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韬(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赵君韬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进化开始,人类就很清楚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而中国古代则最著名的平衡原理太极就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正是因为如此,在接触到的任何事物上,人类都有习惯性的矫正平衡的潜意识存在。
张力;联想;第一反应
“张力”在阿恩海姆看来是“不动之动”,阿恩海姆在分析张力时,也从联想进行过分析,他所认为的联想是根据这些运动物体的形状、方向和亮度值进行的。观赏者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知识性质总是与运动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他这种关于产生张力的运动力的观点有点形而上的意味,他似乎觉得,只要是运动的物体就会产生张力,只要产生运动轨迹就会产生运动。这样推断下来,给任何没有运动的图形或物体添加如楔形形状就可以产生运动。但是事实上,出现运动倾向不仅不能使画面产生运动,而是会给人以不舒服的僵硬感,为什么?我认为,这些所谓的图形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画面,不是说在静止的纸上你画运动的人,它就运动,如果不能触发观看者对于画面的第一反应,那么任何画面的运动都是不自然的。还有,张力不仅仅存在于运动及其相关动作、姿势,张力来源于对比,只有对比才会出现张力。只有慢才能体现快的速度,只有小才能体现出大,同样,没有静止的物体就对比不出运动的张力,没有直线也衬托也不出曲线的张力。而阿恩海姆在整个“张力”章节中似乎没有谈到这点。
阿恩海姆通过两大理论基础谈到了张力产生的可能依据:一个是伽玛运动研究试验,这种实验对短暂视觉延迟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比较出各种形状之间运动的方向和力的大小,从而得出哪种图形力会更大更有力一些。这个实验关注的主要是视觉上力的作用,目前为止的实验均是在此类基础上进行的相关的辅助开发。另一种是俄普恩海默和布朗对运动力的研究。这两种实验得出的结果是类似的。验证了不动的图形在视觉上的力是不同的。阿恩海姆在后面详细地论述了不动式样中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的试验。他从巴洛克风格实验入手,印证了上面关于不同图形之间的视觉运动的力的不同的观点。如圆形中力的方向呈放射状,相互抵消后静止在画面上。他印证了关于儿童的圆形的早期绘画推断,认为儿童在最初是不能辨别方向的。关于这点,我不能认同,儿童在早期只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编排手里的曲线。而在绘画圆时,我认为有两点:1.圆的绘制路径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从手腕圆周活动到腰部的圆周活动再到身体的圆周活动,无一不说明圆是生理结构的产物。2.圆比方更好画,在绘制方形时,方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四角直棱,很容易在画错方的情况下变成圆形。所以第四章《发展》一章中的很多观点,我觉得是过时的落后的,这也跟阿恩海姆身处的年代的科技研究水平有关。这里不再赘述。阿恩海姆继续谈到了关于椭圆和方形以及楔形形状在运动时的张力力度在画面上的作用。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关于巴洛克风格的曲线变形是将视点移动运用到其中从而产生了运动张力。
“倾斜”是阿恩海姆在讲到张力时又提出的张力理论。他认为倾斜产生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包含倾向性的张力。阿恩海姆认为,倾斜是否能产生出运动效果,最主要的是要看物体是否偏离那个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他用荷兰风车来验证这个原理,认为如果风车的手臂呈水平——垂直定向,看上去就是一动不动的,如果它的两只手臂呈现对角线姿势,观赏者便只能看到极微小的动感。如果其两只手臂处在一种很不对称和极为不平衡的位置上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运动效果。阿恩海姆只是将该例子放到此处来说明前面提到的倾斜,但没有说明倾斜为什么会带来运动感。阿恩海姆引用了席里柯的爱普松高原上的赛马会两个案例说明倾斜带来的强烈的运动感。
阿恩海姆对赛马会的图像只提出了问题,但没有回答,这里作者尝试地回答一下:为什么绘画中出现的合乎情理的张力力度在现实中反倒没有出现。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画面的受众是人。人在观看这幅作品时产生了一系列的感受。那么当照片拍摄到现实生活中的马匹在奔跑时,为什么这种幅度线没有出现呢?那就是联想。这么说吧,当你看到现实里的马在奔跑时你感受到的是速度还是它腿部抬动的幅度?你会注意到一匹马在奔跑时腿部离地面多少厘米么?当然不会。那么画家也是如此,当我们在绘制一副马匹奔跑的静态图片时,需要考虑马匹奔跑的合理性以及结构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将力融入其中。众所周知,奔跑的速度和身体的弯幅有关,在马匹的身体达到最大弯曲幅度前,就可以将马匹的速度表现为最大。而这种弧线你当然不可能在现实中看到,即使看到也无非是骨折后的马匹。
阿恩海姆解释了产生张力的运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成果是不详尽的、片面的。但可喜的是,阿恩海姆的分析为更多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J0
A
1007-0125(2015)04-0269-01
赵君韬(1983-),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焦作,学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