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岳 果
夏家骏:“夏青天”是顶沉重的桂冠
文 岳 果
夏家骏,土家族,湖南龙山人,著名法制史学家、书法家,在民间有“布衣常委”、“夏青天”、“民间信访局长”、“夏包公”等绰号。1937年6月出生于广西桂林,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历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历史、语文教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被聘为公安部特约督察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旁人眼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法制史学家夏家骏身上的传奇色彩很浓,尤其是他可以就一些现实问题通过“绿色通道”与中央领导写信沟通。据说,夏家骏的祖父曾经是康有为公车上书的跟随者,保留祖辈风范的夏家骏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3月又任全国政协常委,他在参政议政的路上已走了这么多年,为民办了多少实事他自己都说不清了。
身为湖南人的夏家骏,身上有典型的湘人特色,善良纯朴,平和风趣,若较起真儿来又不乏蛮劲、韧劲。可能与个性太过认真有关,夏家骏4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对于这个倔强的老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说他好管闲事,不满意他,甚至恨他。但在百姓中间,夏家骏有诸如“夏青天”、“夏罗锅”、“民间信访局长”等外号。更多善良的人们对他则心怀敬意。
一位农民企业家遭受迫害,身陷囹圄,上亿资产不翼而飞。在蒙受不白之冤、穷困潦倒时,他听说北京有个正直敢言的政协常委夏家骏,就找到夏家骏的家里。夏家骏不畏人言,坚持7年为他鸣不平,使沉冤终得昭雪。
东北某市一名党员,被当地警察无辜打死,家人呼告无门,夏家骏听说此事后,义愤填膺地顶住压力,四处奔走,终使17名涉案人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夏家骏“接手”的大案许许多多,小事更不计其数。
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研究所研究员,应该说是夏家骏唯一可以用来领取一份工资的正式身份。可是,在民间,在夏家骏的义举所惠及的百姓嘴里,夏家骏还有诸如“民间信访局长”、“布衣常委”等“非正式身份”,更有人称夏家骏为“夏青天”、“夏包公”、“夏罗锅”。对于百姓称自己“夏青天”,夏家骏说:“我不是青天大人,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群众,无权办具体事,不过是反映给领导,并通过许多好领导给困难群众办些事而已。”
夏家骏的出名,追溯起来还是20世纪80年代。1987年,研究法制史的夏家骏被推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开始走出书斋,走上参政议政之路。在夏家骏从政的生涯里,他总是以法制史学者的明智和一腔为民鼓与呼的热血,为弱势人群反映、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为依法治国做注脚。1989年,在社会上逐渐有了一定影响的夏家骏被北京市政府聘为特约监察员。在任特约监察员期间,每到公开接待日,都会有许多人来找夏家骏,而他不管来人是什么身份,也不管反映的案子实际已经累日积年,只要他觉得不公平就往上反映,力求解决。如此,夏家骏的名声就传得更远,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都来找他。
有一天,北京某制药厂一位副厂长带了厂里5个干部半夜跑到夏家骏家里,揭发厂长的违法行为。夏家骏把材料转到相关部门查办,谁知办案人员反说告状者是坏人。夏家骏的倔劲儿上来了,他亲自调查,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后来,监察局再去调查,厂长果然有问题。一本杂志披露了这件事,从那以后,夏家骏的家就成了“信访接待站”。
1993年,夏家骏正式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夏家骏认为,当选人大常委并不是因为他有“烈士遗孤”的身份,主要在于他是少数民族——土家族。1993年6月,夏家骏参加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的一天夜里,一伙人冲到他家乱砸乱扔。尤其让他痛心不已的是,他46岁时才拿到手的烈属证也在那次纷乱中不知去向了。夏家骏说,他知道事情背后有人指使,该人因夏家骏当选人大常委,自己落选而不满。夏家骏后来把事情报告了人大常委会,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知道后说,夏家骏是个“砸不烂”的常委。
1998年,人大常委换届时夏家骏的名字没有被单位上报,他没有获得连任。据说,后来在一位中央领导的推荐下,夏家骏以高级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的身份转到政协当常委。成为全国政协常委后,夏家骏首次提交提案,就是要求各地“重视解决陈年积案”,他希望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解决不了,可以解释,解释不了,可以安慰”。
在一般人看来,人大常委的身份比政协常委更显赫,所以夏家骏从人大常委转任政协常委,让许多对夏家骏不满的人窃喜。可在夏家骏看来,他在人大任职的5年里所办的事情比在政协办的事情要少得多。他的眼里,没有身份的变化,只有不变的职责。从任人大常委及政协常委以后,夏家骏距著书立说的学术生活日益疏远,他以倔强不服输的个性,把自己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做老百姓的“法律顾问”上。
