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华
当下农村初中学生畏惧写作,叙述空洞无物,依赖形形色色的作文选。笔者反思后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技巧和摹仿(套用)作文,而忽视把那些近在身边的鲜活的生活融入到作文之中。笔者认为,农村初中如何从功利而封闭的作文教学走向从容而开放的作文教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开放式作文教学内涵丰富,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对其中的开放写作,围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活、勤思生活、书写生活,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观察生活
学生是否善于写作和平常能否有效观察生活休戚相关。唯有经常对身边人事物“敏锐地、全面并仔细观察,才能获取丰富的素材,正确地辨别事物的特性,使文字表述得真实而生动”。心中无花必然眼中无花,为应付中考苦苦挣扎于数理化及英语的农村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无暇也无心于周遭的一切。虽然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单调,但“两点一线”间鲜活的生活也不胜枚举,比如,寒暑更迭,四季变换,同学关心,亲人呵护,自我成长,乡野衍变,等等,用心观察后你会发现,这一切无不美丽动人,令人牢记心间。然而,学生久在其中却熟视无睹,抑或视而不见。需要作文时“流连”于套用作文选,叙说着别人的故事,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毫无个性。殊不知没有生活储备,缺乏切身感悟,有几人能生花妙笔出生动而细腻的佳作?试想李清照如没有生活积累,何来“应是绿肥红瘦”的妙语?
手中有粮,心儿不慌;作前有积累,写作才能成功。鉴于学生的习作与自身生活无关的现状,笔者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正值寒冬,农村学生饱尝寒冬的侵袭。他们只能以“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很冷”等毫无生命力、直白露骨的文字来展示这个冬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下晚自习或上学路上,通过多种感官多种角度有意观察体悟外面的精彩世界,以便第二天进行作文片段练习。观察生活绝不可局限于直接生活,还应引导学生观察间接生活,从平常积累的描写农村“夜静”或“漆黑”的佳作中汲取养分。学生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或视觉或触觉,或比喻或夸张描绘,呈现出多种写作方法的异彩。虽然学生“农村的夜冷得几乎要将万事万物凝固,凛冽的寒风仿佛失去理智一般扫荡着村庄,抽打着晚自习后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坐在电瓶车后的我”等文字不免有些稚嫩,因源于生活体验,文字形象而生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作文中写自我生活的种子发了芽,加之笔者经常施肥修剪,引导学生有意观察,学生虽仍每天“两点一线”间忙活,心灵却变得柔软而敏锐,能从鲜活的生活中撷取养分从而绽放美丽的花朵,芬芳而幽远,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甚至写作学困生也日渐寻得突破口。
二、勤思生活
占有写作源头活水,既要有一对善于发现的眼睛,又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感悟,否则材料难免不粗糙和浅薄。实践初始阶段,学生虽有观察,文章仍如久经风霜的青椒干瘪地垂悬在枝头,粗线条而平淡寡味地叙事,即使有感悟也只是浮光掠影。上星期班上俩学生因一点小事便大打出手。殚精竭虑于数理化演算以及英语诵读的初三学生也许只把这次打架当做生活的调味品,更有甚者即使这样的意外也分毫不能打扰他们埋头耕作。面对清汤寡水的周记,笔者把此次打架事件作为话题,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刻地感悟和加工成文。那次周记情况大出所料:有学生通过书信形式从珍惜友谊、不能以暴制暴等方面真挚而动人地劝慰当事人,有学生联想父母知晓打架后的心酸,有学生描摹打架的场面,有学生引经据典层层深入发表议论……学生拥有了生活,教师又扭开了他们思考的阀门加工和体悟生活,学生的周记篇幅日渐增加,视角日渐独特,描写日渐细腻,思想日渐深刻,偶尔还有沁人心脾的文章。
三、书写生活
偶然一片树叶闯入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心灵,我们也曾为之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然而圈圈涟漪再持久也有平静的时候。若干年后,是否能对今夫的涟漪历历在目呢?過去曾有多少事情让我们“吹皱一池春水”,甚至刻骨铭心呢?蓦然回首也许已是泛黄的旧照片般模糊不辨。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果不及时把绚烂的火花编织成美丽的文字载入材料库,斗转星移之间,那火花终将成为过眼云烟不留一丝痕迹。没有生活的素材库,在写作时搜肠刮肚、绞尽脑计也徒劳无功。一篇好的文章,在构思之前,决然不能没有平时的积累。当需要写作时再观察和思考恐怕已无济于事了。观察和勤思生活之后还需把有意义的事情、有价值的思考及时撰写随笔。即使不为练笔,借助这些文字若干年后想必往事不谈如高清电影一般清晰,至少可以雪泥鸿爪。如能经常回首品读,添添减减,不但能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更加成熟和深刻。
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发可能源于作文教学不得法。如教师引导学生做到以上三点,甚至养成不这样做便不舒服的习惯,学生写作必将如汩汩泉水,如说话般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作文教学开放写作内容,学生积累写作的源头活水,再辅助教师和学生皆擅长的写作技巧,这种既重视形式,又注重内容的开放式作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海安县瓦甸初级中学(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