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庆,邵尉,何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1
围手术期全流程闭环管理
王忠庆,邵尉,何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信息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1
我院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优化手术业务流程,设置关键业务接点,实现了围手术期医疗业务的闭环管理,促进了医疗质量控制模式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预防为主的转变。医疗信息的高度共享,实现了手术全程责任可追溯、有效避免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共享;围手术期;闭环管理;手术器械;输血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东北地区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编制床位2249张,年门急诊量近250万人次,拥有51间手术间,年完成手术4万余台次。医院一直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重视技术创新,强化科学管理,实行优质服务[1]。外科手术是整个医疗业务中风险最高的环节,涉及临床手术科室、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和供应室等临床辅助科室。我院将围手术期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并与先进的闭环管理理念相结合,提高了手术服务的内在品质,提升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
闭环管理模式是指在整个医疗诊治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医嘱下达、抄转、核对、执行、执行结果进行全面的实时监督与反馈,形成一个医嘱的闭环链路,对医嘱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可追溯管理[2-3]。
我院重点建设了手术申请、手术室排班管理、麻醉排班、麻醉监护、血库管理、供应室器械管理、病人转运、术中病理和手术智能显示与呼叫等系统,实现了患者的手术信息全面共享。同时结合闭环管理理念,对现有的手术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造,使手术室和相关科室紧密衔接、密切配合,手术相关工作得以科学、安全、高效地运行[4]。我院围手术期全业务流程闭环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由事后监督模式向事前预防为主的模式转变,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采取补救措施,降低医疗风险。
(2)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工作责任人、时间、工作顺序、系统记录所有的操作痕迹,实现责任全程可追溯。
(3)建立和完善管理手段,以数据作为绩效监控支撑,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搭配,缩短中间环节,科室间密切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4)采用“过程化管理”和“结果化管理”双结合方式。一切管理都通过流程化落实,而流程化的结果,则通过结果化管理进一步实现查询、统计、分析。
围手术期是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患者基本康复为止[5],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3个时间段。我院对围手术期3个时间段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关键业务点,形成围手术期的6大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围手术期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见图1。
图1 围手术期全流程闭环管理
2.1 手术安排闭环管理
利用手术安排管理系统,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手术安排工作的闭环管理[6],见图2。
图2 手术安排闭环管理
术者提交手术申请;各手术科室总住院医师于当日上午11时前,排定本科室次日预定手术台次,符合要求的申请由科主任审核确认;手术室于13时前对全院次日手术进行排台,分配术间,对台次进行微调;手术室护士长于14时前根据各术间分配的手术类型和数量,为各术间分配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麻醉科总住院医师于15时前根据各术间手术数量和麻醉类型,为各术间分配麻醉医师。当天15时完成次日手术的所有安排工作,临床手术科室、手术室、麻醉科、血库、病理科、供应室、医务部等相关科室人员均可联网获取排班表,以便准备次日手术相关工作。
2.2 病人转运闭环管理
利用闭环管理理念,对原有病人转运流程进行了重组,重新明确了各环节职责,构建了病人转运管理系统,见图3。
图3 病人转运闭环管理
根据手术排班系统生成的病人转运通知单,护工按照术间护士的要求,到病房接指定病人,病房护士在转运系统中填写该病人生命体征、术中带药等情况,双方确认信息无误,扫描护工胸卡条码,记录转运人;护工将患者运送至术间,术间护士核对患者相关情况,确认无误后,对病房护士填写转运信息作接收确认;手术结束后,由术间护士在转运系统中填写病人生命体证、术中带药等情况,运送至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PACU护士核对患者情况,双方确认无误后,对术间护士填写的转运信息作接收确认;麻醉恢复结束后,由PACU护士在转运系统中填写病人生命体证、术中带药等情况,扫描转运护工胸卡条码,记录转运人;护工将患者送回病房,病房护士核对患者相关情况,确认无误后,对PACU护士填写转运信息作接收确认。转运工作的职责和分工明确,病人由相关负责人员的区域离开,相关负责人员填写相关信息,病人到达下一负责区域,下一负责区域相关人员负责对上一环节所填写信息与病人实际情况进行复核,同时记录各环节的负责人、操作时间、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病人转运工作的万无一失。
2.3 术中输血闭环管理
通过手术系统与血库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术中输血闭环管理,见图4。
图4 术中输血闭环管理
术者根据次日手术安排情况,结合病人实际病情,提交手术备血申请,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液制品类型、备血数量、交叉配血实验等备血信息;病房护士执行医师医嘱,给患者采血,将标本与备血申请送到血库;血库根据备血申请单,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将相应数量的血液制品与患者信息进行配对绑定;手术进行中,术者或者麻醉医师下达取血申请单;输血科根据取血单,发放已经交叉配血完成的血液制品;术间护士为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同时在手术系统中填写术中输血记录,包括血液制品类型、输血开始时间、输血数量、输血结束时间、操作人、有无不良反应等;血液制品输注完成后,血袋统一送回血库,进行回收确认,以备安全核查,血袋回收系统对未及时送回的血袋进行标记,根据发放记录查找相关责任人[7];手术结束后48 h内,术者对患者术中用血进行科学的评价,全面保障手术用血的安全。
2.4 手术器械闭环管理
将器械清点系统和供应室系统相结合,利用条码技术,实现手术器械全程闭环管理,见图5。
图5 手术器械闭环管理
