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群
童年时期的阅读是生命的其他任何阶段都无法代替的,很多童年时听过的故事,仿佛像母亲的呢喃一样,牢牢地刻在脑海中,那轻声的调调,听过,就会是一生的环绕,直到你很老,哆哆嗦嗦了,可是再记起时,你的神情仍如当时一般……因此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对儿童而言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学需求。如妈妈在孩子睡觉前讲的故事,奶奶在孩子吵闹时即兴创编的童谣。这些都是最原始的文学作品。到了现在绘本阅读在幼儿园的文学教育活动中亦显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活跃。那么,什么是绘本,我们是如何诠释绘本的?绘本源于西方国家,但“绘本”二字则是源自日文的习惯,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图画书)。在我国台湾地区,图画书与绘本常常被混用,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相当宽泛。日本儿童文学出版专家松居直的解释:文字加上图画等于有插图的书,而文学乘以图画等于图画书,也就是绘本。之中的寓意值得我们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可见绘本阅读是符合纲要精神的。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正确而有效的策略,从而使绘本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获得各方面经验的发展,都是值得我们潜心努力探索的方向。以下就是笔者在日常组织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活动时的几点思考。
一、一本好书不一定就等于一本好教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绘本,各式画风、各式版本,有些是经典,但不乏糟粕。这就让教师很困惑,到底呈现给幼儿什么样的书呢?笔者个人不赞同大海捞针似的选书,很多经典的绘本是专家所推荐的,可以参考类似的书单,为幼儿选择一些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能勾起阅读欲望的书。
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一本好书并不等于一本好教材,一定要明确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他们是否需要这样的经验或者是否对这样的经验感兴趣?
如在教学小班的绘本课《背背,背背》时,故事中恐龙宝宝走路慢吞吞,“来”,恐龙妈妈说,“背背,背背。”噗噜噜,噗噜噜,小鱼妈妈说:“背背,背背。”教师原本的设想是让幼儿感受与父母之间亲情的温暖。但是课才上到一半,孩子们就不买账了,有小朋友说:“老师,小恐龙长大了,不能再要妈妈背了,应该自己走了!”另一个小朋友附和说:“是呀,我妈妈说专门背的孩子以后就不会走路!”此时教师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成人的预想和幼儿眼中直观的感受以及经验的需求是有距离的,幼儿的想法很直接:长大了就该自己走了,妈妈越背,宝宝越不会走了。至于这份深层次的爱的表达,想要幼儿明白的话,可能需要他们积累到更多的生活经验后,才能慢慢体会了。
二、合理处理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所谓精读和泛读的概念来自于成人的专业术语。我们都知道,精读是泛读的升华,泛读是精读的基础。泛读的概念好掌握,就是阅读广度的问题。而谈到精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孩子要学会的学习内容,教育目标是指孩子要领会的教育含义,前者需要制订规划,抓住重点,后者需要有效的引导,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经常听见有教师讨论一个绘本活动需要几个课时来完成,但是在教师设计第二课时的延伸阅读时班上幼儿却显得兴趣乏乏;可是有时只有一个课时的绘本课,幼儿又显得意犹未尽。这个度实在是很难把握。对此,笔者的原则是以幼儿的需求为主导。比如在《爷爷一定有办法》的集体绘本阅读活动中,班上幼儿对书下面小老鼠一家的故事充满兴趣,于是笔者顺势延伸了第二课时《快乐的老鼠一家》的绘本阅读课。幼儿兴致盎然地寻找老鼠妈妈和老鼠爸爸用这块料子为它们的孩子做了什么,课堂氛围浓郁。而在上《小金鱼逃走了》的绘本阅读课时,第一课时目标是让幼儿对类似形状有所认知,但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却对各种色彩丰富的图案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自然地延伸第二课时,让他们用各种形状拼贴出自己喜爱的图案,一堂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用几个圆拼成了小汽车,有的用正方形拼成机器人,惟妙惟肖。实际上这样的延伸不就是最有趣的精读嘛!
其实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幼儿喜欢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来随时调整教学安排。
三、重知识获取更要重情感体验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幼儿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绘本的最大价值和魅力在于:没有单纯地说教,却能启发孩子们深入思考。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逐步提高和升华。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身的良好的情感。
以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为例。在这个故事中,微不足道的小老鼠和威武强悍的大老虎是一对好朋友,这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玄妙,在开始阅读前就已经吊足了幼儿的胃口。两个主人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波澜迭起,喜剧气氛也被渲染到了极致,阅读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而在笑声中,他们会主动反思自己与同伴交往中遇到的类似事情,更明白了日后该如何与同伴交往。正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节,激起了孩子的共鸣,童趣的画面又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层层递进,故事所要表达的观点清晰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需要以诚相待、平等互利的,真正的朋友是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当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一个要学会妥协,一个要学会原谅。”而这样的知识经验如果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味地重复、强调,或者不断提问孩子:当和同伴发生矛盾时你要怎么做?恐怕只会让孩子在理论基础上回答出老师“满意”的答案,内心未必真正理解所谓朋友的含义,很多时候,幼儿自己的感悟理解远比理论化的灌输来得更深刻。最惊喜的是故事的结尾还以新人物大犀牛的出现为大家留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也是为幼儿留下了充分想象和升华的空间。
四、注重合理渗透不刻意开展识字教学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要不要识字,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识字到底是幼儿的需要还是老师家长的需要?识字量大就代表学习能力强吗?
笔者认为,有些幼儿是确实有认字的兴趣的,但是容易受到成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影响。有媒体报道,某城市三岁的孩子识字过千,可读《三国演义》,可是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一个三岁的孩子读《三国演义》有必要吗?过多的识字负担反而会令幼儿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日常的绘本教学中,并不刻意教学幼儿过早的识字,但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日常教学与生活的点滴中渗透识字教学。如在区角的布置或规则的提示上出现简单的字,并告知幼儿识别。在幼儿的毛巾或者水杯下面贴上自己的名字,帮助他辨认,另外开展一些“拼拼我的名字”“我的后面是谁呢”等活动,让他们不仅认识自己的名字,还可以认识伙伴的名字。通过如此生活化的方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识字,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地识字。由此扩展到绘本阅读中,会发现对教学是有帮助的。学生在阅读绘本的活动中,遇到自己认识的字时,会显得格外兴奋,阅读的兴趣也更加浓郁。因此绘本阅读是否需要识字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幼儿的童心与兴趣,为以后孩子自觉地参与更多的识字活动埋下伏笔。
作为教师要成为生活的欣赏者,才能去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的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努力提高幼儿绘本阅读的有效性,就一定能让幼儿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幼儿绘本阅读的道路,也会因为这样而铺满希望,铺满惊喜!
(浙江省杭州市天水幼教集团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