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丽
导语: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诠释,‘鲨鱼与人类’艺术展将直抵心灵,比起科学说教的方式更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宣传语在中国家喻户晓。由于对鲨鱼翅和鱼翅汤的巨大需求,全世界的鲨鱼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每年有将近1亿条鲨鱼被捕杀。而中国是鱼翅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一个惊人的数字是,每年至少有七千万条鲨鱼在中国被杀掉。鲨鱼的生存危机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现在,一群中国的艺术家们行动起来,希望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呼吁人们共同保护鲨鱼。近日,作为侨福集团旗下的艺术机构,侨福艺动宣布“鲨鱼与人类”当代中国艺术展俄罗斯站将于5月28日携手莫斯科叶卡捷琳娜文化基金会开幕。
“鲨鱼与人类”艺术展由侨福艺动和国际非营利组织野生救援协会联合主办,自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摩纳哥海洋博物馆首站展览的 9个月间,已吸引近50万游客前往参观。结束国际巡展的第二站后,展览将最终回到中国北京,并于今年 8月20日至9月20日在国家博物馆收官。
“鲨鱼与人类”艺术展的使命在于探索鲨鱼和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鱼翅的过度消费到逐渐理解鲨鱼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全民的鲨鱼保护意识。侨福艺动创始人黄建华先生表示:“这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环保议题。面对世界海洋环境所受到的根本威胁,鲨鱼保护无疑是至为关键的一环。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诠释,‘鲨鱼与人类’艺术展将直抵心灵,比起科学说教的方式更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
“本次展览希望告知参观者关于鱼翅贸易的真相,它对过度捕捞的驱动已经严重威胁到某些特定的鲨鱼物种。”野生救援创始人兼理事长奈彼德先生说道,“唯一的长期解决方案是减少消费需求,中国有许多值得尊敬的意见领袖,例如姚明、成龙,以至商界领袖和政府都是改变社会认同的关键所在。”
参与此次创作的艺术家均为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策展人黄笃介绍,“这是一个涵盖参与性和多维度的展览,以跨文化和多元角度,将装置、绘画、雕塑、摄影、行为、诗歌、影像、社会学、生物学、纪录片、公益广告整合成新的视觉分析——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他们从不同视点表现和解读了鲨鱼与人类、鲨鱼与海洋生物之间的共存关系。”
《荣誉的坟墓》的作者郑路1978年出生,200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的作品是一个心脏的剖面结构,但是这颗心脏摒弃了“红色”的概念,而是由真实的超大号钢制鱼钩焊接而成,钢钩内向焊接,光滑的外表结构和充满危险的钩体内部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年轻的艺术家范晓妍的作品名为《双重庇护》,这是由一整块金属双重庇护是由一整块金属雕刻出来的作品,黄铜漩涡上布满黄铜带鱼,还有一些带鱼散落在漩涡周围和整件作品的上部,像黄灿灿的丝带或者像水母的须子一样,守护着里面漩涡包裹的仅露尾部的鲨鱼。她阐述自己的作品说,“人的力量很伟大,只要我们有保护自然的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好多生物就有了在地球上生存的机会。”
艺术家邹亮的作品名为《畅游》,他用不锈钢创造出一头大白鲨的造型,鲨鱼通体用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剪影组合而成。采用的是大家熟知的海螺、水母、螃蟹、金枪鱼、剑鱼等。在鲨鱼的尾部上端,有两个儿童玩耍的剪影,儿童的剪影不是组成鲨鱼的一部分,而是在鲨鱼主体之外。该作品本身是镂空的造型,在展示中,有一束强光投射在鲨鱼上,造成鲨鱼的各种小鱼的影子映在墙上,蓝色的投影墙能够使人联想到鱼儿在海洋中畅游的场景,营造出了孩童天真玩耍的情景。
诗歌也是展览的表现形式之一。女诗人范学宜献上的是一首名为《我是你的一部分》的诗歌,“我是你的一部分 无论是悲伤还是绝望 我身在其中 海岸是如此漫长 黑夜是那么孤寂 你如繁星落入大地 引领人类向海洋深处 寻找天空 我是你的一部分”。诗歌将翻译成中、英、法、俄、意、西班牙六种语言,以刻字方式呈现于展厅墙面四周。
行为艺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任教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家翁奋采用行为方式,裸体跳入10多立方米的水池空间中,与两条池中游弋的鲨鱼不时相遇,彰显了身体行为与鲨鱼之间的亲密关系,身体对鲨鱼的接触与体验,揭示了“身体意识”的意义。当然,他的“作品”是以视频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