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1)
随着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应运而生新型财经媒体——社交投资平台,指的是能够为投资人提供财经资讯,并提供用户间交换投资等信息的平台。社交投资平台类似于垂直细分的微博,内容交互、信息嵌套特点显著;较于大众化社交平台,社交投资平台上的用户同质性较高,用户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情感联结,有着明显的“社群”属性。
那么,将社群模式融入财经媒体,是否会给财经媒体带来新的价值(核心竞争力)呢?基于此,通过分析“雪球”——我国首个投资者的社交平台,梳理社群模式对于财经媒体价值提升的可能性与路径,为传统财经媒体等提供借鉴。
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价值网模型”,即由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和它们之间的信息流构成的动态网络。价值网为所有参与者:企业、供应商和顾客都提供价值,并且参与者之间是基于相互协作的、数字化的网络而运作的。迁移至媒体经营,媒体价值网表征了受众、媒体与产业的上下游之间非简单的零和关系,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外部协同价值。[1]
同样地,对于雪球等社交投资平台而言,“社群模式”能促进其价值网的延展。下图为笔者基于访谈雪球用户或炒股的用户,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而成。图中价值网利益相关方涉及:雪球、用户、广告客户及财经媒体等,基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交互,才使生产价值、跨媒体平台价值、跨行业价值得以实现,后文将进一步阐述。
雪球区不同于一般财经媒体之处在于“社群模式”的运营理念,也因此为各相关主体提供价值网再造的可能。社群凝聚了对投资感兴趣的用户,雪球大部分内容由用户在社交中产生。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发端于用户,且用户生产的信息大多由一般财经媒体、雪球社交平台报道/推送的热点话题出发用户,内容回流到用户端再创造。于是,财经媒体、雪球、用户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内容生产圈,生产信息内容相互协同。
雪球开发的“雪球币赞助”模式——当用户看到高品质的内容,可以通过手中付费购买的雪球币,对内容发布者进行“赞助”——促进高品质的原创内容生产。这和普通“点赞”的不同之处是,雪球币赞助是明码收费的,可以有效沉淀出精品内容,帮助用户筛选。“我有许多雪球币,我认为好的文章就给他们赞助啊,就好像你认可一个好东西要欣赏夸奖一番……”(访者1)高质量的文章在雪球平台发布,一方面是提升了雪球平台的财经价值,帮助投资者进行分析、预测。“我使用雪球是因为上面有蛮多分析得很好的文章,用作投资参考……”(访者2)另一方面,雪球财经媒体的价值会提升用户体验,使得用户对于该平台的黏性增大,沉淀雪球平台价值。
雪球社群模式为传统财经媒体提供新渠道。如《第一财经日报》日报的记者、编辑徐洁云、江怡曼等人在雪球开通了实名认证账号,发布并讨论相关话题,影响力指数在记者/编辑一栏中排名前10。①可见,雪球与一般的财经媒体并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二者在内容、运营上可相互协同,实现效益最大化。笔者在此猜想,未来内容生产的圈会逐步发展成为“众包模式”,即财经媒体的从业人员也可以雪球的行研专家、用户,自由发布内容(特别是高质量信息),信息市场透明,集众人智慧来丰富雪球平台的内容。
图1 雪球及利益相关方价值网关系图
雪球除了吸收用户、专家及行业媒体的观点、信息,沉淀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内容外;也在致力于完善并打通雪球的各端平台,以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媒介使用习惯。例如,雪球App、雪球微博、雪球微信等公众账号,都会定时推送雪球的精品文章,帮助用户过滤、筛选高质量内容。另外,雪球会从“今日话题”版块遴选出热度较高的内容,定期汇编成电子杂志或图书,投入发行。用户可以在“雪球商店”、百度文库、亚马逊等平台购买或下载。内容汇编出版,有利于把有核心内容具象化,扩大传播范围,提升雪球的知名度。“我接触雪球,并不是在上面参与社交讨论,而是看一些行研分析的文章……我炒股会看券商写的报告或者是看‘雪球研报’,里面有一些观点还是很值得参考的。”(访者3)跨媒体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同时也可以联动其他财经媒体平台,整合资源,促进财经媒体价值提升。
在笔者研究初期,雪球一直诉求“零广告,页面简洁”(访者2)得到众多用户的认可,“雪球不像东方财富网、和讯网那样,满屏都是理财促销广告,有时候容易误导用户。”(访者2)而2015年后,雪球页面上悄然出现了理财类广告,但数量不多,整体界面设计浑然一体,不会造成突兀、繁乱之感。就此而言,雪球作为财经媒体的价值网效应得到提升。
