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与整体性融合
——以《比较文学的危机》为例解读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

2015-06-01 02:48:08李晶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学性文学批评

李晶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文学性与整体性融合
——以《比较文学的危机》为例解读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

李晶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比较文学的危机》是美国学派登上国际比较文学历史舞台的旗号,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这篇文章发表距今已有较长时间,但其中包含的韦勒克强调文学性与整体性交融的比较文学观,依然对现在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现在比较文学的边缘模糊,文化研究加入到比较文学后产生的泛化的研究范围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解析韦勒克高屋建瓴的文学眼光和整体意识,以及这种比较文学观点的当下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性 整体性 韦勒克

雷纳·韦勒克是20世纪世界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大师,在比较文学方面多有建树。他在早年《文学理论史》、论文《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今日之比较文学》中都阐述过独到的对比较文学的见解。《比较文学的危机》,更是被看做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成为美国学派登上国际比较文学历史舞台的旗号。在1958年9月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的第二届学术探讨会上,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他从研究内容和范围、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文化民族主义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法国学派”的批判,同时提出了把世界文学当做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在研究中提倡注重文学性。这些新的研究视角,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拓展到超越国别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中,同时也注意到文本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此,比较文学的学科构架脱离了旧的枷锁焕然新生,到达了学科存在的根本意义——“比较文学研究像艺术本身一样,成为一种想象的活动,从而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1]。

一、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性的强调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韦勒克对文学性是文章的核心观点,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文学研究如果不决心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学科来研究,从方法学的角度说来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1)文学性是韦勒克对比较文学提出的首要要求,他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主题)、研究方法和文学批评这三个方面强调比较文学的文学性。这种对文学性的强调,正是解决“第二次比较文学危机”的关键。

首先,韦勒克文学性的观点是建立在批判“法国学派”人为地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区分开来的论点上的。法国学派代表梵·第根将“比较”文学限定为研究文学运动和文学史与作家的联系。虽然这个限定使比较文学有了明确的学科界限,但是这种界定人为限制了比较文学的题材和范围,忽视了作者与文学运动有时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分割的关系。如果比较文学在研究内容上只注重不同国家的作品的相互影响,就会导致在研究内容上出现碎片化和无意义的现象。仅仅考察作品的外部影响,是局限的,作品文本的研究不可忽视,更该注重对作品美学的分析。如果省略在研究内容的文学性,就出现材料的堆砌,即书中所写的:“把比较文学限制于两种文学的外贸,就是限定它只注意作品本身以外的东西,注意翻译、游记、媒介;简而言之,使比较文学变成一个分支,仅仅研究国外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1]

在研究方法上,韦勒克对文学性的要求更强烈。他主要批判了忽视文学的美学价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韦勒克说:“真正的文学学术研究关注的不是死板的事实,而是价值和质量。”他认为这种实证主义方法只能考察文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无法完成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根本任务。他在与沃伦合作的《文学理论》中谈道:“研究的起因显然绝不可能解决文学艺术作品这一对现象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起因与结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那些外在原因所产生的具体结果——即文学艺术作品——往往是无法预料的。”[2]也就是说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成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探索不同文学的体现的审美特质。

在对文学批评的强调上,韦勒克说:“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之间并没有区别可言。即使最简单的文学史问题也需要做出判断……否认批评的重要性的文史学家们,自己就是不自觉的批评家。不借助批评就无法分析、总结和评价一件艺术品。”由此可见,在对文学批评的理解上,他否认了将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严格地分裂开来,强调了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以带有文学性的批评眼光做研究的重要性。在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注重文学批评在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运用,这便是文学性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作用。

韦勒克这种对文学性的强调除了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有外,在他与沃伦合作的《文学理论》中也有所体现。在这部书中,他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部分。“内部研究”是包括声音层、意义单元层、世界层到“形而上学”层所有内在因素的文学作品研究。这是以文学为中心的研究,它要求把作品看成“一个为特别的为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2]。我们要着重考察文学作品的谐音、节奏、格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和叙述手法等。这样文学作品研究不仅仅是材料的比对,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对诸种本质之间的关系、构成方式和现象意义的分析解释。

