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做结合,让打破“思维徘徊”成为可能

2015-06-03 06:33江莉莉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错题习题过程

江莉莉

摘 要:“说”和“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说中得到发展,在做中得到验证和升华。“说”和“做”的结合,是实现学生“思维徘徊”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数学学习;“说”和“做”;思维徘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66-03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和思维不成熟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思维徘徊”。数学学习中“说”和“做”的分离是学生出现“思维徘徊”的主要原因。“思维徘徊”是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规范的学理性语言或书写等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推理和判断面无法前进的心理及思维活动。在从“说”到“做”的思考过程中,学生不断地阐明观点,交流思想,生成智慧。“说”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说”中得到发展,在“做”中得到验证和升华。“说”、“做”结合是学生“思维徘徊”的“突围之路”。

一、“说”要突破数学学习“思维徘徊”的经验干扰

学生学习中的“说”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的知识结构,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通过获得间接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说”是学生从认识上说出自己的学习内容的认识,是一个知识建构的理性认识过程。在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必须预防已有的经验干扰。

【案例1】

我在通过ipad上课模式学习“简便方法计算”时,有这样一道习题:33×301和69×98。这是计算难度很大的习题,难是因为数字大,计算麻烦。如果学生凭借以往的经验,用竖式计算很容易出错。因此,我没有让学生急于做题,而是通过操作系统发放给学生一组讨论题,先引导学生对这两题的数字进行分析,分组讨论,找出计算的最简便方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痕迹如下:

“说”:33×301,可以先把301分解成300+1。用33分别与300和1相乘,这样算起来会更简便。

“做”:学生讨论后,利用学生手中的ipad,一边是数字录入,一边是草稿纸,学生在上面可以任意进行计算、验算,让他们的想法得到验证,体会成功的喜悦。

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已学知识随机出题,学生做完后,自动生成学生成绩,这样有利于区分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完成的。学生完成后提交,自动显示练习的数量、正确率及所用时间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记录,评价内容也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数字化“e学习”中有效使用iPad的存储功能和可重复性,更有利于克服遗忘和突破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即时温习与复习,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比如,我们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设想每节课、每个单元创设错题集,将学生平时做错的题目分门别类整理好,需要时学生可以直接翻看,反复说练。有了这样的思维“徘徊”与碰撞之后,对这部分知识的核心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讨论交流过后,再让学生实际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学生们欣喜地发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正确的验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做”要验证“学习成果”,实现“思维徘徊”的突破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思维发展和验证的过程。先“做”后“说”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数学的“做”主要是练习,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练习虽然不是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但却是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在习题的练习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加深理解。

【案例2】

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果,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的重要形式。知识测验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分析试题完成情况,进行有目的的纠错活动,是学生体验教学成果的最好形式。

数学学习中的“做”,主要是习题练习,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与思维的差异,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创新也有错误,要求学生纠正练习中的错误也是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次再思维。

在四年级的“简便计算练习的错题订正”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做错的习题进行订正,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练习中的错误,在“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出错的原因,找出最好的解题方法,去再次练习验证自己的习题错误,打破了试卷订正都由老师讲解的传统模式。

“说”:错题订正1,用简便方法计算。

35×14=35×(7×2)=35×7×2=245×2=490

学生错题理由:没有用简便方法计算。应该先算35×2,再算70×7。

“说”:错题反馈2:

9×(8×5)×125=125×8×(9×5)=100×45=450

学生错题理由:因为计算时太粗心,将1000乘45错看成100乘45了。结果少了一个零,所以写错了。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的情况也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徘徊”现象而共同存在。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做后讲,做完之后再讲,大胆质疑自己的“学习成果”不失为一种教学技巧,后讲可以由学生讲,互相讲,教师讲。学生自己讲出来往往比做出来思路更为清晰;互相讲可以发掘学生各自做的方法、做的问题、做的感受,形成思维碰撞、互动,生成学习资源;教师讲可以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纠正、导向、评价和激励。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勇于质疑,大胆猜测,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三、“说”“做”结合让打破“思维徘徊”成为可能

数学学习中的“说”和“做”是认识与实践的两个环节。认识的发展是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数学学习中的任何认识过程都是“说”和“做”的统一。数学学习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说”是认识问题,“做”是解决问题,但都是思考与探索的过程。

【案例3】

Ipad引入课堂之后,随着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加强。学生学会利用数字媒体来理解信息,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和编辑信息,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学生自主的展示,伴随操作应用不断提升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这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时,在练习时发现错误率很高。其实遇到这样的习题,老师可以利用Ipad教学模式,给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边思考边练习。

450÷(50+40)×18=450÷90×18=5×18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通过Ipad进行独立演示,学生边讨论边演算,共同去寻找解题方法,独立完成演算过程。

在数学“e学习”过程中,全班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可以经“云课堂”软件开发平台搜集、处理,“同步”贮存到老师的ipad中,并被分门别类地“统计”出来:哪道题正确率高,哪道题错在哪个环节,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都能一目了然,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数学学习的“说”和“做”是统一的学习过程。例如,借助数字化教学,执教“年月日”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方面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大小月的判断方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或几个年份的月历表,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无法自主选择一份进行研究,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让学生利用ipad的“日历”软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年份来观察每一个月的天数,通过观察不同年份的情况,再完成书上的表格题,从而发现年份不同,但是却具有共性。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发现上,紧接着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并规定时间,及时反馈,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完成情况,教师通过邮箱导出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错题进行重点分析。以“实时了解情况——及时跟进矫正——适时分析数据”的教学模式,真实有效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反复“说”、“做”,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其实,通过网络平台、软件资源与学习内容的整合进行教学,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多元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例如,课前教师可以合理筛选出适合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内容,在通过平台建立的班级互动房间发布预习任务。学生在家中通过电脑登陆进行预学,通过交互式操作完成简单练习。通过平台互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乐趣。这样的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控制学习的流程和进度。通过面对面和多元化的网络平台,交流与展示学生活动及成果。

数学课堂中,当出现学生“思维徘徊”现象时,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思维摇摆”,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发挥ipad的评价功能,通过“说”“做”同步、反复“说”“做”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不断反复地验证自己的想法,充实自己的已有经验,寻找学生“思维徘徊”的“突围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锦生.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徘徊[J].小学数学教师,1997,(3):67~68.

猜你喜欢
错题习题过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易错题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一次函数”易错题
化学反应热计算易错题点击
“机械运动”易错题练习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