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志 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6)
·规划·建筑·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的模型化研究思路
费 志 宏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6)
研究将类型学的方法引入到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的思考中,利用模型化的思路将已有空间分解,从空间元素、空间界面、介质等方面入手,建构了8个空间单元的基本模型,为后续改造设计的深化做好铺垫工作。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模型化
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是乡村生活和文化最集中展现的舞台,通过对它的观察、认知和理解,以及对环境中人的交往方式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把握交往空间中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创造性地保护和延续乡村聚落的场所精神。
乡村聚落中交往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使用相对抽象的概念具体指导交往空间的建设。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希望以空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交往空间的模型化思路,完成从理论研究到空间塑造的实践转化。
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是一个庞杂的空间系统,它的具体空间形式很多,既有水塘、宅前空间等相对简单的空间形式,又有像主街、桥头这样相对比较复杂的空间形式。但复杂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是简单的链接和整合,例如:水街往往是由骑楼、水埠、桥头等局部的空间片断以具体的形式和结构整合而成的。所以说,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系统到最后都可以被分解成简单的空间单元的集合。类似上述的道理,简单的空间是由空间界面和空间元素共同构成的,而空间界面本身也是空间元素的集合,空间界面的属性是由空间元素所构成的。因此空间单元也可以被最后分解为空间元素的集合。交往空间模型化的基本思路见图1。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对交往空间的模型体系的研究可以通过建立空间单元模型的方法实现,即研究空间元素、空间界面是如何具体构筑空间单元。进而还能探讨多个单元模型的整合,即寻找空间单元模型之间以何种具体的形式和意义,完成从简单到复杂,从片段到连续,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最终完成复杂空间或空间系统的塑造。
从交往空间系统或复杂空间中提取的简单空间,就是讨论的空间模形的原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单元模型的提取常常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界面属性。
2.1 元素
空间元素即是空间实体的物质基础,又是意义和精神的物质载体。空间元素相互组合、相互作用,以具体的形式展现一定的空间结构,以支持相应的交往事件的发展,即实现“事件模式”与“空间模式”的对应。空间元素自身有许多丰富的特质(材质、色彩、尺度、比例等等),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深故地表达环境的信息。即使是相同的空间元素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也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种固定组合方式在人们印象中形成特定的空间特征,从而向人们传达出特定的环境意义。例如,同样使用天然石材铺筑,但不同的拼接和堆砌的处理手法,形成不同的空间特性;平原地区的石材组合方式显得更细腻精致,刻画了水乡隽秀婉约的气质;丘陵地区的处理手法则更自然纯朴,也更有野味。
空间元素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空间,又可以通过先作用于界面的形式间接地作用空间。因此我们将空间元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空间界面的界面元素,另一类是存在于界面限定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介质元素。界面元素作为空间界面的构成基础,不但向人们传达元素自身附带的微妙信息,更强调以组合成空间界面后表达的总体价值和意义,相对于介质元素更具稳定性,通过以固定特征的形式表达环境的意义。介质元素则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塑造性和主观意象性,它以树丛、座位、匾额、灯箱等形式出现,承担了半固定特征的作用。而且介质元素可以通过选型、组合和密度的控制等方法,帮助我们进一步强化空间特性和场所氛围。
2.2 界面
按界面的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分为实界面和虚界面,按界面的空间位置,又可以分为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综合考虑方向和虚实的因素,将界面进行分类。所示交往活动展开的底界面绝大多数是以大地的实体形式存在,我们用S1表示,S1是人们形展活动和物资流通得以实现的基础平台,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景观资源,草坪、水塘、铺地等等。空间单元的顶界面往往是虚无的,可以披檐、骑楼等界定灰空间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用X1表示。垂直方向上的实界面用S2表示,S2往往是由裕本建筑的外墙及附属构筑物组成,在其构成的空间元素中,常常传达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经济等多方面意义。垂直的虚界面则用X2表示,它一方面既限定和标识了空间的占有领域,又能使空间单元与周围环境和景观进行对话和交流,另一方面能在空间序列组合时,起到衔接和过渡的作用(这部分会在空间组合模型中展开详细讨论)。空间单元模型的界面结构见图2。
2.3 重力倾向
空间中的各个元素及空间元素集合而成的空间界面对空间的影响并不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空间的重力倾向应该能明确地体现空间的功能定位,从而引导人们展开交往活动。人人通过对重力倾向的体验,得出对空间功能和特征的理解和认同。在体验空间的过程中,对重力倾向的感受是整体的,是各个不同方向的重力倾向的矢量和。
引进重力倾向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在研究功能定位时,将人对空间体验的整体感受用图式语言描述出来。这可以用来评价和判别现有空间的特征与所要支持事件是否相协调,即各种参量所表达的环境意义是否与功能定位相一致。
实现“事件”与“空间”的统一是创造交往空间的最终目的,这一目的实现有赖于对空间界面和空间元素的设计,以及场所特性的形成,这也确定了空间单元模型的主要研究内容。
3.1 空间界面的组合分类
就物质构成而言,界面以不同的空间围合方式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向心性、轴向性、开放性、滞留性等等。在所有的界面组合中,底界面始终是闭合的实面,以大地或水面的形式呈现,所以对组合类型的讨论主要是对垂直界面和顶界面的讨论(见表1)。
