够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需要教育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做深入研究,搞好理论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政策上、条件上、运行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要扩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规模,包括拓展专业、加大定向培养、“订单式”教育的力度;完善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有效方法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要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手段,使其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开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人民论坛,2010,(26).
[2]彭新宇.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5).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60-02
作者简介:王英波(1961—),女,山东牟平人,讲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03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