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莉
“悬置名著”与明代小说研究——以21世纪以来明代小说研究的博硕士论文统计为基础
贺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大康、郭英德等学者在古典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研究领域陆续提出了“忽略大家”、“悬置名著”等观念和命题。二十年间,学界对之有何反应?呼应还是忽略?忽略有何原因及制约因素?呼应又有怎样的表现和新问题?本文将以明代小说的研究为观照对象,选取一个特定的研究截面,同样立足于成果统计的角度对之予以简单的总结和评价。
一
以郭英德明确提出“悬置名著”观念的1999年为界,我们不妨以2000年前后的明代小说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的对比为参照,管窥明代小说研究的概貌与变化。因为博硕士论文写作的特殊规范和要求,本文以之作为学术成果的代表来考察。其中,表一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综合,虽难免缺漏,但基本可以反映2000年前后明代小说研究在博士论文层面上的成果概况。
表一明代小说名著研究的博士论文成果统计
统计显示,2000年至2013年以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题名的博士论文成果较2000年前分别增长了约3、15、18、5倍之多,明代另外三部小说名著《封神演义》、《三言》、《二拍》则打破了此前研究的空白局面。这一数据似乎倾向于这样的结论:尽管有学者的大力呼吁,但明代小说名著的研究并没有因之而收敛,从论文数量看,仍然是相关领域中当仁不让的重点,研究趋势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名著研究的持续高温现象由来已久,陈大康将之归因于过多功利因素的注入和考量机制的后果,郭英德则认为它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英雄史观和等级思想的制约所致。他们更多的是从研究者及其研究环境等外部因素考察这一问题,虽然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整改”建议,但某些意见诸如开列研究清单、学术研究对象上分流机制的实施与学术界自律机制的完善等等举措毕竟需要过多仰赖学术研究者的集体合作而不太符合学术研究的现实,所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时至今日,随着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考核机制化的不断加码,功利因素的裹挟愈发浓厚。而从文学自身的原因看,名著作为世代积累传承的经典之作,其恒远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中本就包含着强大的召唤功能和解读空间。内外因素的叠加决定了名著的研究似无停摆的道理和可能。
二
但是如果更深入地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明代小说博士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研究方法及整体状况来看,其实“悬置名著”的呼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研究者的呼应的。明代小说研究中的两点变化说明了这一点:
其一,名著研究视野的转变,从单一专业学科的关注到多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的切入。
同以往聚焦于名著自身的文本研究不同,近年来的名著研究视角正在悄然挪移,最突出的表现是单纯的文本研究越来越被文化研究所取代,一些新的研究生长点被有选择性地加以培育和开拓,比如关于名著的翻译研究、名著在多民族和跨国间的传播研究、名著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的转化与互文研究等等。而以名著为中心的母题研究也方兴未艾,如三国母题中的关羽崇拜研究,诸葛亮传说研究,不同时期和剧种的三国戏研究,三国故事的说唱文学形式的研究;水浒母题中的水浒戏研究,水浒评书研究,水浒文化符号、文化资本及文化意蕴的研究;西游母题中的西游戏研究,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等等,也成为博士论文关注的新的选题对象。这些变化所导致的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明显:从对明代七部小说名著研究的统计中可以清晰看出,如果说之前的名著研究多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这两个相近专业方向中的话,那么,近十多年来,明代小说名著已成为文学乃至其他专业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学科专业拓宽甚至跨越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佛教语言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美术学、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史等领域。因为学科性质和特点的规定,新的研究视角、方法、理念等的采纳与冲击必然带来研究内容的调整,从这个角度上说,郭英德对“悬置名著”含义的解释中所强调的“暂时不考察它本身”的设想是可能在这种调整中实现的。
其二,一些以往并未被列入明代七部小说名著的文本开始走进研究者的视野,有些甚至成为研究者青睐的选题对象。比如明末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近些年的博士论文成果高达9篇之多,从数量上看至少并不逊色于《封神演义》和《三言》、《二拍》。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型世言》的研究成果有4篇,“剪灯”系列、《情史》、《平妖传》等作品的深入梳理和分析也已展开,突破了以往被漠视的局面。
