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菊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已经摆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日程上。预习课文的能力,是学生自学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预习课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那么,怎样培养预习课文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作为讲读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它与课后“思考练习”教学、基础训练教学等处于同等地位,其目的是提高讲读教学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学能力。那要求学生预习什么呢?一般来说,预习目标包括三个循序渐进的内容:(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課文内容;(2)勾画出文中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句子,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去理解;(3)就课文内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以上要求针对三年级学生并逐步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悟出一些预习课文的方法,再逐步提高要求。
二、加强预习指导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往往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这就要求学生预习时边读边想边动笔,并提出严格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在预习中,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读、批、画,手脑并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规定批画符号,约定俗成:生字用圆圈“○”画出,词语划短横线“——”,句子画波浪线“~~~”,不理解的字词句打“?”。还具体要求学生初步读课文时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注上拼音,写出解释,读通课文,而后再默读课文,提出疑问。
三、教给预习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1.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要使学生懂得,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可采用结合生活实际与联系旧知的方法来理解,如找近义词、反义词等,对那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教给学生“读懂每一句话”的方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给学生用“简缩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去掉“枝叶”,保留“主干”,明确句子的主要内容,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先划出,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句子的意思。
3.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在预习中加以运用,巩固。如,在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指导运用已学知识逐个归纳自然段讲了什么,然后把联系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合并起来,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这样,学生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便能逐渐掌握方法。
四、培养预习习惯
小学生好动,自觉性差,每次预习量不宜多,但要求应明确,建议用预习单的方法效果会更好。预习后要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觉预习,才能养成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在二年级预习习惯初步养成的基础上,三年级必须继续坚持预习,使学生逐步学会预习,在训练中悟出理性,悟出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终成为“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