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旖 毛莹
“暗含期待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也有译为“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暗含期待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止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是很难获得体验的。对小学生特别是对低段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少,而音乐的模糊性,往往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无标准的体验陷入迷茫。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同时也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体验和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暗含期待”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教师对学生的“暗含期待”运用得恰当,运用得及时,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同时对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实践。
一、雪中送炭暖心窝
众所周知,学习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音乐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不少困难,作为师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助一臂之力,引导学生顺利地越过屏障,使他们获得前进的动力,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多给学生一份关爱是很重要且必要的。关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它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正是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复杂情感,是教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学生信服老师、接受老师帮助的前提。其次,关爱还是教师期望学生较快成长和进步的情感。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令学生信服的教师,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不经意的期待眼神,都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常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的学生,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信心和勇气也往往比一般学生强得多。
【案例一】笔者当时刚走上工作岗位接手五年级的音乐课,对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一次在五(2)班上课时请一位学生起来领唱,而这位学生平常在歌唱方面表现并不突出,甚至从来没有被同班同学认可,所以当教师走到她身边请她来领唱时,所有学生哄堂大笑,而她也红着脸一个劲地摇头拼命对我说:“老师,您千万别叫我,我不行的,换别人吧。”这样的场景对于刚毕业的笔者来说,着实没有料到,这该怎么办呢?坚持请她,该怎么说好呢?另请他人吧,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同学摇头。思量再三,笔者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于是默默地转身走回讲台前,等全体学生安静下来后,对他们说:“这位同学还没唱过,你们怎么知道她不行?”一个男生回答:“以前老师从来没有让她唱过歌的。”“我看到她刚才在学歌曲的时候特别认真,演唱姿势和表情都很到位,我相信她的歌声一定会很动听,我也相信她能够带领全班同学唱好歌曲。我们为什么不等听了以后再评价呢?”此时,几个活跃分子纷纷点头。见到大家都同意,笔者转向她微笑着说:“看大家都这么信任你,你要相信老师,相信全班同学,更要相信你自己,试试看,你能行!”受到鼓舞的女生略带害羞地站起来,用自己甜美且欢快的歌声,带领全班同学演唱《快乐的节日》,把整堂音乐课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案例二】教学人音版第一册歌曲《龙咚锵》时,其中有一环节让学生模仿鼓的敲击。当教师示范敲击鼓的节奏后,请三位学生上来模仿此节奏,其中有两位学生模仿得很好,另一位男孩子的节奏却老是不稳,引得好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冲他做羞羞羞的表情。看到小伙伴的嘲笑,使得他原本高兴的神情变得沮丧,小脑袋也渐渐地耷拉下来。此时教师想,如果请男孩子这么回到自己座位的话,他可能这一节课都会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上课的心情,也可能挫伤他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于是教师对全班学生说:“他有勇气站在大家面前拍出节奏已经很了不起了,对不对?”学生们纷纷点头。“如果能够再认真地听一听老师拍出的节奏,并且模仿出来的话,就更了不起了,孩子们,你们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吗?”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愿意!”见那个男孩子还沉浸在刚才的懊恼中,笔者轻轻地安慰他说:“别泄气,再试试看,我们相信这回你一定能行!”只见他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着我,认真地点了点小脑袋。果然,这一次,他出色地完成了模仿,还赢得了大家的大拇指。
【分析思考】
从以上两则案例不难看出:教师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告诉学生——你行的,我相信你!这种暗示使学生获取前进的动力,这种暗示使学生获得了关爱。一次“力挽狂澜”的帮教,一次无声的“雪中送炭”,一次促膝的谈心,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甚至可以是一丝会心的微笑。有了这种关爱,教师不但可以引导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而且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更有爱迪生。”
二、我的眼里只有你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音乐教学更应如此。笔者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一直都采用:我的眼里只有你——欣赏优秀学生、关注内向学生、关爱困难学生。
(一)欣赏优秀学生
【案例三】在教学四年级《畲家孩子多快活》这首歌时,四(2)班的一位学生活泼、欢快的演唱赢得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时,教师也情不自禁地和学生一起鼓掌,但掌声平息后,不忘让优秀的学生心中关注“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仅要当好自己班的“领头雁”,更要努力争当全年级乃至全校的“音乐小标兵”,对其提出更高的目标:“如果你能把畲家孩子能歌善舞的本领都学到家的话,加上你甜美的嗓音,那就是畲家的小百灵了。试试看,我相信你一定行!”