如果说博士论文因为篇幅、规格等的限定,使得某些短篇小说或小说集文本不便进入研究空间的话,对于硕士论文来说它们却往往成为适中的选题。再者,某些原本被视作思想或艺术价值不高的文本也在种种考虑下成为研究者的新选择。下表数据取自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其中所列作品为未进入名著的明代小说或小说集。
表二明代小说非名著研究的硕士论文成果统计(2000~2013)
“一般乃至平庸的作品……形成的‘团粒结构’式的作品群所产生的整体意义与影响决不可小视”“腾出名著在明清小说史上所占据的过多的空间,让更多的小说史现象突显出来,进入小说史家的视野”,非名著作品进入研究领域正是学者们为“悬置名著”之后的小说研究开出的主要替代方案,上表数据说明这一方案在当前的明代小说研究中正被贯彻。
三
表二所列硕士论文成果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新世纪以来明代小说非名著的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除此之外,“悬置名著”的背景下,这些数据还包含了哪些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非名著小说的研究虽已踏上破冰之旅,个别作品的研究甚至异军突起,但总体上仍未能与名著的研究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在与同一时期明代小说名著研究的硕士论文数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表三明代小说名著研究的硕士论文成果统计(2000~2013)
这一组数字说明在研究者的心目中,小说名著因为地位、影响、传播之深厚久远之故,仍占据着明清小说研究的核心地位。当然,同博士论文一样,硕士论文中的名著研究侧重点也在逐渐转向,比如对名著外国译本的考察就成为近年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硕士论文写作的中心主题。以《三国演义》为例,97篇文章中,关于英文译本的研究就有33篇,占了逾三分之一的比重。
其次,近年来硕士论文明代小说非文学名著研究的一种惯常思路是在结构布局上自觉将研究对象放在与名著比较参照的框架下以突出研究意义。如将《醒世姻缘传》置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将《型世言》、《西湖二集》与《三言》、《二拍》并置或相较;将《西洋记》放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所开创的神魔小说视域中;将《英烈传》放在《三国演义》所开创的历史演义小说的视角下;将《鸳鸯针》作为《儒林外史》的铺垫等等。我想这种思路隐含着研究者们对这类非文学名著所持的一种研究态度上的共识:将研究对象放在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文化史价值的区分中予以观照。即一方面通过与经典名著的互补,着力标举这些作品或“承前启后”或“填补空白”的小说史和文学史作用;另一方面,落实到作品的思想艺术性时通常又措辞谨慎,肯定之余不忘指出局限与痼疾,论述常取一分为二的立场。
对非名著小说文学价值上的“保留”态度从这些硕士论文所属的专业也能看出端倪,一个颇为起眼的现象是许多论文作者热衷于把小说文本作为语料库来源而展开对语言问题的探究,以至于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古代文学专业。以《醒世姻缘传》为例,该小说2000年至2013年的57篇硕士论文中,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方面的成果占了32篇,比重高达56%。再以《清平山堂话本》为例,6篇硕士论文中,5篇研究语言现象,只有1篇从小说角度立论。统计一方面固然说明了这些小说(集)中充分保留的语料价值的难能可贵,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从数量的对比上暗示了这些小说文学价值的相对乏善可陈?
再次,从20世纪末期算起,明代小说中非文学名著的规模研究兴起虽仅十余年,即从上表统计的硕士论文成果来看,研究的同质化现象已有所表露,有些论题的探求呈现某种趋于饱和乃至重复的态势。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尽力对同一论题采用不同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一题多做的研究模式本身也自有可取之处,但如果我们由此回顾郭、陈等学者倡导“悬置名著”、“忽略大家”时的学术背景,也许就能更全面地感受明代小说研究的总体格局及其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能更切实地体会学者们面对名著扎堆、重复过多的不良研究生态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良苦用心。非文学名著的研究能否避免类似境遇?看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突破仍值得学者和研究者们继续探寻和共同努力。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非文学名著研究兴起背后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明代小说研究对象某种程度上的调整仅仅归因于“悬置名著”观念的刺激。比如某些偶发因素的推动:《型世言》于20世纪90年代在韩国的重新发现,为解决之前拟话本小说研究中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撑,引发研究热潮;比如研究对象本身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吸引:《醒世姻缘传》32篇汉语言文字专业的硕士论文中,山东高校的研究数量占了一半,体现了研究者们基于地域文化亲近感的兴趣集中;再比如学术机制内在创新性要求的约束与驱动,这在几乎每一篇硕士论文的开端都有近乎程式化的表白。
“悬置名著”为困境中的古典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自然,同文学研究中的其他观念一样,它也需根据文学本身的特点和文学研究的实际不断更新与完善。
(贺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