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设计师:一场华丽的冒险

2015-06-04 23:43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师

ALAN&CROSS 品牌服饰

刘宸羽又一次来到北京木樨园服装批发市场,她已经记不清这是一个月里第几次到这里来了,为的只是找到颜色和硬度都合适的真丝面料。在做独立设计师之前,她从来不曾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如此疲惫不堪。

当然,对她来说,痛苦的事情并不止寻找面料这一件事,“做了设计师后,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求人,求人卖给我面料、求人帮我做衣服、求人帮我卖衣服。”

可当自己设计的衣服被人喜欢,被市场认可,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痛并快乐地活着,梦想与现实激烈地碰撞,对大多数和刘宸羽一样的独立服装设计师来说,这是一场华丽的冒险。

海归派新生代设计师

“我喜欢服装设计就是因为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过一场时装秀。”刘宸羽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那场秀让她看到了服装设计的艺术之美,也让她拥有了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

2007年,为了实现梦想,她远赴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深造。这里是世界四大时装设计学院之一。

这所学院吸引了非常多的中国学生。“以2008级为例,我所在的服装设计专业有40多名学生,其中有15名中国学生——包括港台地区学生,占了三分之一,仅中国大陆的学生就有四分之一。”刘宸羽说,现在这所学校甚至开始对中国学生的录取有所控制,以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视角的碰撞。

在英国为期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实习中,刘宸羽的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

与刘宸羽不同,刘思聪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本来要做一名建筑设计师的他,在大学选专业时却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服装设计,并在大学二年级到意大利米兰的欧洲设计学院(Intituto Europeo di Design,简称IED)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

IED是欧洲最大的私立设计学院。在刘思聪看来,这是一个与市场结合得非常好的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大牌服装公司的设计总监到学校讲课,告诉学生们如何平衡设计与市场,而这是学生们步入社会后马上就可以用到的。

本刊采访的多位设计师都认为,近几年来,尤其从2008年开始,出国学习设计的中国学生突然多了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能力的提高让人们关注与生活品质有关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广更深。

“目前有一些国外的服装设计学校在中国开设了分校,以后中国学生就不是非要到国外学习了。”刘思聪说。

创立自己的品牌

2012年9月,刘宸羽学成归国,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同学共同创立了独立设计师品牌ALAN&CROSS。

同样是在2012年,刘思聪完成学业回国,半年后也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C.Colectre。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系,并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深造的跨界设计师陈兴,回国后则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彼伏”。

“20年前人们看到别人穿的衣服好看,会说你的衣服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一件。现在很多人则在尽量避免跟别人穿同样的衣服。这极大地推动了个性化的设计师品牌的激增。”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男装品牌卡宾的创始人杨紫明也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独立设计师潮的兴起是服装业的必然趋势,社会大环境为很多有想法的年轻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刘思聪说,在他的圈子里,90%以上具有国外教育背景的设计师,会在回国一年内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师。国内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会选择进入成熟的品牌公司,成为服装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欧洲国家非常支持创业,可能是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有国外求学经历的人会更有创品牌的冲动。”刘思聪说。

然而,并非每个人对创业时机的看法都一样。

服装设计是一项需要团队支持和产业支撑才能完成的工作,十分庞杂。每个设计师都需要经历市场的锻炼,对刚出校门的学生尤其如此。“这也是我选择进入品牌服装公司做设计的原因。”北京容子木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的李柏楠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她于2010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并没有选择创业。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我们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五六年,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才会选择成为独立设计师。”

习惯拒绝,理解拒绝

2013年,刚刚起步的刘宸羽对国内的面料商和服装加工厂都很陌生,哪里的物料成本低一些,哪里的厂商愿意接受小的订单,她完全不清楚。

刘宸羽说,有时候逛完了一个材质区的所有店铺,都找不到合适的,不是颜色偏淡了,就是材质太硬,“有些老板知道我要货量不大,就爱答不理的。”

对于独立设计师来说,寻找合适的面料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之一。“每次我都几乎要花费两周甚至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面料,而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可能也就需要一个多月。” 刘宸羽说。

