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5-06-01 20:59:35尧传虹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命观生命教育大学生

尧传虹

摘 要: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变相虐待生命;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耐挫力弱等问题。为此,优化大学生生命观的对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价值;社会实践活动彰显生命教育,增强生命体验;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生命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60-02

“郁闷”“无聊”“悲剧”等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反映出这类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深刻认知,生活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目前的生命状态不满意;有的大学生深度迷恋网络游戏,忽视专业学习,把玩乐当成大学生活的主题;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挫折和打击面前经不起考验,产生低落情绪,甚至有践踏自己生命、残害他人生命的想法和行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生命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别问题,而是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辐射力的现象,严重者很可能产生大学生的生命危机。”[1]

一、相关概念厘清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生命是什么?不同人赋予它的内涵和外延有很大差异,学术界的诠释也是仁智互见。从狭义上看,生命专指人的生命。“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3]可见,人具有思维和意识,人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有着本质不同。笔者认为,人的生命首先是自然的肉体存在,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宇宙中的独特存在,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命的生成过程不是动物式、平面型,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成长过程,在各种创造性实践中提升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观即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学术界至今还没有提出一个统一性的观点。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上基本成熟,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其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期。主要特点有:自我意识增强,但是发展不成熟;性格独立性增强,但是易于主观化;能将发展目标与理想结合,但具有一定功利性。那么,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指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特点,通过各种恰当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树立科学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情况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存在。如:生活方式不健康,变相虐待生命;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耐挫力弱。

1.生活方式不健康,变相虐待生命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身心健康,相反,则容易导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亚健康状态。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中最常见的应属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吸烟和酗酒等。

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悉心照料和监管约束,大学生的生活自主性和随意性随之增强,部分大学生甚至开始放任,生活缺乏规律。如:熬夜,不按时起床、睡觉、用餐,不能妥善安排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生活无计划。甚至有些学生以玩电脑游戏为主要娱乐方式,形成“夜玩游戏,晨入睡”的反常规作息方式。大学生中饮食不当现象较普遍,如:挑食偏食;暴饮暴食;过分节食;不吃早饭;迷恋街边小摊或快餐食品、油炸烧烤食品;用餐不规律,不定时,想多吃就多吃,不想吃就不吃。“在被调查的大二和大一学生中,50%以上的学生都没有每日固定吃三餐的习惯。”[4]长此以往,不规律的生活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给生命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王泉海对豫北地区6所4年制大学和4所3年制大学共953名大学生的吸烟行为进行调查,被调查者中吸烟人数为487人,占调查总数的51.10%,其中男性吸烟者有421人,占72.84%;女性吸烟者有66人,占17.60%。经常吸烟和吸烟成瘾者占被调查学生的23.30%[5]。在有些大学生眼里,考试过关、同学生日等都是“无酒不成席”的场合。高兴喝酒,不高兴也喝酒。

2.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耐挫力弱

高校中因郊游、游泳、失火等意外事故而导致死亡的悲剧时有上演。一部分死亡因事故发生的严重与急迫而无可挽回,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当事者生命安全意识不强,缺乏一些基本的求生技能而最终导致生命陨落。如: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系的一名大学生因不擅长游泳最终溺水身亡。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4名女生情急跳楼身亡。此外,“据调查,高校新生中有60%左右的人不会使用灭火器,90%左右的人不知道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6]在高校学生宿舍里,个别大学生不顾生命安全,因私拉电线、乱接电源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耳闻。

当今较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重大人生苦难与挫折的考验,一旦遭遇失败、失意或不幸,就较容易被挫伤,其生命耐挫力弱。“抽样调查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在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挫折,甚至根本谈不上挫折的一点点不如意,就可以让他们伤心、沮丧、萎靡、甚至毁掉自己。”[7]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出现“目标断裂期”,面对现实,感到十分迷惘,不知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贫困郁闷,学习枯燥郁闷,活动没意思郁闷,失恋郁闷,生活单调郁闷。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稍受挫折,就容易悲观失望,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一蹶不振,产生轻生念头。

三、大学生生命观问题的解决对策

部分大学生疏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而出现“生之困惑”,消极游戏生命;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善待生命,肆意结束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反思这些现象,我们发现固然有多种深层次原因,但高校生命教育的忽略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生命实现真、善、美的和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

1.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激发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许多共通之处,坚持以“生命之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现象充分折射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不理解,所以,引导他们走出生命认知的误区,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享受生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生命教育资源丰富,教师应擅于挖掘其中的有益素材,促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价值与意义。当讲解唯物辩证法时,教育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理解人的生命,正确看待生与死,最终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需主动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与大学生进行互动。

2.社会实践活动彰显生命教育,增强生命体验

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倘若只是把生命教育编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方式的教育非常缺乏生命力。大学生大多不愿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渴望在实践中成长,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进而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此,高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意义。

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例如组织学生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刑犯的声音、动作、表情进而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举办生命知识专题讲座或研讨会;结合“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的主题活动;结合“感恩节”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等。

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一是鼓励学生当义工、志愿者,活动范围包括助农、助残、助学等帮助弱势群体的帮扶活动,提倡环保、清理街道垃圾、公益宣传、义卖等社会爱心公益活动。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二是组织野外活动,如集体露营或丛林探险等,增强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锻炼生存能力;带领学生参观监狱,感悟失去亲人和自由后的痛苦;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景区等地参观,感受生命的崇高意义;组织学生参观太平间、殡仪馆、医院、戒毒所等地,增加生命体验,揭开死亡面纱,树立科学生死观。

3.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生命教育

一方面,学会积极地生活。部分大学生背负着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交融与嬗变而带来的茫然、失落的感受,诸如“我是谁”“我该怎么生活”“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时常让他们倍感疑惑。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能站在生命的层面上看待问题,把自己从坏情绪中解放出来,最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大学生应学会在不同的存在环境中寻找和发现生命的可贵之处。懂得合理宣泄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学会换位思考,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学会向死而思生,在挑战苦难中实现生命意义。人的一生中不仅有愉悦、幸福的体验,还有重大挫折、苦难、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胁。这些负性体验并不都是有害的,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失意、苦难和死亡中才能更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进而更加热爱生命。

另一方面,勇于承担生命责任。责任关乎每一个大学生的幸福与成长,生命因承担和履行着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而显得更有意义。“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9]人活着,就意味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随意放弃和侵犯生命的人是一个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人。对自己,形式上的解脱其实质是对自我生命的放纵与亵渎;对亲人,它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和失望;对社会,它给积极向上的人带来负面影响。生活中,大学生不仅由于自己的需要,应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而且由于与世界的联系,应对他人、群体、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廖桂芳,等.生命与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构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4]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7.

[5]王泉海.豫北地区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6.

[6]韦乔元.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9):190.

[7]杨菊平.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J].心理,2007(4):79.

[8]张晓媛,王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关怀教育体系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9(6):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10]郑晓江.生命与死亡:中国生死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生命观生命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23:40:36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8:45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35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