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它是以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活动为首要依据,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首次把研究的重点由文学文本转移到读者身上,并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意义未定点等一系列重要术语。接受美学首次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把读者看成是探寻文学文本美学价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姚斯认为,不管何种形式的文本,其意义都不是单一的、封闭的或自我决定的,而是作为一种多层次的开放的图式结构,等待读者来填充。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道德情操等“前理解”,所以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也会给出不同的解读。
接受美学理论自出现以来,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并且被应用到多个学科领域中,对于教学实践也极具启发和值得借鉴。本文将运用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当前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生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其对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模式的启示。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其突出特点是使学生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也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的主要学习支持服务有:文字主、辅教材,VCD光盘,CAI课件,直播课堂,计算机教学网页,BBS网上讨论等。
然而,与全日制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他们基本上是社会上已参加工作的人员。这些学生无论在学习心理、学习需求、个人知识层次、社会阅历等方面,都与普通在校生有显著不同。简而言之,远程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1)学生们普遍年龄偏大,年龄参差不齐,既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又有一二十岁的高中毕业生。总体来说,与全日制在校生相比,远程教育的学生群平均年龄较高。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这类学生,其机械记忆力方面远不如全日制在校生。(2)报考远程教育的学生学历背景差距较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个体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以远程教育本科学生为例,有的学生是读完全日制专科后报考远程教育本科,有的是直接读的远程教育专+本,还有的是专科毕业很多年参加工作,因学历需要或工作岗位对知识的新需求而继续读本,有的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对信息化和新知识的了解比较少,接受能力和网上学习能力比较弱,有的则是来自城市的白领,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会利用各类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等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远程教育的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无疑为远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3)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不一,对教学过程的配合也截然不同。远程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已经参加了工作的社会人员,这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因为工作岗位对新知识有迫切需求,那么学习目的较强,而且学习效率会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会极力配合老师,也会最大限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后学习;但也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历,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教学过程也不配合,基本上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收不到任何教学反馈信息。由于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速度、教学形式等都要仔细权衡,既要照顾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又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不能因教学进度太快或难度太大而产生负面情绪。
对于上文提到的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可以为其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参考,特别是“读者中心地位”和“期待视野”这两个核心概念,更能够直接对远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使教师能够切实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任何人的学习过程,都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人的学习,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个体性。如果学习者真心实意想要从学习过程中汲取到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和教师充分保持学习互动。那么,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可以诉诸接受美学这一理论,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接受美学首次将读者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任何文学文本在被读者阅读之前,意义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图式结构,等待读者对其中的意义未定点和空白点进行填充。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文学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中,老师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过去传统的满堂灌的 “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个人理解和课本的知识点相融合,才算得上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这正是有效的外语教学应该追寻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味的让学生适应老师的讲课节奏和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外语教学,无论学习对象是全日制在校学生,抑或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都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接受之维进行课件制作和课堂设计。以笔者所教的《翻译》课程为例,原来每次上课前,笔者很早就制作好教学课件,一次网上课程是2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两个小时之内,大约要滔滔不绝地讲将近40页的幻灯片,遇到理论知识多的章节幻灯片数会更多。虽然老师在课前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来制作幻灯片,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线听的学生寥寥无几,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也不尽如人意。可以说,这种方式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笔者吸取先前的经验和教训,改变了教学模式。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生们的电脑操作水平都不错。所以,在学期伊始,笔者就通过和选取本门课程的学生联系,建了一个课程QQ群,在制作课件之前,会和学生在线交流,让他们大致浏览一下本次课程要讲的章节,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觉得简单的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讲的地方,以及不明白的重难点之处通过QQ反馈过来,在制作课件时,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侧重,既节约了教师的精力,又提高了上课效率,同时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每次网上课程上课之前,提前电话联系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在线听讲,遇到不懂的随时发问,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简短的互动。远程教育的学生与全日制的学生相比,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存在感较低,往往觉得和教师是远距离的交流,即便交流也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所以,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在网络授课时,能够和学生积极交流,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友好氛围。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创造学习语境,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唤起学生的“预备情绪”,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强化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的帮助。
2.因人而异,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进一步解释了作为教材“读者”的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个人审美体验。接受美学中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自身大脑中就存在着先前的各种前理解和前结构。这些前理解包括人们的社会经验、个人阅历、受教育水平、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个人直觉,等等。这些前理解和前结构影响着读者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在读者理解的过程中,读者通过自身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进行融合和交流。那么,这一解读同样可以为远程英语教学带来启示,尤其是对于英语阅读、英美文学赏析、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启示。学生们在拿到教材之前,脑海中已经存在一种前理解和前知识结构。学生们带着这种期待视野进入到教材阅读的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接收、改变、修正、建立,此时,教师们应引导学生正确地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不能取代学生们的主体接收。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先阅读文本,然后将阅读的结果按自己的理解通过一定技巧化的程序,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在课件上呈现,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即所谓的 “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这无疑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了学生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窒息了学生原本可以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打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3.紧跟时代,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的英语教学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上都有了很大改善。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成人英语教学模式,而应积极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既可以解决成人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固定、部分学生不善于在课堂上讨论等诸多问题,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成人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强化教学效果。多渠道的交流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思路。
接受美学对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作为待填充的召唤结构,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结合学生不同的“期待视野”,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出发。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提高学生心理优越性,增加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从接受美学这一理论视野出发,能够为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1]高磊亚.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究英语教学.科教导刊,2012(12).
[2]高阳.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卢志军.接受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4]姚斯,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