(二)关注内向学生
有些学生想用语言和动作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但也有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用语言和行动去关注他们,去激励他们,在音乐中给他们创设表现的空间。
【案例四】在一次教研公开课《音乐会》教学时,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图谱,请学生分别用锣、鼓、镲三种乐器为歌曲《喇叭配唢呐》加上合适的伴奏,其中进行到用鼓分配伴奏时,教师邀请了一位女孩子到台上来当小小伴奏家,第一次由于过于紧张的原因,好几处地方不是多敲就是没敲,在坐的有几位学生开始奚落她,而这位女孩子也羞得满脸通红。这时候,教师走到她身边,微笑地对全体学生说:“你瞧,她紧张得脸都红了,手掌心还在冒汗呢,所以才会出现一点点失误,我们再给她一次机会,好吗?”大度的学生一致同意再给她一次机会,还有几个学生冲她竖起大拇指暗暗地鼓励她。看到所有学生如此表现,教师又凑到女生的耳畔轻轻地说:“你看大家都这么相信你,再试试看,你一定能行!”在第二次伴奏中,女孩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敲打出的鼓声与学生的歌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三)关爱困难学生
音乐困难生不一定不适合音乐,相反,笔者心目中的音乐困难生很多对音乐情有独钟。如果让他们唱歌,一首歌曲四个乐句起码有三句走调,听音乐很少有积极投入的状态。可是笔者却经常发现他们自娱自乐的表演,自我欣赏的演唱。有时,会突然给你一个惊喜。
【案例五】一次,笔者在四(3)班教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当课进行到创编节奏这一环节时,一个叫金扬威的男孩子引起了教师和全班学生的注意,只见他用圆珠笔专注地敲击铅笔盒,让人惊奇的是他的节奏感特别好,节奏稳定,没有常见的忽快忽慢的现象。看到大家都看着他,他倒不好意思了,想停下来。我给他一个大拇指,微笑着说:“很好,继续!”演奏后,笔者提议让他担任本班的小小伴奏家。接受了教师的“暗含期待”后,尽管在以后的音乐课上,他唱歌的时候还是跑调,但听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小小伴奏家也越当越好了,总能创造出新奇的节奏来。显然一次小小的“暗含期待”对他的音乐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分析思考】
“是泥土,可以烧成砖瓦;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教师只有在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施以“暗含期待效应”,才能达成 “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学理念。
当然,教师的“暗含期待”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应该有的放矢,要在理想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在不理想的情况下激发学习音乐的信心,为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每一次与不同的学生接触,笔者都给予他们许多鼓励性的语言,借助多种形式向他们传递自己的“暗含期待”。
三、给我阳光, 我就灿烂
现在的学生多数渴望展示自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当首先是关心人的心灵的教育。”音乐教学更应如此。
【案例六】在教学四年级欣赏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有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还会跟着曲调哼哼,而有些学生却显得一脸茫然。于是教师给了学生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有关京剧的资料(可以是一段戏曲、文字介绍、乐器等),到了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个个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争着要献“宝”,他们寻找的形式多样,掌握的资料丰富,有的同学通过电脑查找到了“京剧”文字介绍,笔者让他当讲解员讲给大家听;有的同学自学了京剧片段,笔者让他表演给大家看;还有的同学把京剧脸谱画在鸡蛋壳上,笔者我让他展示给大家看。于是,这堂音乐课成了学生的展示课,上台演示的同学讲得津津有味,下面的观众听得兴致勃勃,真是可爱极了!通过无心插柳的音乐课,让笔者发现,音乐课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展示音乐性。下课之前,笔者突发奇想,让本学期的期末测验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于是笔者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发现了每一个同学崭新的一面……本学期的期末测验再加一项内容:自行准备一个与音乐有关的作品,无论表演什么都要有音乐性,可以是舞蹈、绘画、表演、演奏、解说等形式,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交一份漂亮的答卷!孩子们,加油!”结果学期末,这些可爱的学生还真成功举办了四年级的“小小音乐会”,学生的节目,让人大吃一惊,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还“专业”地编排了一张节目单。唱歌的以独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有的还以表演唱的形式展开;舞蹈的有集体舞、独舞,还有歌伴舞等;几个男生还表演了“自制乐器演奏会”。连平时不敢举手的几个学生,这次都参加了好几个节目的演出……笔者听得入神,看得又惊又喜,学生们唱得演得既投入又开心。
【分析思考】
音乐学习是个人"内心的旅程",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享受音乐的乐趣。”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和空间。
笔者就鼓励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课上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唱得好的同学来当歌唱家,用嘹亮的歌声展现自己;表演好的同学来当舞蹈家,用优美的舞姿展现自己;节奏感强的同学来当伴奏家,用合适的乐器展现自己;观察力强的同学来当评论家,用精辟的语言展示自己……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许多音乐教师已经认识到“暗含期待”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自己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点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给学生以“暗含期待”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装饰。它需要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真正做到用“暗含期待”温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音乐发展。当教师对学生的“暗含期待”不需要提醒的时候,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音乐教育之中。
(浙江省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