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彬
所谓“四两拨千斤”,其实并不是真的四两能拨千斤,而是及时引导、及时借力,也就是借力打力。
一提起作文,学生、老师都头痛,学生普遍怕写作文,厌烦作文,提起笔找不到可写的,有了材料又不知从何写起,至于中心、详略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找材料还得归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作文中去。而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所以,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同时,说到积累,更多学生的积累也主要从课本中来,从课堂中来,到作文中去。
前几天,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的“改写《赠汪伦》”一课就很有感触。课堂上,老师牢牢把握这样的原则:从课本和生活中来,到作文中去。老师先是让学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黄鹤楼送别》)对照,了解了古诗改为记叙文的经过,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赠汪伦》,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了解了诗意,想象了画面、场面,感知了人物的感情,因此,表演时言之有物,“演”之有情,这其实就是“语”(口头为语)。
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不会写作文,但口袋缝得特别好,于是老师表扬了她,并请她教大家缝口袋,于是,她认真地讲解,为了让大家听清楚,她讲得很具体。最后,老师说:可能还有人没听清,你写下来吧!大家想:这不就是一篇作文吗?
其实,我校这位老师在课堂上也做了这件事:学生有感情地表演,写下来的那不就是作文吗?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习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有这样一点感想: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样就能于不知不觉中完成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现实中,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作文无从下笔。
其实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如,因为我上课讲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我没有遵守规则,不尊重老师,还影响了别人听课;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中的场景太感人了,我哭了,还让我想到了……;今天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来接他,我哭了,因为我想爸爸了……
引导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因为真实,因为有感,所以就能轻松完成,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这样,学生认识生活,體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笔者相信,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巧引导,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