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
摘 要:虽然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十分全面,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性,包括性格内向自卑,综合素质偏低和就业认识偏差等等。贫困生的弱势性是客观存在,但高职院校可以改变工作思路,对贫困生的工作态度从管理过渡到服务。该文针对现时高职院校贫困生表现出来的弱势性,从政策、学校和贫困生个人层面阐述新时期下贫困生工作的对策,让贫困生逐渐从他助转变为自助,提高综合素质。希望该文能够对破解当下贫困生资助的困局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 弱势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c)-0207-02
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之一。高职院校现时的贫困生政策充分体现了公平的特点,尽最大限度的努力让贫困生不因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影响到正常教学和课余活动。然而,从现时高职院校贫困生弱势性表现看来,要真正实现贫困生政策的初衷,减轻贫困生的经济、精神负担,体现公平的特质,仅仅依靠贫困生政策本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生群体中跳出来,以总揽全局的思维,把握好贫困生工作的方向。
1 高职院校贫困生弱势性表现
1.1 性格普遍内向、自卑,缺乏积极性
贫困生由于生活压力,往往从小比较独立,性格较为内向,养成了各种问题都首先自己解决的性格;加之物质条件不如其他人,性格当中难免带有自卑的因子。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业繁重,贫困生性格内向反而有利于其专注于学习。可是到了大学阶段,学业压力相对不大,课余活动多姿多彩,贫困生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往往会暴露弊端。相对来说,贫困生由于人际关系不佳,对参加课余活动缺乏积极性;参加活动的缺乏,又导致了人际交往的机会不足,加深了内向性格的形成。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就会形成,贫困生群体在高职院校里面越来越孤立,贫困生身份的印记越来越深刻,不仅与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背道而驰,也难以体现贫困生政策的公平特性。
1.2 综合素质偏低,成绩普遍不佳
大部分贫困生的家庭受教育程度偏低,家里对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父母亲戚不仅没有对他们学习给予足够的支持,甚至还觉得读书无用,希望早点进入社会打工挣钱。再者,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才会进入高职院校,觉得学生在高职院校只是混日子,出来社会打工才是最重要途径。贫困生从小在这种家庭和社会氛围中成长,容易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在高职院校当中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学习提不起精神,觉得学习成绩好坏都没关系,只要能毕业就行。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后期面临就业压力,物质条件的匮乏令其更加注重自身的就业问题,导致学业被进一步忽略。再者,大部分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人际关系不佳,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同学和老师的关怀,使其性格和学业问题没有受到重视,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将错误观点纠正过来。长此以往,造成了贫困生群体在高职院校的的综合素质偏低,学习成绩普遍不佳。这又进一步恶化了贫困生群体在其他学生心中的形象,加剧了贫困生的自卑和孤立情绪。
1.3 就业动机偏差,功利性强
跟本科院校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的教学和实训也强调培养适合社会的职业人才。贫困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由于学校的定位和身负的经济压力,往往会急于寻找各种打工挣钱的机会,如兼职。然而,大多数贫困生的兼职行为都是盲目的,不考虑能否提升自身能力,也不考虑能否为日后自己真正走进社会创造机会,只着眼于眼前利益。一部分贫困生甚至为了兼职而放弃学习,考试随便应对。在学校后期,真正需要就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却因为学业耽误过多,学业成绩不好,加上参加学校活动太少,人際关系不佳而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大部分贫困生对工作的薪酬十分重视,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前景,功利性太强,导致工作后对工作满意度不高,对工作失望。
2 加强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加强贫困生工作,进一步缩小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高职院校从根本上不能把贫困生群体当做学校的累赘,要把其看做充满潜力的有生力量,从以往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思路转变为充分信任和依靠贫困生的道路上来。新时期贫困生的工作对策可以从政策、学校和个人3个层面加以阐述。
2.1 政策层面
现时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以“减、奖、助、勤、贷”为特征,在帮助贫困生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然而,纵观现实的政策,重点在于“扶贫”,而非“促进”,重数量而轻质量,重物质而轻精神,如何使贫困生受资助后真正提高自身素质,高质量完成学业和进入社会,是完善贫困生政策的一个探索课题。
针对现时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弱势现状,贫困生政策有必要往如下方向调整:第一,实现贫困生权力与义务的对等。现时高职院校的资助和评奖评优制度完全向贫困生倾斜。贫困生每个学期可以收到学校的助学金,期末评奖评优的时候贫困生身份能获得优待,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只针对贫困生开放。政策出发点是积极的,体现了对贫困生的关怀。然而,目前的政策强调了贫困生能享有的权利,却对其应承担的义务缺乏规范。贫困生享受了资助,其在参加校园劳动,学业成绩要求等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提高其对学校的贡献、归属感和荣辱观。资助的形式可以尝试逐渐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培养其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深刻体会到贫困生资助的深刻意义。第二,推动贫困生政策的立法建设,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2.2 学校层面
