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芬 吴玉宇
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
王京芬 吴玉宇
目的比较分析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25例, A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 B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治愈率、用氧浓度、并发症发生、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平均气道压等情况, 并实施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 A组患者血气指标、用氧浓度、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 且并发症发生少于B组, 机械通气时间比B组短, 治愈率高于B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安全且有效,并发症少, 可将其作为首选方式,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临床;常频机械通气
所谓呼吸衰竭是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肺通气或者(和)换气功能障碍, 不可有效进行气体交换, 造成缺氧伴或者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以此所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紊乱以及生理功能综合征[1]。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传统方式为常频机械通气,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深入研究, 出现了一种新通气方法, 即高频振荡通气, 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临床疾病治疗中[2]。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法将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分为A组(高频振荡通气)与B组(常频机械通气), 比较分析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2月到本院进行诊治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 全部患儿均为Ⅱ型呼吸衰竭, 男28例, 女22例, 患儿均在出生后24 h入院, 其平均胎龄(35.1±5.7)周, 平均体重(2632.4±354.6)g。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分为A组与B组, 各25例。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平均体重以及平均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组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 借助于德国Drager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 根据患儿病情明确平均气道压、用氧浓度、振荡压力以及振荡频率, 其中振荡压力以振荡到患儿脐部为宜, 吸气时间为33%。根据患儿血气检测结果,且结合其病情变化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逐步降低用氧浓度到0.5%及以下, 气流量为10~15 L/min, 持续监测患儿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等, 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B组患儿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 借助于Stephine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初调值如下:用氧浓度为60%~80%, 呼气正末压为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 吸入气峰压为20~25 cm H2O, 且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 动脉血氧分压最好控制在6.67~12.00 kPa范围内, 二氧化碳分压为4.67~6.67 kPa, 氧饱和度在90%~95%, 通气过程中结合患者疾病发展和血气分析情况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 一直到撤机。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变化、治愈率、用氧浓度、并发症发生、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平均气道压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和B组治疗前后用氧浓度、平均气道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变化, 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可知, 相对于治疗前, 两组患儿治疗后, 用氧浓度、氧合指数、平均气道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 且A组优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机械通气时间(81.5±22.4) h, 治愈22例(88.0%), 死亡和放弃治疗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4/25), 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B组机械通气时间(108.6±33.2)h, 治愈18例(72.0%), 死亡和放弃治疗7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6.0%(9/25), 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慢性肺疾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胸等, A组并发症发生少于B组, 机械通气时间比B组短, 治愈率高于B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用氧浓度、平均气道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氧合指数变化对比( x-±s)
高频振荡通气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机械通气法, 即经低于解剖死腔潮气量, 借助于和平均气道压相等或者接近的呼气末正压通气, 让塌陷肺泡重开, 同时把平均气道压和肺容量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 经较高频率振荡产生双向变化以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3,4]。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 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 可对平均气道压进行直接调节,使机体肺复张处在最佳状态中且容量保持稳定, 以此使氧合指数下降, 且提升动脉肺泡氧分比, 维持患儿小气道开放,减轻肺部压力以及容量所发生的变化对于机体的影响, 且在基础上还可使有关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下降[5,6]。本次研究就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A组二氧化碳排除和氧合改善情况明显比B组好, 机械通气时间明显比B组短, 治愈率高于B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安全且有效, 并发症少, 有利于肺的保护, 若条件允许, 可优先选择该方法实施治疗, 以保证治疗效果。
[1] 李燕, 潘新年, 杨广林, 等.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改善的临床研究.临床儿科杂志, 2012, 30(9):854-856.
[2] 林新祝, 赖基栋, 梁洪, 等.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应用.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6):562-564.
[3] 江建华, 刘宁, 黎瑞春,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26):33-35.
[4] 刘艳红, 赵先锋, 贾美云, 等.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4, 54(8):49-51.
[5] 陈蓓, 苏萍, 林广, 等.高频振荡通气与常规通气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和并发症的对比.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16):2553-2558.
[6] 阮晓宇, 王灵芝, 缪添义, 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Ⅱ型呼吸衰竭32例疗效分析.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4):432-43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5.068
2015-02-03]
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