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 朱元 任翠莹
飞秒LASIK术负压吸引对黄斑微视野的影响
徐彦 朱元 任翠莹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负压吸引对中低度近视患者黄斑区10°范围内的微视野的影响及程度。方法20例(20眼)中低度近视自愿受试患者, 在术后的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的时候采用激光扫描眼底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SLO)仪对黄斑区10°范围以内9个不同区域象限的81个位点检测刺激光敏感度的变化。结果关于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手术后第1月的黄斑区10°范围与术前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飞秒激光LASIK术时制作角膜瓣时的负压吸引对黄斑区没有影响。
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微视野;黄斑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突飞猛进发展, 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逐渐由一种安全有效、精确且均匀的角膜切削效果的飞秒激光代替。为观察飞秒激光LASIK术中负压吸引对黄斑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SLO仪对黄斑区10°范围内9个不同区域的81点的光敏感度术前术后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中低度近视自愿受试患者20例(20眼), 其中女15例,男5例;年龄18~34岁, 平均年龄25.66岁。术前均由本院的视能中心进行综合验光检测, 所检查眼睛矫正视力均>1.0且固定视力稳定。所有患者均术前排除其他眼底病(如青光眼、高眼压、视网膜变性的、视网膜裂孔、前节及后节疾病)。
20例患者等效球镜度为(-3.75±1.17)D即(<-6.0 D)。
1.2 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独立完成。术前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表面麻醉和结膜囊消毒, 所有角膜瓣都是美国IntraLase-Ⅳ代飞秒激光制作, 负压吸引时间约25~35 s, 制瓣的时间18~20 s, 频率约5 MHz, 术中操作负压吸引压力约30 mm Hg(1mm Hg=0.133 kPa)。在角膜中央做一带蒂的角膜瓣(直径约8 mm、厚约130 μm), 角膜切削深度为36.55~129.88 μm, 切削的光学区直径保证在6.0~6.5 μm,手术过程中测试软件需随机计算角膜切削的厚度, 并且记录激光脉冲的切削时间和负压吸引时间。术后每位患者均使用同样的抗菌眼膏进行治疗, 且同时佩戴隐形眼镜双眼包盖。在术后的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分别行常规的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还有裂隙灯下的眼底检查和微视野计检查。采用SLO仪对黄斑区10°范围内9个不同区域的81点的光敏感度术前术后进行定量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于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手术后第1个月的黄斑区10°范围与术前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手术后第1月的黄斑区10°范围与术前比较( x-±s)
近年来飞秒激光应用于LASIK术制作角膜瓣, 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接近于椭圆形, 与角膜的形状相符[1], 且制作的角膜瓣更为光滑、精确、切除角膜厚度均匀, 提高了瓣的安全性, 减少角膜瓣相关并发症[2], 但术后的干眼症状是否较传统轻医学上无统一答案[3,4], 且飞秒激光LASIK术对玻璃体视网膜及眼后段是否存在影响尚存争议。
虽然生产厂家不断压缩制作时间, 使得飞秒激光从60 s缩短至18 s, 但是其负压吸引时间仍然长于机械刀制做角膜瓣的时间, 所以术后有很大可能发生玻璃体脱离;研究表明在手术后大概有16%的患者出现玻璃体脱离[5]。还有研究结果发现黄斑水肿区域光敏感度都有不同程度下降[6,7]。但学者们均认为飞秒激光可减少患者眼后段并发症如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等[8]。
SLO微视野比传统静态视野对于黄斑局部刺激投射的密度方面的检测有更多的优势;不需要散瞳就可以直接检查,更高、更精准的视野, 超高的分辨率, 更短的时耗, 方便受检者配合检测, 提高了效率。本次研究采用GoldmanⅢ, 4-2模式, 检测范围为刺激黄斑10°范围, 检测刺激点81个, 按照9×9分布。利用不同在字母来表示不同强度的光标(例:A表示0 dB), 使用方块的黑色来表示记录未看到的光标。
本次所有的受检患者均排除和眼睛有关的全身疾病, 同时由于年龄影响的其他重点疾病也排除在外, 使研究结果主要体现了各种屈光不正患者的手术前后黄斑区视野是否变化。同时, 保证了这次受检者手术前的矫正视力1.0以上,手术后的裸眼视力也要保证在1.0以上, 针对眼底方面的常规检查保持正常, 排除病理性近视患者。本次研究认为, 飞秒激光手术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 对于中低度近视的黄斑区10°范围微视野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飞秒激光的学习曲线较长, 不同设备的特点各异, 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 与飞秒激光制瓣相关的并发症仍不可避免[9]。
综上所述, 飞秒激光制瓣过程的负压吸引对眼底视神经短期内早期无显著影响。但是远期影响仍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由于本次研究的患者数量太少, 手术后的观察时间也比较短, 更加准确、精确的结果还需要长期的研究检查。
[1] Kim P, Sutton GL, Rootman DS.Application of femtosecond laser in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Curt Opin Ophthalmol, 2011, 22(4):238-244.
[2] Salomao MQ, Wilson SE.Femtosecond laserin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0, 36(6):1024-1032.
[3] Salomao MQ, Ambrosio R Jr, Wilson SE.Dry eye associated with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mechanical mierokeratome versus femtoseeond laser.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9, 35(10):1756-1760.
[4] Colas L, Manche EE.Dry eye after lu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with femtosecond laser and mechanical keratome.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11, 37(8):1476-1480.
[5] Gavrilov JC , Gaujoux T, Senam M, et al.Oecur-ren ce of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after 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Ultraso und evaluation.J Cataract R efract Surg, 2011, 37(7):1300-1304.
[6] Okada K , Yamamoto S, Mizunoya S, et al.Correlation of retinal sensitivity measured with fundus-related mieroperimetry to visual acuity and retinal thickness in eyes with diabeticl macular edema.Eye (Lond), 2006, 20(7):805-809.
[7] Vujosevic S, Midena E, Pilot to E, et al.D iabetic macular edema: correlation betw een mieroperimetry and opticaleoherenee tom ography findings.Invest Ophthahnol Vis Sci, 2006, 47(7):3044-3051.
[8] Mirshahi A, Schpfer D, Gerhardt D, et al.Incidence of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6, 244(2):149-153.
[9] Espandar L, Meyer J.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lap creation using IntraLase femtosecond laser and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s.Middle East Afr J Ophthalmol, 2010, 17(1):56-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5.066
2015-1-23]
116000 大连何氏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