表1 空间界面的组合及分类表
1)单元模型1:这种空间模型一般有两种占领空间的形式:实物占领和虚界面围合。实物占领的原型有广场中心的百战不殆树、村庄入口的石碑等,场地的中心往往也是意义的中心,中心的交点越瞩目,向心性越强。以虚界面围合是指当空间垂直整体的约束力已基本不起作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围合界面视作虚界面,最常见的空间原型就是十字路口。但这种场地的中心少有人活动,人们一般倾向于沿场地的边缘活动。
2)单元模型2:这种界面组合方式的空间原型可以是一侧有建筑墙体界定,另一面临水或田野等视野开阔的空间,例如单侧界定的乡间小路等。这种空间的特点是既有伸展方向的轴向性,又表现与S2界面相对应的开放性。同时,在功能的重力倾向上会明显地倾向于S2界面一侧。
3)单元模型3:这种空间模型表现出明确的轴向性和引导性,一般用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空间,其最常见的空间原型就是街道和巷型。在底界面S1与垂直界面S3的交接的边缘处常常会形成滞留的可能性,但具体要视界面之间的比倾尺度和空间质量而言。
4)单元模型4:这是交往空间中很常见的模型,例如室外的建筑角,道遗物转折处被放大节点等。这样的空间表现出的领域性和滞留性,常常在固定的时间段有固定的使用人群,既是摊点设置的好地方,又能吸引晒太阳、聊天等自发性交往活动的开展。
5)单元模型5:这种单元模型往往容易表现出封闭性和内向性,但具体要视围合界面的比例而定,而且赖以围合的实界面,常常对空间原型起决定因素。湖州传统交往空间中,街和弄堂的尽头就对应这种模型。
6)单元模型6:相对封闭的空间形态,既具有轴向性,又有良好的景观渗透性,加上顶界面X1的实体化,满足了人们心理上进入其中的欲望,为人们开展较长时间的滞留活动带来可能性,而且常常作为相邻建筑空间的外延。空间原型可以是有骑楼的水街或带披檐的外墙等。
7)单元模型7:这种空间模型的空间原型有凉亭或茶棚等,界面中X1的实体化,往往使这种空间产生很强烈的领域感,甚至使用者会产生类似于在室内活动的安全感,能进行长时间稳定的交往活动,例如供人闲聊、看书、下棋等。在垂直虚界面X2的处理上,常常用到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用形态确定但不阻拦视线的结构支撑体,既能像实界面那样清晰明确地划分空间,又能实现完全渗透,有效增加空间层次。
8)单元模型8:这种空间模型的范围相对较小,往往只涉及到涵洞和过街楼,在湖州地区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中较少遇到。这种单元模型在视觉上有一定的标志性,而且常常预示着空间性质的改变,经常被处理成空间序列的转换和过渡的节点。
3.2 空间元素的组合和功能
3.2.1 界面元素
界面元素在空间的一个围合面上构成具体的界面形态,同时界面元素自身具有丰富的信息,使环境意义更加充实和具体。基于功能和审美的习惯,水平界面和垂直界面上的元素往往有着不同。
底界面S1是步行、滞留等空间活动的承载面,此外还有视觉景观和场所体验等需求。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有地形特征、地面铺装、草坪、水面、台阶等等。多样化的空间要素点缀着我们最容易触及的界面,人们在界面平台上开展各种活动,并由此形成场景,产生空间感受。
实体的垂直界面S2在日常生活中几乎等同于“墙”界面。此界面上的元素,一方面为交往活动的展开提供立体层面上的平台,使空间具有围合感;另一方面,以特定的时代、地域、功能的内涵,充当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建筑风格、局部构造、墙面材质、色彩等细部向人们传达着环境的意义,丰富了空间的内涵,有助于空间氛围的形成。
顶界面X1一般指檐、顶棚等遮蔽物和构架形成,既可以遮风避雨、又很好地限定了领域的界限,还常常是某些重要场所的标示,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
垂直虚界面X2往往是用树木、构架和低于视线高度的花坛、护栏等界面元素,以点、线的构成方式对界面局部进行围合和限定。这个界面上的元素构成体现了行为和景观两个层面上的开放性和可及性,既是鼓励和吸引空间外围的人进入其中的开放姿态,又延伸了空间的视线和景观。界面元素的分类见表2。
3.2.2 介质元素
如果说界面元素连同界面共同形成了空间的骨架,那么介质元素就是依附于骨架上的血肉,以半固定特征的形式生动具象地表达空间的功能和环境意义。人们在空间中体验介质元素的色彩、材质、声音等细部信息,并以整体感受的形式帮助形成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表2 界面元素的分类
根据介质元素的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功能介质的信息介质。功能介质以桌、椅等具有明确用途的元素表达空间意图,为交往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在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中,其功能介质的表达往往具有瞬息万变性和简易性,可能仅仅是一块水泥板或几块大石块,但这同样是事件得以实现的关键条件。信息介质是以树森绿化、广告、招牌、标语等形式存在,它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既能协调空间单元内部各界面元素的冲突,使空间的整体意义更明确,又是多个空间单元叠加时重要的过渡手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正面临着空间结构被破坏,场所精神逐渐丧失的困境,因此,对其重塑的展开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的单元模型建构仅仅迈出了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提出了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更表现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基本单元模型的基础上,还需对各个单元模型进行整合,从界面的缝合、元素的链接以及特性的延续等角度展开讨论。
[1] 韩 怡.运用建筑现象学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2] 方 华.杭州西湖湖滨街区空间解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 沈克宁.设计中的类型学[J].世界建筑,1991(2):52-54.
On modular research on contact space in rural settlements
Fei Zhihong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310016,China)
The paper leads the typology to the contact space in rural settlements, adopts the modular ideas to decompose the existing space, and establishes the basic models of the eight space units from the space elements, space interface, and media,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deepening the reconstruction design.
rural settlement, contact space, modularization
2015-04-06
费志宏(1980- ),女,讲师
1009-6825(2015)17-0001-03
TU-0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