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斌涛
摘 要:本文通过国际物流实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增强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四个阶段的实景化教学,在国际物流业务实景环境中进行实践技能教学,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加实践的知识积累过程。通过实景化教学过程中的调研对国际物流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做出优化建议,培养学以致用、符合企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人才,构建国际物流实践教学新体系。
关键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实景化;教学改革
引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因此迅速释放,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分别超7、8亿吨,先后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长三角地区其他主要港口年吞吐量也大多超过亿吨。上海等四个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也将极大刺激国际贸易的增长。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进一步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精神,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作支撑,在此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国际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纯粹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能考试、能考证、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低下的问题。和企业密切配合,进行实景化教学,探索全新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尽快为国际物流行业解决用人方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符合企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一、国际物流教育培养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节。首先,在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上,目前高校往往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不能真实了解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的需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离市场对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相距较远。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岗位工作内容,不符合目前国际物流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
国际物流教学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过程,但是目前高校国际物流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不到有效训练。教育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缺乏符合国际物流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方法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重视考证考级,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双证制”的考核要求使得学校、学生都很重视各种证书的取得,花费大量精力去考国际货代员、单证员、报关员等各种证书,而忽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证书考核方法有其局限性,不能充分考核技能水平,基本使得考证学习变成应试教育。对学生的独立开展业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培养不够,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需完善。目前虽然国际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国际物流相关教材和实践结合度较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物流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缺乏前瞻性。有些知识点学的少或没学,在工作中不够用。有的知识点内容太多,理论教学很费解,技能实训很费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迎刃而解,学生能很快掌握。除专业技能外,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比如沟通协调能力、业务洽谈能力、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实践需求的教学体系。
二、国际物流实景化教学方案
所谓实景化教学指在进行一定理论教学的基础下,和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亲自动手操作,实施业务洽谈、运输规划、货运代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在实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掌握相关业务技能,培养素质全面、实践型的应用人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国际物流实景化教学方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校理论教学、企业随岗学习、校企同步实景化学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补充和提高。
(一)在校理论教学。此阶段以教师教学、学生课堂学习讨论为主,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相关概念,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理论、专业名词,初步了解国际物流业务流程。
精心选择恰当案例,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可用性、系列化。如案例“中国货船遭俄击沉事件”可以运用到三个知识学习模块:船旗和船籍、海运租船方式、航次租船流程。此类案例教学方法优点是有连贯性,学生不需要反复熟悉案例,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效率。
(二)企业随岗学习。此阶段学生深入企业跟随企业导师随岗实习,熟悉业务流程、单证制作、谈判技巧等工作。学习地点在校企合作企业,以及业务现场(客户、海关、码头等)。以校企合作企业Z国际物流公司为例,Z公司采用业务平台和职能平台交叉的组织机构。业务平台主要负责客户的开发、维护服务和现场操作,包括集装箱货运部、散杂货运部和综合运输部等部门。职能平台主要负责法务、船务、结算、报关报检等工作,包括市场管理部、商务结算部、海运订舱部和报关报检部等部门。两平台交叉形成业务项目组,如表1所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跟随各项目组学习,确定企业导师,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学生随岗学习方案。根据业务项目周期的特点,随岗实习时间3-4周,在此期间,能够完整随岗学习1-2个业务项目,熟悉业务流程,参与部分工作,熟悉部门职能,了解对口单位业务,提高社交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等。
(三)校企同步实景化学习。此阶段根据企业实际业务进行实景化学习,由企业提供正在进行的有代表性的业务项目若干,由学生分组同步实训,每组同学4-5人,和企业项目组对应,确定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即企业项目业务主管。
学习地点以学校为主,有业务需要时深入企业、现场,参与和客户的谈判、洽谈租船订舱、办理报关报检、监管港口作业等工作,学习时间4-5周。
本阶段训练内容:根据客户的需要规划运输方案、选择运输方式、单证制作、费用结算等,简单的说,就是作为一个“影子”业务员开展业务活动,拟定业务方案,在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的实际进程,并进行方案的改进、优化。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选择典型业务项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景化实训。
例如“A公司鞋帽货代项目”:A公司需向德国汉堡一企业发运一批保暖鞋帽200件约22m3,发运地南京。实训小组在导师指导下,为该项目货物设计物流方案,包括运输方式、线路、承运方、运费、预计运输时间等内容。学生项目小组根据客户需求,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三套运输方案,并对具体细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案一:海运班轮集装箱运输:主要考虑承运人、船期、挂靠港口、运费等因素。方案二:航空运输:主要考虑有无直航、运价等因素。方案三:中欧铁路快运班列:主要考虑路线、停靠站、运费等。最后由企业导师、指导教师、学生项目组共同商讨,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合同交货时间、费用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采用中欧铁路快运班列运输该批货物。
本阶段训练方式:项目分组,组内分岗。学生根据分工完成相应工作。在指导老师实训,并和企业导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项目进展。在下一项目中,项目组内角色互换或者业务组业务内容互换,保证在一定时期内,学生完成大部分业务项目和工作岗位的实景化学习。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补充和提高学习。此阶段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总结在企业实景化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相互交流、分享,并进行综合考核。
首先,对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各小组对所做的各业务方案和项目实际业务操作进行对比,分析各方案优劣。梳理各业务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各组交流项目内容和方案,充分了解国际物流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其次,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完成企业实景化学习实训报告,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做出分析,找出同学实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学习成绩。最后,通过实景化学习对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做出建议。对于理论学习缺乏的,增加相关内容的学习,扩大知识外延;对于应用很少或过时的理论知识,简化教学或自学;对于需强化的技能训练,加强在校或顶岗实训;能够在企业期间迅速提高的技能,可以进行简略的技能训练;加强人文修养、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结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作支撑,在此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实景化教学、探索全新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和企业紧密合作,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亲自实践操作,在实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掌握相关业务技能,实景化教学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加实践的知识积累过程。在此过程锻炼学生成为能够熟悉业务流程、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现场操作的实践型的应用人才。实景化教学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完善国际物流课程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开展业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贴近企业实际,增强实践经验,为国际物流行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方法。
实景化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的校企关系问题,要确立在合作过程中实景化教学计划的主导作用,不能完全跟随企业业务,学生变成见习员工,实景化教学演变成一般的顶岗实习,失去其本质意义。其次,不断优化实景化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要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整,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学习环境,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完善实景化教学的考核体系,建立校企共同参与集理论考试、业务考核、方案评估和素质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考核体系,对实景化教学起到指导、监督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2)
[2] 潘海生,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