2004年春,为农民工讨薪3次上书温家宝总理,是夏家骏人生的辉煌一章。某地方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款,情节十分恶劣,夏家骏听后十分震惊,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不能大意。他暗中调查,找到了一些农民工以及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并要求他们写下书面材料,留下身份证复印件。经多方调查,1月4日,夏家骏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但中途多变,信却辗转到了当地政府手中;2月16日,他再次致信温总理;当年“两会”期间,两位工作人员找到夏家骏当面道歉,为的是没有将信件及时转到温总理手中;没过几天,便接到全国政协信访局的电话:“总理批示了。”温总理的批示落款是2月27日,并注明:“家骏同志的信迟至今日才收到,对他关心政府工作、反映社情民意深表感谢。”
几天后,地方政府的汇报送交中央,温总理很快作了批示:“请家骏同志先阅”。夏家骏对报告中的虚假信息逐条批驳,并附上了自己的报告,一并呈给了温总理。他向温总理提出了严打假报告的建议,并且说:“我要做政治上的王海,对报告进行打假。”中央很快派了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案件取得重大进展。
夏家骏说,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些办法来防止官员对上级说谎,比如雍正年间的巡察大使,就是皇帝派下去对官员们进行暗访的人员。“现在,我们是人民的政权,不主张搞什么暗访。”但是,夏家骏对加强中央权威、保证官员不敢说谎开出了“药方”。首先,要加强、扩大中纪委巡视组的工作,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的巡视和检查。第二,要加强调查研究,防止假报告的出现。第三,凡是给上级领导打的报告,一定要通过各级政府的认真讨论,要像对起草的“两会”报告那样认真。第四,加强党内党外举报、监督,要认真对待群众反映和举报的问题。第五,要抓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对正面的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各级政府学习;对反面的典型要严厉打击,以儆效尤。
对于他给中央领导写信就能得到批示是不是有什么“特权”的说法,夏家骏说:“我没有特权,严格地说,我有胆量。”夏家骏说自己其实是个“绿色通道”,他表示,“中央相信我,是因为我是代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讲话的,是作为一个维护法律的人来讲话的。”有了多年信誉作保证,夏家骏的信件基本上都可以顺畅地送达中央领导的办公室,有时候接到电话,机要室的人也会上门取信。不过,身为法律专家和多年的参政经验,他很清楚轻重缓急,不会轻易越级上报。也正因此,每年经夏家骏手转出的材料多次获政治局常委一级领导批示。“如果有关职能部门能积极解决群众矛盾,我并不想给中央领导添麻烦”,夏家骏说,如果自己跑断双腿能够解决的事情,就绝不会写信给中央领导。
夏家骏(左)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在一起
夏家骏为民敢于鼓与呼,得到了许多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在夏家骏简朴的家中,书柜中放满了书,在书的边缘则“挤”着十几幅很小的照片,都是几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夏家骏的合影照片。说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夏家骏特意说明:“我可从不主动请求与中央领导合影。”他指着一幅与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的合影说,“照这张像是八届人大第三十次常委会散会的时候。”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快走出门了,乔石在后面喊:“前面是家骏同志吗?”然后乔石对一个记者说“请你给我们照张像,然后你负责把照片寄给他,我可不负责了!”至今回忆那幕情景,夏家骏仍觉得如在眼前。
与朱镕基总理同赏一幅书法作品的照片,不像一般的与领导人合影照那样严肃庄重,给人很随意的感觉,夏家骏说只不过是两个书法爱好者共同切磋罢了。一幅与温家宝总理的合影让夏家骏说起来兴致盎然。那是2006年元旦政协开茶话会时,夏家骏与温总理在会场入口处相遇。照片上,夏家骏冲温总理竖起大拇指,好像在说着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我称赞温总理,说他的三农政策好”,夏家骏回忆说,他对温总理的称赞是由衷的,在东北调研时,看到如今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高涨,“老百姓都说现在种地就是种钱”。
关于胡锦涛总书记的一个小故事,虽然与“照片背后的故事”无关,夏家骏却觉得很值得说道。2002年3月4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当日下午4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来到出席全国政协第九届五次会议的社会科学界和新闻出版界委员联组会会场,绕场一周与前排的代表握手。夏家骏刚好也站在前排。当胡锦涛与夏家骏左手边第2个代表握手时,不知哪位代表难抑激动之情而碰翻了那位代表的茶杯,茶水泼洒出来。“这时,令人想不到的是,锦涛同志赶紧走到自己座位上把自己的毛巾拿来,给那位代表蘸茶水。然后又继续与大家握手。”回忆这一令人激动的情节,夏家骏连连表示,“这么大的领导,却能做到这样细致,难得!”
