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山乡的“掌灯人”
2015年2月12日,“四川好人——首届感动四川十大年度人物”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演播厅揭晓。获得提名的凉山州木里县俄亚小学校长王偏初身穿民族服装登台领奖,一张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来一趟是多么的不容易。
俄亚乡地处川滇两省五县交界处,距成都1100多公里,距县城300公里,是木里最边远的一个乡。2012年公路通车后,到县城需11个小时,到成都要辗转三天。在此之前,乡民只能骑马翻山出行,去趟县城都要十来天。王偏初就出生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17岁时,他考上了会理县的师范学校,成了深山里走出的第一个“高材生”。从那一刻起,他就在心中植下了梦想:一定要回去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1996年毕业,王偏初毅然放弃了在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俄亚小学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同时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当时的俄亚小学只有73名学生,王偏初的班上只有9个娃娃,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在当地,学生因贫辍学是常事,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劝说家长。一次,王偏初和校长走了一天的山路赶到一名学生家,孩子母亲跪着哭诉说家里连盐都买不起,实在无力让孩子读书。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王偏初心里十分难受,赶紧把她扶起来,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塞到她手中。王偏初已记不清自己动员过多少孩子返校学习,也记不清用微薄工资扶持过多少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的孩子。他只知道,每当有人问起俄亚乡在读学生有多少时,他能骄傲地说,俄亚小学是木里边远乡镇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也是学生流失最少和中途辍学最少的。
2008年,32岁的王偏初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小学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多方争取资金建起围墙,改善校园环境。为了给学校添置课桌椅凳等教学办公物品,他每年都要翻山越岭八九趟,人背马驮,每趟来回七八百公里。一路艰辛不说,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次,他赶着马队回校,翻越4000米雪山时,半山腰的雪块突然塌陷,一匹马脚下打滑滚落悬崖,吓得他瘫坐在地,半天才缓过神。十多年来,像这样“死过一回”的经历数不胜数,王偏初也不是没有退缩过,“可每次看到孩子骑马溜索、翻山越岭赶到学校上学,我的心就软了下来。他们是我坚守山乡的精神支柱”。
留住了孩子,改善了校园环境,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全县的升学考试中,该校毕业班升学率在同级同类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木里县中小学管理综合评估一等奖。2013年,有两名学生还考上了木里县最好的高中,刷新了学校的历史。随着校风学风越来越好,家长们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增加,学生人数也增长了几倍,最多时有800多人。而最让王偏初欣慰的是,他教过的学生杜基扎西在大学毕业后,也像他一样回到了俄亚小学教书,文明在山乡薪火相传。
王偏初,这位被乡亲称为纳西古寨“掌灯人”的年轻校长,用19年的默默坚守,撑起了知识的明灯,照亮了大山孩子们求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