陈兴也遇到过类似的难题。“产量小,所以不光是面料商、工厂不愿意理我,就连卖扣子和拉链的人都不愿意理我。”

有一次,陈兴印制了5米的真丝布料,样衣出来效果很好,订货的客户很多,但当他找到供应商要求再订货的时候,面料厂却无法再印出同样颜色的布料了——因为从业人员不专业,每次的参数都不稳定。在试废了很多布料后,面料商最终拒绝供货。

左:独立设计师刘宸羽右:独立设计师刘思聪

大多数独立设计师的产品销量并不大,一款产品的生产量在10~20件。供应商根本不愿意为了一二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订单而大动干戈,更不要说订制颜色和开模了。

“我已经习惯被拒绝了。”刘宸羽说。

陈兴的办法是,“只能使用高品质的常规面料,然后通过设计提升价值。”

到了服装加工环节,这种困境依然存在。独立设计师每次几十件甚至更少的订货量,对于工厂来说无利可图,而设计师们的反复修改也让工厂不厌其烦。

刘宸羽已经开始习惯并试图说服自己去理解这些拒绝。

为品牌服装服务的设计师们则不会遇到这种困窘。“我们的面料需求量非常大而且稳定,供应商甚至愿意为我们研发新产品。”李柏楠说。

但是,陈兴的心态还不错。“现在服装加工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看到精品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愿意接一些小批量的订单。一切都在变好。”

摆脱商业平台的盘剥

对于刚刚起步的独立设计师来说,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

刘宸羽创业两年多来,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设计师品牌推广和销售方式。2013年6月,她在淘宝上开店;同时,她的产品也在老佛爷等大型商场和买手店寄卖;2014年5月和11月,她先后两次参加纽约时装周北京场,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同一年,她还两次参加了FDC Showroom;2015年3月,她与设计师集成平台D2C签订了寄卖协议。

但是现实却常常令她失望。

有业内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参加一次国内时装周,设计师需要支付场地费、模特费用、造型师费用、人工费用、宣传和公关费用等共计40万~50万元,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

刘宸羽的品牌在老佛爷卖得不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能拿到很高的利润。

实际上,设计师品牌在老佛爷寄卖的利润分成是7:3,老佛爷拿走七成,设计师只能得到三成的销售收入但同时却要承担100%的风险。此外,老佛爷对VIP客户有9.5折优惠,而这个折扣是不需要经过设计师同意的。

买手店的分成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以国内资深买手店栋梁为例,3年前独立设计师在栋梁寄卖产品,还可以拿到70%的分成。后来栋梁的分成从40%一路涨到50%,有些设计师甚至要分给栋梁60%。

依靠庞大的体量和日渐提升的名气,2011年创立的买手店D2C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

一位独立设计师对本刊记者透露,2014年其产品在D2C寄卖时,双方按照5:5的比例分成,同时设计师要向平台提供发票,事实上的分成比例是5.3:4.7——D2C拿走了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

对此,D2C创始人施力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谁承担更大的风险,谁就应该享受更多的收益。”

陈兴就是因为不喜欢在买手店寄卖的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才于2014年4月在北锣鼓巷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品牌店。

5个月后,他位于前门朱家胡同内的旗舰店“彼伏空间”落成。院里的其中一座建筑被陈兴改造成了楼上工作室、楼下店铺。楼上的工作室并没有大兴土木,还保存着清代木构建筑的原貌。

“听说这里原来是清代的一座妓院,建筑结构保存得还算比较完整。”陈兴说。站在楼上的栏杆旁看楼下的店铺,那一件件颇有中国韵味的服饰,仿佛穿在了那些歌妓伶人身上,随着她们的走动款款而舞。

“在这里我能清楚地看到我的顾客群,而他们也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归属,结果就是我能知道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陈兴说。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面料设计师
怎样区别不同面料?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锦绣如织
我是小小设计师
高原之歌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创意设计师
奢华提花
意大利2017春夏面料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