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花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而且重视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注重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与学生平时生活实践所蕴含的数学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一、从游戏活动向传授知识过渡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时,学生对“围成”理解较为困难。我采用游戏讲解法,即“老师让你们手拉手围成一圈丢手帕时,是怎样围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手没有松开时,是什么样的?我在学生思考时提出紧靠的两个人之间是否手拉手?两人之间是否有间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手拉着手,紧靠的两人之间没有间隔就是这里所说的“围成”。同时讲明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四条线段手拉手的情形。再配以图形,说明它为什么是长方形。学生在过去游戏活动中所获取的感性知识,通过老师的引导,想象游戏活动中的某一时刻所出现的真实情形,形象而直观地理解了“圍成”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感到某些数学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曾经玩过的游戏,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利用活动课,首先开展了两人一组,面对面的赛跑活动。要求两人跑到一起手拉手为胜,并站好。此时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是否同时跑的?两人所用的时间是否相同?”然后又要求此时背对背以原来的速度跑回原地站好。再提出同样的两个问题。最后再进行表演:面对面同时跑,其中一人中途停顿一下,最后手拉手,和两人最后相距一段的情形。通过这样的设计,把相遇问题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策划为有趣的游戏活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最喜爱的跑步运动。为教学“相遇应用题”提供了有力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感性认识,同时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从学生消费付款方式转向数学理论教学
在教学“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正反运用时,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或者不能运用自如。于是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你买过东西吗?你曾经一次买过两件东西吗?买两件东西是如何付钱的?”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说两件东西一共多少元就付多少元,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说我有时一件一件地付。如果没有我就设置这样的问题:小红用10元钱去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钢笔5元,笔记本2元,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很快列出两种算式:10-5-2=3和10-(5+2)=3。得出10-5-2=10-(5+2),为学生解答“简便计算126-63-37或486-(27+186)题型”提供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活生生的感性依据,领悟到简便计算的思路只不过是买东西时不同的付钱方式而已,从而避免了学生在变化时出现运算符号错误的局面。
三、让学生在失败中曲折前进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能学生一次失败就打击,而应多鼓励。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让他们失败的情境,让他们在失败中自我解剖、自我根治,那他们必定能走向胜利。
在教学中用方程解答文字题:“张华12岁,比李明大3岁,李明多少岁?”时,首先要求学生用算式方法解答,我板书学生的算式:12+3=15(岁)(22人);12-3=9(岁)(21人)在学生争论之时我不加评论,要求学生再用方程解答。并板书学生的方程:x+3=12(38人);x-3=9(3人);两人不会。此时我同样未加评论,要求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在激烈的讨论中,我得到信息:x+3=12是对的。而12+3=15是因为受到以前:“张华12岁,李明比他大3岁,李明多少岁?”的题型的影响。学生:老师,这种逆向思维的题目用方程的方法更容易做对。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生受到了挫败,但培养了他们认真审题、寻求最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他们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四、教学思想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被动学习心态占据着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学习上的惰性,即怕难喜易等。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心态为课堂教学服务,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计算125×32,学生通过列竖式算出结果,可我却说我不用竖式能口答答案。这句话正中学生的心理:多好啊,如果我也能就好了,不用列竖式这么麻烦!在学生惊讶、喜悦、向往时,我提出了问题:你能想到方法吗?联系过去我们学习的简便方法,125乘几等于1000。当我追问到这时,很多学生已经把手举得老高。学生:把32拆成8×4,再用乘法结合律把125与8先乘,再与4相乘。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全面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深刻性。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关。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积极探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再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定能把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乏味知识赋予无穷的乐趣和魅力。教学中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也一定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