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群
本期主题:多元化时代中的雕塑形态
当代雕塑艺术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当然也必然是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当代雕塑较之以往的雕塑形态,更加凸显了与公众社会之间的联系,显现出了时尚文化的介入,反映出了消费社会的文化趋向。本期所刊的文章,分别从雕塑的视觉转化、建构中国式的表现语式、雕塑发展的诸多可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雕塑理论的建设累积沉淀。
Topic of this issue: Sculptural Form in the Era of Diversification
The art form of contemporary sculpture, to a large extent, is the result of divergent thinking, is the result of cross disciplinary, of course, is bound to be reflecte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ideology.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culptural forms, contemporary sculpture manifests more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tself and public society, contemporary sculpture shows intervention of fashion culture, reflects cultural trend of consumer society. The articles that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contain discus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visual transformation of sculp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epresentative language, possibilities of sculptural development, etc., in order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the sake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y of sculpture.
Since the end of 1970s, American sculptor Jonathan Borofsky began to create a sort of silhouette sculptures, those works own the strong pictorial features and just like the black and white paintings, his sculptural language contains the style of relief, there is a kind of subtle and fluctuant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as well as texture existed on the surface of his works, therefore, his modeling language of silhouette sculptures own the strong expressive effects. The behavior and intention of his artistic experiments contain apparent notions. Mentally, his sculpture subverts the style of traditional sculpture, his works expand the contemporary art language and redefine the sculptural forms. As time goes by, Borofsky had already created a series of huge and mature silhouette sculptures.
在美国西雅图市现代美术馆门前,有一座高达十几米的薄板状钢铁雕塑:一个正在挥舞铁锤的男人。这就是美国雕塑家约拿丹·博罗夫斯基创作于1992年的雕塑作品《举锤人》(图1)。这件雕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雕塑是以剪影的形式而非传统的三维立体的形态呈现,十多米高的雕塑厚度只有40cm左右;第二,此雕塑并非静止的,而是在动——其中那支举着铁锤的胳膊能够缓慢并有节奏地上下活动,而所有机械动能装置都隐藏在铁板夹层内和地基结构中。这个巨大的、黑色的劳动者剪影,默默地伫立着,伴随着鳞次栉比的楼房,成为这座海滨城市的一部分。
雕塑家博罗夫斯基探索剪影雕塑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开始用铁板、铝板等金属材料来做剪影、薄片状的雕塑造型。其艺术实验的行为和动机,有着明确的观念来支配。这种对传统三维雕塑造型的反叛,将雕塑形体压缩在近似于二维平面的形式;与亨利·摩尔的负空间雕塑对传统实体雕塑的颠覆,在精神上是如出一辙的。这就是积极地开拓当代造型艺术的语言和重新界定雕塑新形式的勇气。随着时间的流逝,博罗夫斯基创作了一系列成熟、大型的影子雕塑。例如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内的铁板雕塑《带公文包的人》(图2、3)和位于英国约克郡亨利·摩尔雕塑公园内的铝板雕塑《有微孔的四联人形》(图4)。其中,《带公文包的人》是一个两联的作品:一张巨大的铁板立在地上,形成一堵高墙,中间被切割、镂雕出了一个虚空的、头戴礼帽、手提公文包的男士剪影形象。切割下来的“铁板先生”作为独立的实体造型被安置在另一个场地上。这一虚一实两个形象,正好图解了造型艺术中的正、负形概念。在这里,笔者还选了一幅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力特的绘画作品《国王的博物馆》(图5)用来作为参照对比,从中不难看出西方当代艺术在思想观念上的联系和相互启迪。