雪球、用户还有广告主三方跨行业联动——雪球凭借优质内容吸引投资理财类用户,广告主看重的是精准的用户群,故在雪球上投放广告,提升广告到达率与接触频次。此外,雪球的广告主大多是基金理财机构/企业,与雪球用户的行为习惯比较符合,在参与雪球社交的时,假如看到满足个人需求的理财产品,容易触发购买,实现转化。用户购买直接购买能达到广告主目的,实现双方价值共赢。而广告主为雪球付费,成为雪球的运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以上侧重从雪球及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角度分析价值网提升;此部分将从微观层面基于营销传播的观点,阐述雪球的社群模式如何提升雪球媒体价值。社群经济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支撑起来的,而一个粉丝经济体极有可能是某个社群平台上的一个部分。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满足或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这个中心活动的明星式经济。[2]围绕定位、关系及口碑三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社群是激发雪球用户社交的根本动力,有些用户会创造高水平财经新闻/信息,以帮助更多用户分析、预测投资趋势,实现个人的财务等目标。进而形成对雪球的品牌忠诚度,助推雪球的媒体价值。
雪球定位精准,瞄准对信息质量、投资交流有需求的投资者。正如其传播口号“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雪球的前期推广始于“i美股”兴趣交流网站,因为国内主流的财经媒体有关美股信息较少,“i美股”通过这一点市场空白,成功积累了早期用户。后来成立雪球,把新老用户都导流进入雪球,扩充了用户基数。雪球本质上是社群交流网站,因为股市等投资话题本身有较强专业性,整个社群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投资感兴趣,以此为纽带建立起认可度。“炒股的应该都知道,会提及‘雪球’。”(访者4)
在社群模式的财经媒体出现以前,中小投资者常常需要一边关注财经网站的新闻,一边辗转股吧等论坛搜集、筛选、辨识信息。雪球正是找到了投资信息市场的痛点——亟待环境噪音小、优质且可个性化定制的信息、与专业人士交流的平台。精准定位在投资社交平台,既是有社交基因的财经媒体,也是有财经个性的社交平台。交互性促使雪球社群的形成,加快媒体价值形成。“以新而快的新闻资讯,高质量的UGC,来引导用户对投资标的和行为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分析判断,是投资者社区的内容业务核心。”(知乎用户)
雪球并不是模仿微博的“大而全”,而是精耕细作利基市场——投资者财经信息市场——积极维护与其用户的关系,将线上虚拟社群延伸至线下,增强用户对雪球的信任度、忠诚度。“买什么”(雪球组合)版块是雪球根据用户公开信息程度,计算出的收益排行榜,用户可以便捷的查看到哪些投资组合收益较高,便于需求者跟进。“雪球这一点很好,我常常会看组合……也不一定买……以前的股吧里要自己搜索,雪球呈现出来很方便。这一点看得出很用心。”(访者3)此外,“雪球活动”会不定期发布雪球线上、线下活动信息,以及各种为球友谋取的福利。例如,雪球于2013年成功举办的“雪球之夜”龙潭公园会活动,设置一至十名奖项等级,邀请高净值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金融机构从业人士等与普通用户面对面交流。活动在雪球社群众引发较高关注,共获得118次转发量和336条评论量(相当于2013年12月同期雪球热门帖子的关注热度)。无论是线上的算法创新,抑或是线下用户活动丰富,皆旨在维护雪球与用户的关系,建立起一个良性而持久的关系共同体,才能保证用户不断主动创造内容。
社群强调个体活跃度和个人意愿与整体的协作。如果说社群强调的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的话,人与人的横向沟通更为重要。[3]投资者社群生态稳定,各个参与者之间会有内部的横向沟通,也有外部的无相沟通,即通过口碑传播,扩散信息再吸引新的用户进入雪球。“我更信赖朋友向我推荐的投资信息……雪球我也是从一个资深投资朋友那里得知并尝试的。”(访者2)“炒股的应该都知道,会提及‘雪球’。”(访者4)由此可见,有投资需求的用户与他人交流的意愿比较强烈,特别是对熟人圈朋友进行二次传播,有意无意间会推荐雪球,增加了潜在用户。
雪球类似于去中心化的社区生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言的中心。投资社交平台用户间的交流反馈非常及时,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说明,信息在弱关系的社群网中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渗透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雪球的用户绝大多数都与投资关系紧密,但其社会角色与地位不尽相同。通过社交平台,相互关注、交流、分享,通过口碑带动外围圈子,为雪球积累用户优势,提升媒体影响价值。
雪球——有着社交基因的财经媒体,对于我国传统财经媒体的启示有:第一,以用户/受众为中心,生产高质量内容。第二,开发用户/受众的社交模式,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内容创造能力,为媒体编辑与报道提供素材。第三,财经媒体信息的准确、可预测性始终是核心与基础,可以开发借鉴众包模式,丰富信息来源,转变内容生产路径。
注释:①数据获取日期:2014年12月底。
[1]田丽.传统媒体经营管理——从价值链到价值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3(44):58-62,69.
[2]魏武挥.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J].创业邦,2014(8):24.
[3]胡泳,郝亚洲.社群经济与组织社群化[J]. IT经理世界,2014(15):86-87.
[4]吴金君,等.中国财经媒体的价值重估[J].中国广告,2007(9):159-161.
[5]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J].中国出版,201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