当时,会上气氛热烈,委员们发言踊跃。胡锦涛仔细听取大家的发言,同大家一起讨论。夏家骏至今还记得,当时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向各位委员表示亲切的问候,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服从和服务大局,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努力促进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丰富的创造力。“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在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构筑全社会共同理想、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同样是体现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积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夏家骏认真听,快速地记下了胡锦涛这些语重心长的讲话。
亲聆胡锦涛的讲话,夏家骏感受至深,口占诗一首,发表在次日的《京华时报》上。诗曰:“侃侃一席话,悠悠无限情。形势喜大好,社科贵创新。古国留风雅,大道焕青春。华夏正振兴,万众一条心。”
2005年9月,夏家骏收到一封从四川来的信,写信的是一个女孩。原来,女孩的父亲去世后,精神不太正常的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由四川某地搬迁到都江堰,由于母亲弄丢了户口本,户口始终办不下来。而女孩将参加高考,没有户口就无法报名参加考试,因此,她给夏家骏写了一封求助信,希望有关部门能给她解决户口问题。夏家骏随即致信有关领导,希望当地有关方面帮助解决此事。就在2006年“两会”召开前不久,女孩一家3口终于落了户。这件事情让夏家骏分外动情,从女孩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夏家骏有一段与这女孩儿极为相似的经历,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是双亲皆失的孤儿。夏家骏原本有个幸福的家,他的父亲名叫夏次叔,湖南龙山县人,中共地下党员。青年时代的夏次叔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抗日运动委员会主席,因躲避追捕逃往法国,从香港回国时经朋友介绍认识李宗仁,后来担任李宗仁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第五战区长官部机要秘书、第五战区司令部机要秘书。夏家骏的母亲是北京人,满族,与夏次叔相识相恋后即成就了一段“南北婚姻”。夏家骏还有一姐一兄,1937年6月,夏家骏在美景如画的桂林出生,襁褓中的他还未满月,父亲便随李宗仁赴南京,并于当年10月与李宗仁同机飞往徐州。几个月后,家里接到李宗仁发出的通知,告知父亲在台儿庄战役中失踪。实际情况是因为夏次叔中共地下党员身份暴露而遭敌人暗杀。
夏家骏书法
凶讯传来,夏家骏的母亲便吐血疯了。从夏家骏记事开始,他眼中的母亲就是成日躺在床上,床上罩着一个圆纱帐。失去了父亲,母亲又病在床上,夏家骏母子4人全靠他的四舅养活。“舅舅当厨师,后来因为工资太少,养不起,我舅舅只好跟卖大烟的人搅和在一起,通过卖大烟来赚点钱。同时母亲疯了,有时候用点大烟来麻醉她。”后来,舅舅因卖大烟被抓,判了死刑。家里断了粮,当时4岁的夏家骏和9岁的姐姐、5岁的哥哥被迫进了桂林两江儿童孤儿院。对于6岁以前的生活,尤其是在孤儿院中的两年,夏家骏不愿多谈,他说,“很不快乐,想起来就是孤儿院里的老鸦叫得凄惨。”1943年,战火烧到桂林,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到处是火海和断肢,街上还有耗子叼着人肉到处跑。在这种情况下,湖南龙山老家来人把夏家骏三姐弟及母亲接回龙山县桶车乡小湾村老家。