现时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放在落实“减、奖、助、勤、贷”的贫困生资助制度,对制度的执行都能切实贯彻。然而,光落实国家制度只能解决贫困生的基本保障,却不能体现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不能真正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除了落实贫困生资助制度,还要关心其发展,创造条件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解除自卑情绪,树立自强自尊意识,成为生活的强者。第一,学校要营造平等、宽容、无歧视的校园氛围。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性格相对比较内向、自卑,渴望跟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但是欠缺主动性,人际关系里头比较被动。单单依靠学校的贫困生资助虽然能够解决物质条件的欠缺,但仍然无法使其获得心理的认同。学校应该尽力营造平等、宽容和无歧视的校园氛围,淡化贫困生对自己身份的自卑感,使其能够跟其他普通学生一样轻松无负担的进行学习和课外活动。
第二,学校要针对贫困生的弱势表现,及时开展多元化的感恩和职业教育。感恩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贫困生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然而成效不大,归根结底在于内容没有针对性,泛泛而谈,难以得到贫困生的认同;形式也过于机械化,不能引起贫困生的兴趣。新时期下的感恩教育要跟诚信教育紧密结合,从单一的感恩扩展到诚信思想教育、心理发展和能力兴趣培养等多方面,淡化贫困生的身份,提高自信心,促进其融入普通学生的群体。感恩教育的形式也要不局限于单纯授课的形式,创造性的游戏、拓展等新形式有利于贫困生加深对彼此的认识,敞开心扉,寄教育于活动,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再者,对于以上提到的贫困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重就业轻学业,就业功利化,急于求成等乱象,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贫困生开展针对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强调质量而非数量,让贫困生认识到在大学期间学业与就业并不是冲突的关系。只有重视学习,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才是将来找到满意工作的保障。急功近利,功利化等就业倾向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得不错的收益,不过损害的却是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对贫困生课余时间的兼职行为进行规范,对招收兼职的单位和其兼职时间进行记录,切实维护贫困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学校对贫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2.3 个人层面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观念落后,加之家庭条件困难,进入高职院校之前的综合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已经落后于普通学生。贫困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虽然有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有学校悉心营造的氛围,也有同学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然而最关键还是靠贫困生自己的努力。贫困生不能一直依赖外部的帮助,要自立自强,转变观念,化他助为自助,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贫困生要自立自强,不辜负国家、学校和他人的期望,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贫困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不卑不亢。贫困生要认识到贫困生的身份不可怕,不可悲。贫困只是意味着客观成长条件不如人,并不是一个人终身的标记,贫困生的经历也将会成为一笔终身的财富,在以后進入社会之后反而会成为优势。贫困生更加不用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在高职院校广宽的环境中跟其他同学有同样的机会,在平等的氛围下开展竞争。
其次,贫困生要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贫困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要在勤奋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当中,锻炼自己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求职时多了解行业需求,多认识岗位实际,多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不足,理性就业,减少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贫困生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宽平台,武装自己,做好迈进社会的准备,不急于求成,理性求职,高质量脱贫,回报社会和学校。
3 结语
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而导致的各种弱势性,并不是依靠单纯的资助政策就能解决的。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态度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努力将贫困生培养成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松立.高职院校宣传工作应注重媒体效应[J].知识经济,2010(8):160.
[2] 贾平静,张钢.谈中职教材媒体营销原则
[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0):
101-102.
[3] 罗瑞娟,韦涛,周黎华.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广西教育,2011(3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