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孩子们一同寻根

2015-06-01 11:14:20刘丽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寻根孩子文化

刘丽

“是谁用一片甲骨,收藏起古老的秘密;是谁用一卷竹简,咏叹着世间的传奇;庄生的蝴蝶飞进了杏花和春雨;美丽的方块字就刻在孔子的车辙里……”这是《中华颂》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喜欢它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婉转优美,不乏回肠荡气;它的歌词浪漫舒展,不乏刚劲沧桑,更是它带给我的一种中国人由衷的自豪和寻根的急迫和亲切。经典诵读的初衷源于几年前教育部发起的一个专题活动,活动旨在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几年,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我从按部就班地组织孩子们开展类似的活动,到现在我和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喜欢这类活动,在这种流于形式到自主发动的质变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中国经典文化的积累、文字书写的进步,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和震撼。孩子除了课本里学的古诗词还逐步亲近经典文章,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弟子规,圣人训”,我和他们在吟诵中感受中国语言的节奏,它的平仄、格律、那种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透过这种声音,无形中与生命紧紧相连。这种感觉是应付考试,应用电脑搜集资料所不能比及的。读经典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的价值理念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温家宝同志在多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经据典,让国人觉得他温文儒雅,让全世界都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此外就是文字规范使用的,从当初用分数来约束孩子们书写文字的准确性到现在孩子不仅自觉的正确书写,甚至很多孩子都在积极地学习硬笔、软笔书法,他们在一笔一划中感受中国汉字的由来和中国书法的韵味和意义。

其实,我和孩子们这些由衷的转变都源于中国特有的一种经典文化的魅丽,它无形中在塑造着每一个当局者的一种人格结构。这种结构是自信和淡泊的结合,两个看上去相互矛盾的东西其实是汇聚在一起的。一方面是要追求成功,另一方面,得不到也无所谓。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思想强调一个人要治国平天下,要有所作为,要追求个人成功和成就;但道家的思想,就认为那些东西都没用,你还是应该按照自己想做的去做就好,要顺应自己的天性,遵循天道、遵循地道。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经典文化就是受到了儒家和道家这两大文化流派的影响。中国人受到中国文化五千年的浸润,到今天尽管我们对经典当中的很多东西还不了解,但在骨子里,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看别人的方式是这样的,看自己的方式也是这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和积淀,同时也造就了这个优秀的民族,这种文化也成为民族灵魂的根。

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比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丰富,都更有欲望带着孩子们去学习,这不仅源于我是中国人,更源于我是一位语文老师,了解、感受不是我的目的,我的职责是要把它传承下去。因为一个中国孩子不了解中国文化,就看不懂中国社会。西方人“言必称希腊”,因为整个西方的价值理念,西方的学术传统都来自于古希腊。但是我们可以告诉西方的学者,其中很多这哲理和问题中国人两千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所以,我们没必要对洋人的文化顶礼膜拜。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中华文化才是我们职责和使命。

亲近经典,承续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完了经典,于个人是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于社会是国民自豪感的增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崇拜和传承,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

几年间,我和我班的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恍然间走向了毕业的门槛,看到“经典诵读”活动能给这一代孩子们带来的一点点变化和进步的时候,不仅是让我欣慰,更让我有信心,在未來的岁月里我将和又一批孩子们再次学习,再次把这种寻根的感动、自豪埋在又一片纯净的心田。

参考文献:

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J].语文学刊,2006(01).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寻根孩子文化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谁远谁近?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寻根(2017年2期)2017-06-14 12:18:15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