龙山县桶车乡小湾村的夏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夏家骏的爷爷曾中过举,考过进士,曾在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上按过手印。夏家老宅很大,光天井就有48个,门口就是“进士及第”4个大字,光绪御题。夏家宅子里有一座吊脚楼,名叫“励志楼”,那是夏次叔在北大上学时,家人为他读书会客而修建的。小时候的夏家骏经常在楼上玩耍读书,“励志楼”楼下有荷塘,夏家骏在荷塘边高大的漆树和梧桐下抓蜻蜓,赏荷花。下雪的时候,夏家骏在院子里看梅花,看纷纷的白雪落在梅花枝桠和粉红色的花蕊上。“励志楼”成了夏家骏苦难童年的一抹亮色。
夏家骏没有与父亲相处的记忆,但在家乡,他听到的当地流传着有关父亲的故事——夏次叔当年在北京大学念书时回乡,一位省议员请他吃饭,夏次叔提出,必须让跟他来的脚夫也一个桌吃,不然就不去。结果,脚夫和省议员坐在一桌吃饭,这在当时社会显然是惊世骇俗之事。在对父亲的轶事的回忆中,夏家骏流露出的是无限尊敬之情。虽然小时候不知道父亲是烈士,但父亲留下的一些文章和故事影响了夏家骏性格的形成,父辈留给他的无形资产就是“为老百姓做事,不图个人利益”。
回到龙山,夏家骏的母亲神智仍时常不清醒,成天吐血,吃东西很少,由女儿来伺候。尽管神智不太清楚,但母亲却坚持着对两个儿子作着安排,她告诉儿子:一定不要留恋家乡,不要留恋家庭,要自立。这样,夏家骏和哥哥被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读小学。夏家骏9岁的时候,母亲因严重吐血去世了。接着,姐姐出家,哥哥当兵,一个飘摇于风雨中的家彻底破裂。那时的夏家骏还是个稚嫩的孩子,却不得不揣着彷徨孤独地上路。
解放后,在老家读完高中,夏家骏辗转北上,找到北京三姨家,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可是,夏家骏在北京无法落户,这样就不能在三姨家久居。一天晚上,他偷听到三姨和三姨夫吵架。三姨说:“我妹妹死前给我托了个梦,梦中她捧给我一盆花,让我替她保管。这盆花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我还问孩子,他妈妈死的时候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孩子说的和我梦见的一样。这孩子真可怜,你得给他解决户口。要是解决不了,我就跟你离婚。”三姨夫唉声叹气:“我原来没有交待过有这么一门亲戚,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孩子,我隐瞒历史,是要丢工作的啊。”见三姨夫也没办法,第二天,夏家骏贸然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他在信封上贴了四分钱的邮票,跑到西单的一个邮筒边塞了进去。一个礼拜后的一天,民警突然来三姨家,全家人开始还很担心,以为出了什么麻烦,没料到民警说:“王大妈,你这个外甥有本事啊,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却不声不响地给总理写了一封信。快拿户口本来!”全家人喜出望外,原来是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给夏家骏落实户口了。
之后,夏家骏参加了高考,他如今都还记得那次考试的题目非常简单,“我糊里糊涂15分钟交卷了,这有人可以作证的,跟我同考场的人现在还活着,他们看到我15分钟交了3张卷子。”夏家骏被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南开大学。时隔多年,夏家骏感慨万千:“我终身难忘这件事情,终身难忘周总理啊!”
