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基本上是我国大多数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健康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有着本身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身体素质 特殊性
在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切入点也应发生相应的战略性转变,从而在保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原则基础上,为医学院校学生储备体育保健知识和医疗与保健相结合的体育知识。本文主要在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转变以及新教育环境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切入点。
一、医学院校體育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学时间少
对于医学院校来讲,其在各学科教育中处于专业知识较强的领域,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承担着比普通高校学生更高的学习压力,其涉及到的生物医学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课程等,都具有较大的专业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临床能力学习以及各种急诊处理、沟通技能和诊断知识的学习。由此就直接造成了体育课程的缩减,从当前的国内医学院校教学现状来看,其体育课程设置在总课程设置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熟练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匮乏,体育设施陈旧
首先从医学院校的招生设置来看,其与其它类型的综合类院校相比,招生专业较为单一,招生规模以及师资力量都极为有限。其次,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大多数以传统的足篮排以及田径项目为主。而在当前的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们更偏向于网球、瑜伽、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这时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第三,多数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设施陈旧落后,从而对多种体育教学项目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三)医学知识专一,体育知识缺乏
医学和体育在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医学教育的重点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培养,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体育教学的重点是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技术和运动技巧的掌握,从而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然而当前存在的情况是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医学专业知识上,忽略了体育教学对医学院校的重要性。
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其体育教学改革应牢牢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和健康第一的目标,并在充分结合医学专业教学知识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育竞技性的淡化以及实效性的增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在掌握医学体育知识为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维度和多层面的医学体育教育,充分发挥出了医学体育集文化、医疗、教育、保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学特色,并且在相应的必修课程安排以及体育保健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有效彰显了医学体育保健教学的特色。在进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太极剑或者是初级长拳等加入体育教学课程中,从而充分体现出医学体育的舒心平血、强身健体等体育保健功能。
三、新环境背景下的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以及教学切入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
1.长线体育教学
在之前教育部发布的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教学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以运动参与、身心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体育教学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人才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来讲,其应在体育教学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体育医学保健为长线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技能学习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类型体育准备活动框架的构建以及个性化的培养,营造出更为平等、民主、科学的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氛围。
2.“主线”体育结合保健教学
主线体育教学主要是指医学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足篮排、艺术体操以及田径项目等,如果将保健知识加入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变。
体育保健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性损失、按摩以及医疗体育等众多方面,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生理学、卫生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基础,对体育锻炼着的身体发育、健康及训练进行保健指导,从而通过体育锻炼储备,来达到对疾病的预防目的。
(二)教学切入点
首先,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变换,更多的体育运动走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例如网球、瑜伽等项目。该种具有时尚性质的体育项目在当前受到了较多学生的喜爱,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时尚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切入点,避免体育教学简单的停留在单一层次的循环模式上,同时可以将华尔兹、四步交谊舞等引入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艺术素质的综合目标。
其次,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还可以将体育保健作为切入点,从而在以体育保健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开展各项体育教学互动,并通过对体育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卫生防范措施,从而对运动性损伤以及常见的慢性病发病规律进行防治。
★基金项目: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2015年科研项目,课题编号:QRYPT2015012;海南医学院科研培育基金2013年项目,课题编号:HY2013-07。
参考文献:
[1]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542-544.
[2] 李积录.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医结合”[J].医学与社会.2008(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