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15-06-01 08:26卓尚胜
师道·教研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华书写教材

卓尚胜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学,要分学段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精选国学经典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阶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切实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把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感受教育四方面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家园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精选国学经典内容,充分掌握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语文课堂教学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文里所蕴含的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学弈》这一篇文言文时(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师可以就课文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效果不同的现象,深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语文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特点、文化特色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乃到风味小吃等都不是现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时代变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产生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至于教材中的古诗文、名言警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细细品悟。

2. 加强汉字书写训练,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而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书法成为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汉字书写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将书法规定为小学3至6年级国家必修课和其它中小学年级选修课,则是实实在在的推行汉字书写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举措。现时很多小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严重忽略了汉字书写的训练。加强小学生汉字书写训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它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小学生汉字书写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谨慎细致,从而培养学生专心专注,自控自律的精神和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实践的品格。学生的字写好了,给他们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毅力和进取精神。

3. 利用好地方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适宜小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国学读本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外,流传较广的还有《弟子规》《千字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等,但这些读本对于小学生有限的阅读能力来讲,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鉴于这一情况,我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蒙以养正》和《立德树人》地方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该教材通俗易懂,联系现代生活实际,时代性强,操作性好,十分适宜小学生阅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地方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二、扎实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在读中感悟,在诵中感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无不说明练习的重要性,而朗读训练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优秀国学经典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每天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诵读经典活动,是学校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尝试了三时段诵读法:第一时段,在每天早上学生晨会时用三分钟由学校组织全体学生朗读一至六年级学生都适宜的《三字经》内容;第二时段,各班语文课进行三分钟的课前读,各级班学生齐声诵读与本册课文内容有关的古诗文、名言警句;第三时段,要求学生晚上在家与家长共同诵读《蒙以养正》或《立德树人》中的经典名句。除此之外,加强早读及语文课的诵读指导,长期坚持,不断积累感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增加词句积累,深化理解,从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三、坚持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又要注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1. 利用传统节假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每个节假日都有其由来的原因,语文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咨询长辈等方式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活动的意义,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群众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俗语、成语、歇后语,或者打油诗,感受身边的物质类或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笔者曾记得在读初中时,学生中流传着一首十分生动诙谐的打油诗:“一声钟响,两脚齐飞,三(衫)裤不要,四两米饭,五口食完,六(汤)死就算,七(出)迟没有,八人一围(桌),九(狗)样抢食,十似饿鬼。”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幼稚可笑,但的确也反映十九世纪八十年初当时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深感群众语言的韵味。至于生活中的俗语、成语、歇后语更是数不胜数,虽有个别难免流于庸俗,但有很多还是值得我们去收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书写教材
Unwritten 尚未书写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用什么书写呢?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