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峰
摘 要: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漫长的封建历史非但没有淹没她的光辉,反而使她在男性至尊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近千年后的我们,徜徉于她营造的或甜蜜、或凄凉的氛围中,与她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体”;宋词
不记得在哪儿听过“雨打芭蕉”的句子,觉得美极了:或白天看“细雨微斜”听“雨打芭蕉”;或夜晚临窗倾听“雨打芭蕉”的劈啪声,静想心中万千事,都一定是绝美至极的意境。但李清照笔下的“雨打芭蕉”,似乎与这绝美的意境相去甚远,取而代之的是愁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
(一)诸葛忆兵评价李清照:“文学创作独辟蹊径,敢于流露真感情,将内心世界坦陈在作品之中,自成一家。”①这首《添字丑奴儿》就秉承了她一贯的写作风格——真实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忧愁、痛苦、凄涼……
词的开篇即是一问:“窗前谁种芭蕉树”,这应该是无意识地询问吧。词人坐在窗前,望着雨中的芭蕉,在百无聊赖中想到:是谁让幼小的芭蕉郁郁青青、这样苍翠呢?看上去是那样有生机和活力,满庭院的阴霾都无法阻止它们的释放。因此,诸葛老师说:“眼前‘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的芭蕉,便成了愁眉紧锁、愁怀不开的词人的反衬物。芭蕉的舒展与无知,衬托了词人的一腔深情。”②其实,也是一腔愁情,它们的茂盛无疑会让词人凄凉的内心雪上加霜。
下片接着写连绵的阴雨,并没有因为夜晚的来临而停止,反而到了夜深人静时,“雨打芭蕉”的噼啪声让人无法入眠。最后,词人索性披衣而起,临窗聆听,真是因为窗外的雨声让人无法入眠吗?不,是“北人”“不惯”才无法入睡的……白天、黑夜,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希望词人忘记背井离乡的生活,让她时刻都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愁苦与凄凉!
(二)李清照有很多直抒胸臆的作品:前期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直言不讳地倾诉了对丈夫无法排解的相思之苦;后期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悲愁之情,堪称千古佳句。
但她更喜欢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梨花、海棠、梅花、桂花、梧桐,都不止一次出现在她的词作中,尤其对菊花更是钟爱有加:“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除了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关,更因为词人赋予了菊花悲情的色彩,而这无疑更利于情感的宣泄。“芭蕉”则是李清照词中不多见的情感载体;当然,词人抒情还需要另一个道具——“雨”。这次的雨是南方所特有的“黄梅”阴雨,“阴满中庭”已经让人没有好心绪,又“点滴霖淫”没有放晴的迹象,让“北人”痛苦;更何况这是一位饱经忧患、内心悲愁的“北人”呢?所以,“三更”“起来听”,不是出于闲情雅致,而是对其内心愁苦的最佳写证。
(三)姜涛老师把“易安体”的特点概括为:(1)浅近的口语。(2)精美的音律。(3)白描而传神的手法。③
1.刘维治老师评价李清照:“以俗语口语入词,脱口而出,丝毫没有雕琢痕迹。”④本词即是这样,尤其“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一句,更是人们耳熟能详、浅显易懂的俗语、口语,却用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2.李清照对音律的要求非常严格,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短小的《添字丑奴儿》中,她分别用了“阴满中庭”和“点滴霖淫”两个叠句,非但没让内容单调,反而使表达更蕴藉、丰富。另外,这首词分别押“u”“ing”“in”韵,与叠句联合起来使用,有种一唱三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又使词的意境更深邃,更耐人寻味。
3.朱其铠老师说:“李清照词的基本风格是婉约清新,她善于用寻常的语言、白描的笔法,曲折深邃地写出一种清新的意境。”⑤《添字丑奴儿》中词人似乎客观地描写连绵不断的阴雨,雨中尽现生机的芭蕉;背井离乡的“北人”因“不惯”而失眠披衣倾听。但我们完全可以透过表面,感受到词人因伤痛、悲愁彻夜难眠的煎熬,恐怕这样的夜晚经常光顾吧。这样的描写,比直抒胸臆的语句更能震撼人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诸葛老师评价道:“中国古代不乏女性作家,却多数是二三流的,只有李清照能够卓立于众女子之上……这与她始终真率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保持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密切相关,将这种个性特征表现于文学创作中,成为李清照跻身于一流作家行列的重要原因。”⑥而我们只能借助历史资料和词作去认识、了解她的经历、成就,尤其是她的真性情,让我们的人生因为走近李清照而更加丰盈吧!
参考文献:
[1]诸葛忆兵.李清照诗词选[M].中华书局,2005.
[2]姜涛.古代文学题解:下册[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朱其铠.中国文学史二百四十题[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5]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