二、文学性与整体性的融合

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只是局限在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这是将法国文学默认为整欧洲文化与文学的辐射中心的研究倾向。歌德在对世界文学下定义时,说道:“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学究气的昏头昏脑。”[3]此时比较文学的危机就是材料对比的“学究气”,此时比较文学更需要有“世界文学”整体性意识的批评观。韦勒克提出的整体性恰好打破了狭隘的研究倾向,把文学现象置于世界背景下,这种对东西方文化和文学都给予关注的整体意识,更加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

(一)在研究具体文学作品中,他虽然强调对作品的内部研究,甚至有些研究方法同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的某些研究形式上(诸如:谐音、节奏、格律、文体、意象、隐喻、叙事和类型等文本建构因素的研究)存在共同之处,但他区别于以上派别的便在于对他在研究时整体性和文学性并重。他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中提到:“艺术品中通常被称为‘内容’和‘思想’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形象化意义的世界的一部分,是融合在艺术品结构之中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提倡的文学性和世界性的融合需要运用在具体研究文学作品中。

(二)在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规定中,文学性和世界性的融合存在于对民主主义和忽略美学意义的材料举证的批判上。他对当时文学研究变为记文化帐的现象提出批评“简言之,他们的兴奋点在一般文化史。他们从根本上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使其与整个人类史无异”。由此可见,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研究路径会导致比较文学的文学特质的丧失,相应地失去学科的地位功用和价值。在《文学理论》中,他提出了“文学一元”的理论,将文学研究看成一个整体,不考虑民族、语言上的差别,将比较文学拓展到超越国别的范围中,这样,比较文学便成了为共同探索人类文学发展的真理而努力的最好工具。这种在研究中注重整体性与文学性的视角从本质上符合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规律,并使其重获生机。

文学性与整体性融合的研究方式对现在的比较文学的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较文学的危机》中提出:“事实是,(比较文学)尚未确立与众不同的、明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这正是我们的研究处于不稳定状态最严重的征兆。”[1]从现在的比较文学发展中来看,这个观点提出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文论发展历程中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种种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及传媒研究、影视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种族、性别、民族志等各种形式的文化研究的冲击下,现在比较文学文学性的丧失直接导致比较文学边界的模糊这一严峻现实。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刘象愚指出:“中国比较文学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像西方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科身份与意识迷失的危机。”[4]面对这种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研究的文学性和整体性的角度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理解作品。这样,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为现在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视角,避免了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泛化现象和材料的堆砌,同时对中国和外国的文学研究评介活动都具有启示作用。

在注重挖掘 《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启发性的观点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中过于偏激的另一面。文中激烈的指责法国学派的民族主义倾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的批评的言辞中透露出带有美国民族主义的情绪。虽然强调文学的一元性,但它的范围仅在西方国家,并不是世界上所有民族,这样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学被排斥在外,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在研究的角度上,他强烈呼吁文学性却忽略了在研究中的历史性。缺乏历史眼光的研究,忽视了实证的重要性,致使在以后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研究倾向。

总之,《比较文学的危机》虽然发表已久,但历史遮掩不了理论的光华。韦勒克的文学性和整体性的比较文学观挽救了法国学派理论缺陷造成的“危机”,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从历史角度看,虽然有些观点过于偏激,但从文章的总体意义上看,其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对现存的比较文学研究提出了警示,对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

[1]雷纳·韦勒克.沈于,译.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的危机[G].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爱克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刘象愚.比较文学“危机说”辨[G].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第45卷(3).

[5]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科史[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6]支宇.文学批评的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胡燕春.比较文学视域中的雷纳·韦勒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梵·第根.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9]安亚菲.论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整体观——以《比较文学的危机》为例[G].辽东学院学报,2013.10,第15卷(5).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文学性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02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4:05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