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之兴,始于古之巫手”①——论“巫”在中国少数民族乐舞中的影响

2015-06-01 00:27
戏剧之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萨满教萨满赫哲族

孟 頔

(广西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在古代,原始乐舞是将诗、歌、舞三者相结合,并其称之为“乐舞”。可以说在生产力相当低下的原始社会,乐舞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而“巫”作为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在“乐舞”方面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巫”在古代的文献中,经常与“觋”连用,巫,狭义上指女性,在广义上男女均可用。而“觋在狭义上特指男者”②,可以说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之为巫。巫师是要经过专门的训练的,巫师本身技术的好坏决定着巫师本人的诚信度,他们的表演必须精益求精,原始乐舞正是在巫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巫舞,在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的形式,但是大体以祭祀或是驱邪为主。巫舞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屈双膝,弯腰,双眼紧闭,双脚轮流做在上空画圈的跳跃动作直至进入催眠境界,舞跳得越快,动作越大,越痉挛,直至跳舞者瘫在地上,随后才恢复知觉”③。这种舞姿动作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再加上其神秘不外传的特点,更加加深人们的崇拜,而巫舞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语言。巫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还发明了一些动作手语,来表达舞蹈无法表达的意思。这也更加促进了巫术自身的完整。巫术对于民族来说不仅是巫术,更是一种力量。

在今天遗存的岩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先秦时期就有大量的巫舞存在。春秋战国,楚国巫风甚重,楚国人崇拜巫师,迷信鬼神,巫俗和巫舞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楚舞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楚国的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九歌》中对楚国的巫舞,也有着大量的描述。西周时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乐舞体系,有感谢八位神灵时跳的蜡舞,驱鬼驱邪时跳的傩舞,等等。秦汉时期,越人是今天广西壮族的祖先,我们可以在近现代流传在壮族地区的《舞求》、《天琴舞》中找到巫舞的痕迹。魏晋时期的佛教乐舞,僚人舞蹈。隋唐时期,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使乐舞有了极大水平的提高,土家族的《跳丧舞》仍然是有着土家族特色的舞蹈。元代前后,萨满教盛行,有纳西族的《东巴舞》、壮族的《蚂拐舞》、满族的萨满舞、赫哲族的《萨满舞》、维吾尔族的《萨玛舞》。明清时期有藏传佛教舞蹈《羌姆》、羌族的《大葬舞》、瑶族的《做洪门·杀吊猪》、黎族的《赶鬼舞》。民国时期有满族的《萨满舞》、赫哲族的《跳鹿神》、蒙古族的《安代》、鄂伦春族的《依和纳仁》、裕固族的《护法舞》、佤族的《舂米舞》、侗族的《匏颈龙舞》等等。在很多今天仍然没有开化的民族中,这些祭祀,驱鬼的巫舞仍然保留着,这对于我们研究古老的巫舞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各个民族的巫舞中,萨满舞在蒙族,满族,赫哲族,甚至维吾尔族都有很深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萨满教在当时的盛行。“萨满教起源于起源于古代亚洲北部诸多民族所共有的一种原始宗教,其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④。萨满是萨满教中巫师的统一称谓。萨满舞,即为巫师在进行巫术时所跳的舞蹈,俗称“跳神”,主要表现特征为拟兽而舞和耍鼓而舞。与巫不同的是,萨满具有职业化的特征,要成为萨满,首先要经过选拔,选拔后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萨满。萨满不但祭神驱鬼,同时萨满还是吟唱诗人,更是伟大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萨满是巫师,但是他们比巫师更加“迷狂”⑤。

不管是巫师,还是萨满,他们的巫舞都有两个功能,即祈神安鬼与逐崇除疫。祈神时多为群聚,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姿态趋于优美,属于向神灵献媚,以愉悦神灵。而安鬼时与祈神比,相对惨烈,巫师大多狂乱而舞,形式多为阴郁的,更多为葬礼所用。所谓逐崇除疫,就是驱逐无法安抚的鬼魂,帮助病患消除身体疫情。

无论“巫”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当时乃至今天的少数民族乐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它的影响在今天和未来的乐舞中将会继续发挥作用。

注释: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③④⑤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萨满教萨满赫哲族
萨满教研究概述
浅析萨满艺术的传递
萨满图腾艺术性服装创作灵感研究
满族剪纸中所蕴含的萨满文化
赫哲族
萨满教研究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