手术室根据手术安排情况通过器械清点系统申请手术器械包;供应室根据手术室申请的器械包类型数量,形成器械包发放单,将器械包送到手术室;手术室通过逐一扫描器械包条码,当面与供应室确认器械类型数量是否与发放单一致;手术开始前,扫描器械包条码,将器械包信息与手术患者信息绑定,实现可追溯,同时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配合清点器械包内明细信息,将每种器械的数量记录在系统中,系统可自动判定是否与标准数量一致;对手术过程中,新增加的器械包或者单个器械,器械护士可以追加记录,将每一种增加的器械名称与数量记录在系统中;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配合进行术后器械清点,记录各种器械术后数量,系统自动判断术后器械数量是否等于术前器械数量与术中新增器械数量之和,不一致情况给予报警;供应室对手术器械进行回收、清洗、高温灭菌、封装打包。手术器械的闭环管理保证了手术器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有效保障了手术质量[8]。
2.5 麻醉闭环管理
通过对麻醉流程的优化,利用麻醉系统、手术排班、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Medical Record,EMR),实现了麻醉工作的闭环管理,见图6。
麻醉科总住院医师于当日15时前,根据各术间手术数量、麻醉医师基本情况及麻醉类型,为各术间分配麻醉医师。麻醉医师于15时后可查询自己次日所负责手术信息,提前通过EMR了解手术患者的病历、各项检查等信息,到病房当面详细检查患者情况,在病房通过EMR填写术前访视单;麻醉开始前,扫描患者腕带,核实确认患者身份;启动麻醉监护系统,自动监控患者生命体征信息,记录患者术中用药、输液、输血及术中全部相关事件信息,麻醉结束后,提交麻醉记录单到EMR中;麻醉医师在EMR中,记录患者在PACU阶段的生命体征、输液信息等;术后24 h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查有无麻醉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并做适当处理,通过EMR填写术后随访单。
图6 麻醉闭环管理
2.6 手术进程闭环管理
在围手术期相关业务实现闭环管理的基础上,对散落在各个环节的有效信息进行科学组织,有效加工提取,形成手术进程闭环管理,见图7。包括患者入室、麻醉开始、手术开始、手术结束、麻醉结束、患者离室、PACU恢复、手术完成等手术关键点的时间和操作者,为提高医院管理和患者服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9]。
图7 手术进程闭环管理
医院领导可通过手术进程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到每台手术的患者信息、术者、手术基本信息、时间进度等具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到整个手术室的开台率、各术间手术分配情况、各台手术间间隔等运行情况。医务部门可监控每台手术的各项关键业务点,与科室绩效考核、手术台次分配挂钩,通过详实的数据,实现对手术室的科学管理。
通过对手术相关业务的闭环管理和流程优化重组,对围手术期全部业务关键点进行记录、核查,手术信息全程可追踪,医疗责任全程可追溯,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水平[10]。手术间利用率提升了15%以上,首台手术准点开台率达到95%以上,手术器械差错率为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心大幅度提升,工作配合更加密切,医患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患者家属等候区秩序有了大幅改善,提升了手术服务的内在品质,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1]刘宇静,王丹.手术室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医学装备, 2011,(8):7-11.
[2]周来新,吴昊,汪鹏,等.军队数字化医院建设实践与探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8):753-754.
[3]韩晨光,程彬,孟祥涛.试析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的切入点[J].中国医院管理,2011,(7):28-29.
[4]田晓峰.医院数字化管理在临床决策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 2005,26(22):5-6.
[5]张巍,庞大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手术分级管理[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8):28-31.
[6]汪明月.现代手术室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74-475.
[7]曹晓均,杨秀峰.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手术麻醉信息闭环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1):871-872
[8]帅海涛,张文峰,彭小斌,等.麻醉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3):125-127
[9]李振兴,张磊,马丽娅,等.麻醉信息系统在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8):2781.
[10]徐少银,赵勰,周平,等.麻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病案, 2014,15(3):41-42.
Full-Process Closed-Loop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WANG Zhong-qing, SHAO Wei, HEMiao
Information Center,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ina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01, China
Through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systems for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optimizing the oper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the hospitalset thekey business contacts and achieved the closed-loop management of medicalservices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which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from thesupervision mode to the prevention mode. The highly-sharing medical information realized the tractability of the responsibilityduring full-process operationservices, which could prevent medicaldispute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sharing;peri-operative periods;closed-loop management;operationaldevices;blood transfusion
R197.3;R197.324
C
10.3969/j.issn.1674-1633.2015.08.044
1674-1633(2015)08-0133-03
2015-03-12
修回日期:2015-06-24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02A613)。
本文作者:王忠庆,硕士,助理研究员。
何苗,副研究员。
作者邮箱:889780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