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郑
康熙皇帝曾对旁人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听了康熙皇帝的这一席话后,你有何感想?又将做何评价?或许,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角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记得刚参加工作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满怀雄心壮志,也大有康熙皇帝那份细致入微,坚持班主任工作无小事,事无巨细,我必躬自力行,如此一来,从早到晚,从周一到周末,日复一日,始终被拖累在琐碎的事务之中忙忙碌碌。幸好那时还年轻,二十来岁,正值身强力壮、精力旺盛的时期,倒也没有苦不堪言的感受。
然而,事倍功半,虽然结果并不差,但与自己的付出却并不成正比。在我无论大事小事成天到晚的唠叨声中,学生竟然也被磨炼得“坚强”了起来,不仅对班主任的批评习以为常,而且其“免疫系统”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强化,班主任的各种指令的效应似乎也大打折扣,开始令行而禁不止了。
最记忆犹新的莫过于检查午休的纪律,那时,学生都在寝室里睡午觉,当我一阵叨唠过后,见学生都已“安然入睡”,便悄悄离去,就在前脚准备迈出寝室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放眼望去,结果床头探出了好多个脑袋,正一脸诡笑地瞧着我,然而也就在刹那间,所有诡异的笑脸全部消失,紧接着一个个脑袋也慢慢消失在床头,整个过程演示得迅速而又自然,弹指间整个寝室便又沉浸在了睡梦之中……
但只要你稍微细心一点,轻手轻脚地走近其中一个“熟睡”的学生身旁,细心凝视他的面部,不久你便发现他有的皮开始细微地颤动,再颤动,直至眯开一条细细的缝隙……你此刻一定会发现:眼皮底下正有一颗黑色的眼珠,正在借助这条缝隙在窥视外边的一切……
当时,我始终不解。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当班主任毕竟不是做皇帝。康熙能利用独断专行式开展细致入微的工作,即使是“一人亲理,无论巨细,亦躬自断行”,却也创造出了“康熙盛世”的大好局面,成就了一代伟业,不能不说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皇帝。而我面对的只是一群朝气蓬勃的成长中的青少年,绝非封建专制下的被奴化了的人们。如果班主任仍然只是事无巨细,一抓到底,整日叨叨唠唠,成天东奔西跑地忙于批评与教导,则不仅会陷入管理事务的汪洋大海之中,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权威正在逐渐减弱。
诚然,学校无小事,但事也有轻重缓急,有的事情必须当机立断,迅速解决,否则就会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演化为不可收拾的大事;有的事情则恰恰相反,你装着没看见、装不知道可能会效果更好;甚至还有的事情经过一拖一放之后,反而更容易解决或者根本不用解决了。
站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始终坚持在管理与批评中能少说的尽量少说,能不说的坚决不说,当认定非说不可的时候,坚持要么不说,要么就说到做到;要么不管,要么就一管到底,非弄个清楚明白不可。除此之外,不妨巧做一个“糊涂”人,用班主任自我的“糊涂”行为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整与自我纠正的发展空间,或许不但不影响教育效果,许多时候反而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除此之外,近几年似乎倡导起了“规范化管理”。自从大肆渲染“依法治国”之后,便有人推出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甚至有人私下里谈论“依法治班”,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独特的幽默。然而有一个变化却是明显的,那就是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始琳琅满目地爬上了墙壁。然而只有制度而没有检查与处理措施也不行,于是制度栏里便又多出了许多。我很怀疑,学生真的能记住那么多条条款款,能一下子改掉那么多不良习惯吗?我甚至怀疑,班主任自己又是否熟知这些条款?如果完全对照这些条条款款来检查评价学生,那班主任一天之内又该面临多少学生问题,又将如何去逐一解决呢?
诚然,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没有了约束,从而变成了一盘散沙。但我的班规从来只有十条,即“十个绝不准”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另外补充道:此为大错,不可饶恕,除外一般称为小错,只要能知错就改,可以原谅。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小错,实行阶段性重点突破,逐一得以改变学生,此时的我,或许是“明明白白纠大错,处心积虑抓重点”,其余便也就阶段性“糊涂”而过了。
这种“糊涂”,只是班主任在一定阶段的艺术性的刻意所为,“糊涂”的只是形式,并不排斥康熙皇帝式的“无论巨细,躬自断行”,更不敢小视“规范化管理”的巨大效应。只不过,我将这种“糊涂”艺术推向了我們班级管理视角的前沿,成为前两者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与完善,仅此而已。
人生难得几回糊涂。若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很好地做到宽严适度,收放适度,缓急适度,在严格与细致的同时,适时补充一点明明白白的糊涂,或许不仅有助于班级的管理,更能够收获到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趣吧!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