影子雕塑有其独特的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它们仿佛是空间中的绘画,更像是空间中站立的浮雕,既有实实在在的体积,又有着令人迷惑的虚幻性。同时也能营造气氛和场景。占用空间越小,表现空间越大;形体越薄,虚幻性就越强。
其实,影子艺术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而是古老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世界上许多地区和许多民族,都产生和创造了影子艺术。最典型的要数中国民间剪纸和皮影,多么迷人、多么令人神往的东方艺术呀!它们是可以用来悬挂和张贴的雕塑,也是最原始形态的戏剧和电影。另外,在希腊雅典的国家博物馆内,有一尊小型古希腊雕塑,也是一件薄片状的铸铜雕塑,塑造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
我们人类观看周围事物时,对事物的外形轮廓最为敏感。一个物体的剪影映像,足以显示该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正是由于人经常通过用手势比划出一个事物的轮廓线来描绘该事物的形状,才使得用手创造的艺术形象大部分是以轮廓线的形式出现;也正是上述原因,才使得用轮廓线表现事物成了适合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的和最习惯的表现技巧。”1
笔者也对影子雕塑饶有兴趣并断断续续在做着实验。第一次创作影子雕塑是出于偶然的一次涂鸦:随手在纸上画一个晚清或民国时期的遛鸟者形象。这是一个头戴瓜皮帽、梳着长辫、身着长袍的侧面男子,一只手举着鸟笼,一只手提着鸟笼。这样,手提的鸟笼形与长袍形就重叠在了一起。突然,一个念头一闪:何不做一个薄片雕塑?把手提的鸟笼形状挖空,让它通透,像剪纸和皮影一样,这多有意思呀!两面都用浮雕的语言塑造,底座宽一点,它就能站立,像个门神!于是,这个旧中国的男子、八旗子弟的遗老遗少、薄片雕塑《鸟人》诞生了(图6)。为了不让这个遛鸟人太孤单,本人又根据北方生活中的放风筝、拉胡琴、钓鱼为题,另做了3个薄片雕塑男子凑在一起,作品起名为《老北京四重奏》(图7)。现在,这组高6m左右的铸铁影子雕塑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园。
《春播》(图8)这组影子雕塑取材于当今的北方农村生活。一家四口在田垄里劳作,妹妹牵着马走在前,父亲把着犁,母亲和哥哥紧随其后撒种,最后面是一条狗。这件作品几乎是二维向度,犹如双面浮雕,作品厚度就是它的第三维度。因此,首先把侧面影像和构图经营好,是很重要、很关键的。然后再考虑厚薄起伏和层次。在造型上,笔者不仅对人物、动物等形态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同时也很注重形体之间的大小、疏密、高低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节奏感。这是否就是吴冠中先生常提到的注重画面的点、线、面而安排和变化呢?在塑造过程中,笔者将雕塑中妈妈、妹妹衣服上的花纹以及马的眼睛等作了镂空处理。这些通透的圆点,在封闭的块面上形成了新的空间,醒目而有活力,也让女性形象增加了几分俏丽。这些创作手法,无疑是从民间剪纸和皮影艺术中得到的启示。
之所以称这件雕塑为一组作品,是因为雕塑的几个部分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并不固定于一种摆放方式。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在不同空间内自由放置雕塑,这个过程也成为了参与创作的过程。实际上,这种可拆装方式实属一种无奈的办法,因为影子雕塑是二维的空间形态,需要线性空间来容纳,内容越多,需要的空间越长。但它们又不能像浮雕那样获得长长的墙面。因此,化整为零的方式无论对于制作还是展览,都会显得灵活方便一些,也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只要你对创作的追求有所期待。
上世纪90年代末,奥斯卡获奖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在全球热播,笔者在国外看到了电影海报(图9)。海报上那个端着枪的士兵形象,成为我创作雕塑《阴影》(图10)的契机。《阴影》是一件由钢铁废料、金属零件、玻璃钢成型的机器部件组装、焊接而成的影子士兵。它是一个战争幽灵,也是一部死亡机器。在影子士兵的心脏处,是一个圆形的空洞,用钢丝焊接成靶子的准心。这成为雕塑形体上一个意味深长的负空间。一个四分之一圆的废铁焊接在头部,成为钢盔的一部分;一个轴承焊接在眼睛处,恰似一只惊恐的眼珠,但更像一具骷髅的眼窝。为了让这个影子站立起来,也为了加强体积感和量感,从臀部、大腿开始向前弯曲,膝盖以下开始往回弯,直至双脚又垂直站立。此刻,布满机械零件的弯曲部分,犹如一条坦克履带,载着这架战争机器前行。然而,这架机器又是一个巨大的战争阴影,它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和平多于杀戮,还是杀戮多于和平?
创作影子雕塑很有乐趣。它们有很强的绘画性,如同画黑白画;它们又是浮雕,有着微妙的起伏和立体感以及质感。因此,影子雕塑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雕塑造型语言。
注释:
1摘自[美]R·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翻译:滕守尧、朱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