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语文教师感到作文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写”的现象一直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进程。反思一下,作文的难点究竟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发现,作文之所以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难,确实和写作本身的特征有关,但是也存在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小学生有哪些不良习惯?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有哪些?他们应该养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怎样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作文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的不良作文习惯及其产生的原因
1.不良作文习惯的表现
(1)主题
在写作时,学生不是表达真情,而是表达空泛口号式的主题,假、大、空现象严重。作文失去儿童化的特点,成人化的腔调明显,不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童真童趣。
(2)内容
学生无内容可写,编、套、抄问题严重。不少小学生拿到作文任务后,不是去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实感受,而是联想自己读过的文章,绞尽脑汁去编、套,甚至直接抄袭。写出的作文自然内容空洞、套话连篇,不知所云、更谈不上美。
(3)表达
“挤牙膏”式的作文和“流水账”式的作文在小学生中非常普遍。为了完成规定的字数,学生连绵不断、生拼硬凑,即使已经表达清楚也要画蛇添足。叙述平淡,言语乏味,有时甚至“跑题”。写出的作文自然简单、落入俗套。
2.形成不良作文习惯的原因
(1)缺乏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生活中美的事物随处可见,小学生的作文素材也可以随手拈来,但是这些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却被学生视而不见。在小学生作文时,所需的素材都是学生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学生却没有注意。即使有些曾经引起注意,也只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的淡薄记忆,感受很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小学生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们缺乏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2)缺乏素材的积累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文思如泉,信手写来、挥笔立就,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平时的积累上下过大工夫,对写作所需的材料储备非常丰富。而那些缺乏素材,腹中空空的学生只能“望文而叹”。
(3)习作要求定位过高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会犯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人为拔高的错误,例如,强调文章开头一定要精心设计,能够引人入胜,结尾要意味深长,中间应具体生动等等。这样,学生还没有开始寫作,他们的积极性就被打消了。本来他们就苦于无内容可写,眼前再横着这么多高门槛,更觉得无话可说,于是他们就被逼着去编、套、抄,一味模仿。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作文习惯
鉴于以上现状,我认为应该培养以下良好的作文习惯。
1.善于观察的习惯
要实现写作真实、具体、生动的目标,学会观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鲁迅先生说过:“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如思,一挥而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身边事物、洞察入微,自觉从生活中捕捉具有意义的事物。要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锤炼观察的基本功——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的能力、养成长期自觉观察的习惯。其中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关键,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保障。
2.勤于积累的习惯
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勤于积累不但能丰富习作题材,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的有心人。要养成勤于积累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多看——看周围的人、事、景、物,看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看影视、图片;多听——听广播、听谈话、听教师的教诲;多访——采访人物、走访亲友、拜访英模、寻访古迹;多做——做家务、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编报办刊;多读——读古今中外有益的各种书籍、报纸、杂志。看、听、访、做、读,都要动脑分析、比较,并记下有意义的东西和自己的感受,日积月累,作文的材料就会十分丰富。
3.自觉练笔的习惯
只有培养学生多练笔、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内容,做到语言生动,并进而写好作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培养学生做摘记的习惯和经常自觉练笔的习惯。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做文摘是积累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语言训练、经常检查、经常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动笔,除了教材规定的作文外,还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多练笔,如,写观察日记、剪贴日记、兴趣活动日记、旅游日记以及与亲朋通信、参加征文活动等。
4.自主修改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修改又重在使学生养成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发现习作毛病及自主修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