事实上,夏家骏参加过两次高考,被南开大学录取之前,他还在湖南老家参加过一次高考,他的求学生涯同样曲折多舛。在龙山老家,夏家骏上完小学,后在来凤初中念了一学期书,因交不起学费又中途停学。解放后,因为是孤儿,夏家骏被招进县里的“小学教师培训班”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个头太小,没有分配工作,被推荐到龙山县一中念初中。吉首民族中学是湘西唯一的一所重点学校,夏家骏在那儿念完高中。高考时,夏家骏填报的志愿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天津大学建筑系。夏家骏成绩优异,但由于父亲曾给李宗仁做秘书,又是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没人能证明他是为革命牺牲的,反而因“去向不明”而被诬为“伪官吏”、“潜伏特务”。父亲的“历史问题”,成了夏家骏前程路上的拦路石——比他成绩差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了,他却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一直等到9月1日,快开学了,学校要撵已经毕业的学生离校了,无家可归的夏家骏感到很茫然。
无奈之下,在父亲的旧交、当时的吉首民族中学教师黎锦明(著名教育家黎锦熙之弟)介绍下,夏家骏去长沙找湖南省文化局长魏猛克。长沙之行没有收获,夏家骏失望却不失志,他对自己说:“不行,我不能不念书。再考一次,考考看吧!”就这样,夏家骏如愿以偿,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就读。1961年夏家骏破格直升研究生,师从国学大师郑天挺攻读明清史专业。但1963年研究生毕业时,再次因为身世问题,夏家骏被取消研究生资格,按大学生分配,且领不到毕业证书。8月13日上午宣布分配方案,夏家骏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村当中学老师,下午他就登上了去齐齐哈尔的火车。出发那天,天空刮起了风,衣裳单薄的人会觉得些许秋凉寒意。从校园走出第一步即遭遇人生挫折,但夏家骏却说:“这点小挫折对我,就像秋风刮纱窗一样,无所谓。”当时他的念头是,一定要杀回北京城。他勉励自己,“别看现在把我放到农村去,我将来一定是个大学问家。”在东北农村,夏家骏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挑砖、担石、挖水渠,刨地、施肥、拔草护苗,样样农活都拔尖,他还学会了打炕、脱坯等体力活儿,瓦匠水平不亚于6级。
对于夏家骏来说,他小时候所经受过的苦难太多,再也没有什么苦痛能击垮他。母亲去世后,亲戚的接济也少了,都还未成年的姐弟3人苦苦挣扎,相依为命。夏家骏永远都不能忘怀那种强烈的凄凉感觉。为了谋生,他们什么苦力活都干过,打草鞋、挑担子、烧炭、卖烟丝。没有粮食吃,3个孩子平日里吃得最多的是麦麸子、南瓜叶子、山上的野果子,或者捞捞鱼虾,逮黄鳝甚至抓老鼠吃勉强维持。“家里的耗子逮了就把皮一扒,烧着就吃了。”上山挖葛根是夏家骏印象中深刻的一件事,年纪还小的他和大人们一起天不亮就要上山,10点多钟才能爬上山,然后开始挖地里的葛根。赶在太阳落山以前就必须挑着葛根下山,由于吃不饱饭,腿直发软,他好不容易连滚带爬地将两捆葛根挑回家。到家后就搓、洗葛根,把它切成段,用兑管舂,舂完了搁在筛子里拿水冲,第2天早上起来就把葛根淀粉做成葛粑。夏家骏回忆当时吃葛粑的那种奇特感觉,“刚开始吃还觉得好吃,吃多了以后会发现虽然肚子饱了,身上却一点劲都没有”。
虽然常常处于饥饿中,但是夏家骏却从不偷东西吃。夏家骏记得,有次他实在饿得受不了,就趁着大雨来到瑶族人种的土豆地里去挖土豆。那时土豆已经长得很大了,夏家骏的手也已经摸着土豆,味蕾似乎一下子兴奋起来,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突然,他想起母亲生前讲过的一句话,“宁可饿死,不偷人家一粒米。”他的手一下子收住,顶着大雨又回来了。第2天早上听到姐姐叫:“家骏起来,你扫扫地吧。”夏家骏起来去拿扫帚,身上轻飘飘跟纸一样,一下子只觉得天昏地暗,一头就栽在门上,昏了过去。那时,夏家骏姐弟3人每个月都得“实实在在”地挨几天饿。
