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分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5-06-01 19:00林传忠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梯形面积

林传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发现、提出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重之后,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尝试,但效果不佳,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其原因是培养效果不明显,这里的效果既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也包括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要解决教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困惑与顾虑,就要让教师看到实践的成效。为此,笔者提出在目标分解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所谓目标分解,即把大目标分成几个有机组成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大目标。这样实践的意义在于:分散难点,便于实施,易出成效。

一、 结果阶段目标——螺旋上升地达成

在培养初期教师花了很多功夫,学生还是只能提出一些很粗浅、很表面的问题,甚至为提问而提问。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生良好提问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培养进程。

首先,营造氛围。教师要积极创设提出问题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提出来的是简单的或错误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与表扬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把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富有乐趣地去提出问题。

其次,学会等待。“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要耐心等待学生从不会提出问题到会提出问题,再到善于提出问题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无法逾越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确立阶段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要企盼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拥有很强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可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初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5~8分钟的提问时间;②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占70%以上;③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简单的提问方法。中期目标:①保证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提问时间;②学生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初步掌握提问的方法。高级目标:①学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②学生掌握多种提问方法,并能沟通多种提问方法的联系,形成提出问题方法的策略体系。

因为阶段目标要求相对较低,容易看到成果、达到目标,教师和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加实施的信心,培养过程才能得到有效落实。随着阶段目标逐个达成,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 方法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指导

1.示范引导阶段

学生之所以不会发现、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示范引导。示范前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示范提问,并讲明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重点是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沟通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示范: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直接计算吗?怎样才能计算?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③转化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后,对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说明,第一个问题是从尝试时遇到困难的角度提出的,即该怎么做?第二个问题是从具体方法角度提出的,即用什么方法做?第三个问题是从思想方法角度提出的,即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经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逐渐理解并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多做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有意识地放手,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2.指导思路阶段

布卢姆按认知方式的高低将问题分为: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基于此,便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这样?”——“还可以怎样?”——“这些办法哪个更好?”等问题顺序分阶段培养。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生观察情景图之后,便可引导学生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可以这样推导?⑤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几种推导过程,哪种更简捷些?

随着学生有了以上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就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在学生形成较好的提出问题能力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类型,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由无策略的自发状态,过渡到有策略的自觉状态。

3.授之以法阶段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除了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之外,提出问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步骤的培养,授之以法。

(1)直问法。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两道题:因为学生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完成得很好,教师再出示:学生一时无法计算或是计算错误,这时自然就产生了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要如何计算呢?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知识的重点或是难点。所以应鼓励学生有了问题就直接提出来。

(2)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这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运用联想法提出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联想。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提出如下问题:①梯形的面积无法直接算,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那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呢?②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用了剪拼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剪拼吗?

运用联想提问法,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在提出问题过程中,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可谓一举多得。

(3)比较法。比较法能有效地辨别事物特征,找出共性,突显个性。在教学中常常用比较来辨别相似或相异的知识。如: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比和比例、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些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且易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所以比较也是一种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出示商不变性质,引导学生提出: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异同?学习了“约分与通分”之后,引导学生提出:约分与通分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除通过比较知识点的异同来提出问题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解决问题方法的异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例题内容是: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24×12=,尝试计算,基本上有两种做法:

方法一: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方法二: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提出问题: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与理解,学生就能发现要学习的新知识,即“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方法二)与用已学过的方法(即方法一)有着密切联系,只是写法不同。这样新知识就自然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也掌握了比较提问法。

(4)发散法。发散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①从推导方法上提出问题:能不能通过剪拼的方式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②从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都要除以“2”?③从思想方法上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这些转化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转化思想方法还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有用到?

三、 评价阶段目标——由浅入深地引领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持续的发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力量。评价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评定,二是促进。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首先给出评定,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价值?其次要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就是要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进行分析,肯定学生,然后再提出还可以怎样提出问题,让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还知道怎样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评价的跟进也要有阶段目标,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评价的重点是:敢不敢提出问题,重在数量上;在中期的评价重点是:提出的问题好不好,重在质量上;在后期的评价重点是: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重在方法上。

另外,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到评价平台上,让学生去评价学生,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评价问题质量的能力。良好评价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有阶段培养意识,分阶段地落实,授方法、给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梯形面积
自卑的梯形弟弟
面积最少的国家
谈拟柱体的体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变力做功的八种求法
《梯形》测试题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