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成
咪康唑灌注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后的应用
胡永成
目的 评价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治疗后, 将咪康唑灌注进鼻窦内的具体作用。方法 9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治疗组患者在鼻内镜手术之后使用硝酸咪唑康剂进行鼻窦内注射, 对照组不使用灌注仅做鼻内镜检查, 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为其行鼻窦内硝酸咪唑康灌注,有助于提升临床治愈率,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使用效果值得肯定。
咪康唑;非侵袭性;鼻窦炎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属于鼻腔鼻窦的一种真菌性病变, 最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持续走高的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病症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 各种鼻内镜等技术被广泛使用, 真菌性鼻窦炎的真确诊断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当下此项病症治疗的最有效方式是手术治疗, 可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因为鼻腔解剖结构与正常情况有悖, 窦口常常有狭窄或者阻塞的问题出现, 这就造成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或者鼻窦穿刺的冲洗效果不甚理想, 极易出现隐匿性部位的病变而造成复发[1]。咪康唑属于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毒性不强且有较广的抗真菌谱, 价格也不贵,能够减少治疗程序, 患者进行2次鼻内镜灌注之后, 能够减少因为手术之后而要进行的每日鼻腔冲洗次数, 对降低患者的身心苦痛与经济负担都是一种裨益。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48例, 年龄40~70岁。随机将9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从鼻内镜下对患者的鼻腔进行观察, 并且在手术前为患者开展鼻窦CT检查, 为患者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方式, 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将鼻窦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 将患者的解剖不正常情况消除, 优化鼻窦内部的通气引流状况。在手术工作结束之后, 为患者行抗真菌药物的冲洗, 并且在鼻内镜的指导作用下, 把20 ml的硝酸咪唑康霜剂灌注进患者的病变鼻窦腔之中, 并且在窦口使用明胶海绵填充以避免发生霜剂流出的现象。患者在住院期间内要积极为其行抗炎、抗感染等治疗。在手术结束的5 d后,对患者行再次的鼻内镜观察之后再次进行硝酸咪唑康霜剂的注射, 注射方式同上。
1.2.2 对照组 对患者行局部麻醉, 通过鼻内镜的引导将钩突清除干净, 同时清除的包括鼻道内部的息肉和肉芽, 可以观察得到患者的颌窦口有变大的迹象, 同时存在黄褐色或者褐色的豆渣样干酪坏死阻塞物。从后下方将颌窦口打开,若患者伴随存在筛痘病变的情况可以执行筛窦开放动作, 清除掉筛窦内的坏死物质, 尽可能的保证黏膜保持正常的属性。患者若是病变累及至蝶窦, 将患者的中鼻甲后部切除, 将蝶窦打开并且将其中存在的斑块清除干净。手术之后在鼻腔内放置一个膨胀海绵, 保持48 h, 手术之后积极为患者行抗炎、抗感染等治疗, 并且定期进行术腔的清洗。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窦口开放良好, 且窦腔黏膜上皮化, 窦腔内没有脓性分泌物。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 窦腔黏膜伴有肥厚肉芽组织增生或者伴有部分水肿, 窦腔内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 术腔粘连且有息肉,窦口狭窄关闭。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痊愈32例, 有效1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痊愈22例, 有效15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2.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
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出现这种情况也和我国目前抗生素的滥用有密切关联[2]。按照真菌的具体侵袭范围, 以及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等指标影响, 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是将真菌性鼻窦炎分成非侵袭性设侵袭性两种, 一般出现几率较高的是非侵袭性, 女性的发病率相比男性, 几率更高[3]。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所指的是鼻窦黏膜之中存在真菌侵犯的问题, 而真菌是造成病症出现病变的主要性因素, 因为真菌自身没有角化酶存在, 因此其不会穿透健康的组织,所以患者的发病过程受到了其自身的抵抗作用和真菌的特性影响[4]。患者如果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习惯, 会降低其自身的抵抗能力, 加重患者真菌感染的几率。
当下的临床治疗, 主要的选择手段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方式, 此项手术方式将鼻窦内的分泌物清除, 可以实现解剖异常问题解决的目的, 对鼻窦内的通气引流有巨大的改善性作用;②抗真菌药物冲洗, 此项手术的作用在于将残留在腔内的真菌和真菌分泌物清除;③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此项手术对控制鼻窦的应激性状态作用突出。
咪康唑是三唑类抗菌类药物, 不良反应少, 且因为咪康唑能够较好的实现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目的, 对代谢的过程也有干扰性作用, 因此当期在腔内的浓度超过4 mg/L的时候, 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抑制真菌细胞膜物质的合成, 对真菌细胞膜做一定的破坏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与细胞质外露的问题, 最后将恶性细胞完全杀灭, 但是此项药物对血-脑脊液的屏障穿透性作用不强, 属于肝脏无活性代谢物质。
为患者行常规的鼻内镜手术之后, 一般使用的冲洗方式是生理盐水, 如果冲洗中还可以培养出真菌, 那这部分患者是很容易复发病症的。一般正常人鼻窦容积大概是13 ml, 为其灌注20 ml的咪康唑霜剂, 可以完全填满窦腔, 将其抗真菌的作用充分发挥。另外由于咪康唑霜剂没有多强的流动性特点, 因此可以在窦腔中停留一段时间, 发挥抗菌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软化分泌物, 为其行冲洗动作时各种分泌物等可自然冲出, 让患者手术之后的腔内真菌数减少至最少, 有利于手术之后黏膜的良性转归。本研究治疗组患者术后采用硝酸咪唑康剂进行鼻窦内注射, 效果明显优于不采用硝酸咪唑康剂进行鼻窦内注射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结合内镜下鼻窦灌注咪康唑霜剂, 能够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后彻底将残留物质清除, 有助于黏膜的恢复和病症的痊愈。
[1] 张小安, 蔡云香. 咪康唑鼻窦内灌注联合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07-108.
[2] 胡珊.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115.
[3] 王袁园, 赵艳梅.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探讨.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19-420.
[4] 李珊, 吕圣军, 朱文丽.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临床分析.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1):42-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086
2015-01-28]
527300 云浮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