夏家骏夫妇
在与疾病、饥饿、死亡进行抗争的同时,夏家骏仍想尽办法读书。在龙山一中读书期间,饥饿、穷困,是夏家骏对那段生活没齿难忘的印象,但得到的恩惠同样令他终生铭记。每逢开学的日子是夏家骏最尴尬的时候,因为学校一开学便要求学生一个月交一次大米,没交的人一律停餐,往往停餐的布告下第一个名字便是夏家骏。后来,校长、班主任知道了夏家骏的情况,很同情他,便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名字照登,但别停餐,一天给两碗豆腐盖浇饭。在龙山一中,还有一件事情令夏家骏终身难忘,“学校每年都动员有钱有衣服的同学捐献一次衣被。这样,每年到冬天以前,我可以得到一件旧衣服一条旧裤子,一双露着脚趾的鞋”。这是当时夏家骏认为最幸福的事情。虽然单衣难避寒,但却成为夏家骏一整年的行头,从冬到夏就是这一身打扮,常常是晚上洗,白天又穿。
冬天过去了,一个夏天就只这一身衣服却让夏家骏陷入难堪之地。夏天出汗多,身上的气味也大,夏家骏又没别的衣服可供换洗,有的同学闻到他身上有气味,便叫他离远点。没办法,夏家骏只好到河里去洗澡,把衣服揉揉往沙滩上一扔,没钱买牙膏,他就在河边用沙子刷刷牙,身上弄干净了,估计要上课了,再穿着半干不湿的衣服回学校来上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夏家骏自己都很怀疑能不能够继续升学。1952年夏天,夏家骏要考高中了,他来到永顺参加统考,身无分文,幸遇当时的湖南省教育厅朱林森处长,才得以在教师讲习会中度过暑假,成为龙山第一个考上吉首民族中学的学生。
“后来的许多年,一直到现在,我每帮一个人,就会想起那些把我养大、帮助过我的善良的人们。”讲起过去苦难岁月里所感受到的温暖,夏家骏的善良和倔强流于语端。2006年,夏家骏的老伴生病住院时,夏家骏经常在医院陪伴老伴。一天,他看见一个农民模样的病人家属在病房走廊哭,一打听才知道是因没钱准备放弃治疗。夏家骏劝说那家人不要放弃治疗,他说:“我也没别的本事,就捐点钱帮助你们度过难关吧!”在夏家骏的帮助下,那个病人又做了几次化疗,但夏家骏又能有多少钱可以捐献呢。“后来,也没见着那家人了,估计还是走了”,夏家骏提起此事,连连叹道:“于心不忍啊!”他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从生活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情。”
1997年,夏家骏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不点名批评了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成克杰,并把成克杰在广西的所作所为向中央领导作了汇报。后来成克杰受到了应有惩罚。夏家骏说:“成克杰案,我开的头一炮。”他这种敢于质询权贵的胆识自然令人心生敬佩。说来也奇,每个人只有一个胆,可是据说医生给夏家骏检查身体时却发现他有两个胆。
说起夏家骏的大胆,他大学时代曾偶遇毛主席的往事似乎也能佐证。至今回忆起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情景,夏家骏的讲述栩栩如生,细节生动。那是1958年的8月13日上午,毛主席前来南开大学视察。当时,夏家骏正提着暖壶去打开水,走到离校门一二百米远处,他突然发现校园里驶进五六辆小汽车,其中一辆小汽车上走下来一个身材魁梧、穿着肉色绸衣的人。夏家骏觉得这个人很像毛主席,继而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果断地朝那儿跑去,边跑他还边高喊:“毛主席万岁!”当夏家骏跑到毛主席身边时,发现了毛主席的人就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把毛主席围在中央,并激动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在人群中,夏家骏幸运地与毛主席面对面而立,毛主席亲切地握着他的手,问他是哪里人。夏家骏回答说:“湖南”,毛主席说:“我们是老乡啊!”可能是围着的人太多,而那时又是炎热的夏季,毛主席都冒汗了,然而当有人说现场“太乱了”时,夏家骏突然听到毛主席说:“难得自然!”
后来,经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人群做工作,请大家让开一条路,毛泽东一行人所坐的几辆小汽车开出南开大学,往天津大学方向去了。激动难抑的夏家骏也赶紧随着小汽车跑去天大,遗憾的是毛主席在天大也没有发表讲话。“后来听说,毛主席原本定在南开讲话,让我这一嗓子扰乱了安排,当天晚上学校就追查是谁喊的第一声。”幸运的是,夏家骏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并没有人注意到他。这是夏家骏唯一一次近距离与毛主席见面并握手,让他遗憾的是当时摄影师曾给这次偶发事件拍过一张照片,由于人群拥挤,夏家骏的身子被挡住,被拍上的只有额头,但是后来他的额头被抹去,这张照片上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影子了。
如此看来,夏家骏确实是“胆大妄为”,可夏家骏说自己不过是具有湖南人的比较认真的性格罢了。虽然不常回老家,但夏家骏总以故乡为豪:“我成长在湘西,那里的人哪,都是刚柔相济,友善起来一片温情;惹怒了粉身碎骨也不怕……”在许多人眼里,夏家骏是个很正直的人,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用“硬”来形容他的性格,用陈毅元帅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写照夏家骏的性格。
夏家骏曾总结自己的身上既有匪气,也有霸气。他说的“匪气”,即不太拘小节,古人言:大礼不辞小让。夏家骏说自己的屋子不一定扫干净,可是他能把社会的某一个领域扫干净,在一方领域里能干出成绩来。至于“霸气”,夏家骏说自己有一种天生的好斗心。越是困难越要上,只要是有道理的,千方百计做到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不成功就成仁,成仁是更大的成功。
1978年,夏家骏调到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地方史的研究。1983年,他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副研究员。其间,夏家骏一直坚持申诉,为父亲的清白,也为了自己的前程。1982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郭影秋在回忆录中写出暗杀真相,夏次叔为革命牺牲的事实才得以确认。次年,夏次叔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夏家骏拿到了迟来的烈属证。比这更迟的是他的研究生毕业证,1993年,在毕业整整30年以后,夏家骏拿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毕业证书。这是一份奇特的毕业证书,毕业年份是1963年,而照片用的却是夏家骏1993年的照片,那一年他已经56岁了。
夏家骏视自己一生所遭遇的苦难为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正是苦难培养自己坚强不倒的性格,也成全了他与社会底层的血脉联系。正因为经历坎坷和出身布衣,才有夏家骏正直敢言的个性,“每当想起当年的欲诉无门,对我眼前的不平事我就不能不管。”
1986年是夏家骏命运的又一次转折,他大胆地给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写信,毛遂自荐要来当教授。结果他被调到当时的中国政法学院研究生院,并很快被破格评定为研究员。夏家骏戏称自己是“8分钱邮票就调进了北京”。在中国政法大学,夏家骏是政法大学3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士之一。然而,夏家骏在政法大学只讲过课,却并未带过学生,他考虑自己社会活动多,“如果带学生会误人子弟”。
夏家骏喜欢讲话,每次参加“两会”,他都要大声发言,而每次几乎都会引来大家的笑声。但让人敬佩的是他敢讲真话,敢为百姓讲话。有一次,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特别接见夏家骏,预计谈15分钟。后来朱总理兴致勃勃地谈到了很多问题。夏家骏向总理大胆直谏,提了20个字:信仰日弱,假话日多,权色日重,吏事日怠,上下日远。夏家骏记得朱总理当时说,这个倾向不好啊,这样再下去的话,群众会不支持我们的。谈话结束,夏家骏临走时,朱总理握住夏家骏的手说:“你是个好人哪,你是个好人。”夏家骏说,当代表也好,当委员也好,对人民群众的事情,我在位时要管,不在位时,做一个普通公民,该管也要管。宪法规定公民有权利监督政府,有向中央反映问题的权利与义务。他还说,应该奖掖一批忠直之士,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让大家都敢讲真话,都敢提建议,哪怕提错了也不要紧,“古人讲,上下同欲者胜。只有上下一条心,我们的事业才会飞黄腾达”。
夏家骏为弱势群体说话,好像是专门到各地揭盖子,发现问题。但是,他到基层也发现了不少为人民办事的好干部,“我曾向中央领导或者地方各级主要领导推荐好干部,我推荐的干部从省部级干部到地方公安局长都有,许多人组织找他谈话了之后才知道我推荐了他,推荐之前,我先到当地群众、干部中了解他,最后和他本人接触,看他是个怎样的人。”“作风不正派的、心术不正的干部不敢来找我。”夏家骏说。
夏家骏的直言谏言,也让少数官僚主义者感到极为头疼却又无计可施。有一次在某地,某部门的一位官员让别人带话给夏家骏,说夏家骏不是书法家吗?让他好好练他的字吧,别干预党的事情。对此,夏家骏觉得腰杆站得直,因为自己是向党反映情况,而党是倾听群众声音的。他认为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管一管”很有意义。在他眼里,解决好一个案子,就像一个数学爱好者解一道难题一样,解完了以后很有成就感,心里很愉快。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大丈夫益人益己;真君子多友多敌。”这或许是他的内心独白。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