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静宁县救灾

2015-05-30 11:16杨宗儒
大观 2015年8期
关键词:静宁县救灾

摘要: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除震中海原固原两地之外,静宁县也是重灾区之一,地方官绅与传教士为救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为后世所铭记。

关键词:海原大地震;静宁县;救灾

2013年11月5日,甘肃静宁县发现见证海原大地震救灾石碑,因长期裸露于户外,石碑剥蚀严重,部分字迹难辨,后经证实该碑文出自王烜之手,且收录于《王烜诗文集》,该碑文的发现,为研究海原大地震灾情以及震后静宁救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本文以史料为依据,以静宁县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静宁县的受灾情况以及震后救灾举措。

一、1920年海原大地震概况

“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泄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国际饥饿救济协会成员克劳斯1921年3月实地考察后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对海原大地震的描述。1920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20点06分09秒,甘肃海原(今属宁夏)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5级大地震,受震地区“波及13个省区,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震中位置在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的海原固原一带,烈度为12度。此次地震在历史上称海原大地震,因当时震中海原、固原等地属甘肃省管辖,故又称甘肃大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甘肃省兰州市白塔山公园的三星殿《震毁重修记碑志》中称海原大地震为‘全球大地震”。大地震中 “甘肃全省,无一县不被灾,无一县不伤人,亦无一县不倒塌房屋,压毙牲畜”,据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最新研究数据,“该次大地震共死亡273465±9700人,较为可靠;压死牲畜1104068±7600头,可供参考;只有41个县提供了倒塌房屋的可靠数字,总计590635间”。

二、海原大地震中静宁县受灾情况

静宁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华家岭之东,六盘山之西,海拔1367-2245米,境内山势起伏,沟壑纵横。海原大地震,位于震中的海原和固原受灾最重,除震中两地之外,静宁县死亡人数、压毙牲畜数量均在其它县份之上,这说明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静宁县无疑也是重灾区之一。1921年3月美国人厄普顿·克劳斯、埃尔西·麦考密克震后实地考察,将静宁称之为“在大山搬家的地区”;静宁县长周廷元亲历大地震,在《甘肃省静宁县大地震纪略》一书中写到震时情景:“山崩川裂,城垣尽砒,城关庐舍,倾塌殆尽”;加之地震之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更致农民流离失所,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冻死饿死之人不在少数。

大地震发生,当时静宁县城内外共有7000余人,死亡人数达3000人以上,地震中全县36个乡镇,“震压死亡12447人,占当时总人口15%,死亡牲畜37000多头,倒塌房屋无计其数,城垣、公署、校舍多被震坏,损失动产和不动产以及米粮财务器具共值银191021两”。

海原大地震后静宁县山崩现象极为严重。“土山崩塌者六十余处,最大者在(静宁)县七里铺孙家沟、孙家沟、吕家垠子,祁家大山一带”,据国际统一救灾会成员海斯与贺尔两人报告:“静宁一带山崩十六处,形势甚为严重”,高家堡、太平店、祁家大山一带,“败壁颓垣,惨不思睹,大山最高一峰又倾倒而下,将山沟填平”,山崩造成交通严重破坏,道路严重受阻。介石铺、官道岔一段驿路全部被震塌,地面形成许多裂缝。静宁县正西面的一个陡峭斜坡的小山谷,“突然间约四分之一英里的路面看不见了,就好像一把斧头把它劈断似的……”交通道路因地震阻塞,车行极难,加之所在地区信息传递不发达,直接影响到外界对灾情的了解,灾害信息难以在第一时间为新闻报纸所报道,给社会各方援助带来困难。

伴随山崩而来的是附近河道被山崩滑坡所壅塞,形成很多堰塞湖。“县中各河,悉为高山填塞,水不通流,堵为大泽”,仅县城西边祁家山发生崩塌,压入长源河上水流者总共七处。静宁县重要河流被堵塞有:“清江驿之响河长约二千五百公尺;七里铺孙家沟等处之长源河又名苦水河被塞之处共约有五六段之多”。河流因冬季结冰,其安全隐患尚未显现,然进入春季,“冰消流涨,积成渠泽将溢,为居民患”。河道堵塞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地震自身之灾患,及时清理山崩滑坡,疏通河道,确保大震之后无大灾,无疑成了静宁县震后救灾的重中之重。

三、海原大地震后静宁县的抗震救灾

(一)县长周廷元积极领导民众救灾

1920年12月16日夜,海原大地震爆发,次日清晨,静宁县长周廷元即采取果断措施组织急救,“出粮于县仓,食无食之灾民;购衣于当商,衣无衣之灾民;取帐篷旗帜于县库,搭盖草屋,居无灾之灾民;电请兰州河北医院,医疗肉伤骨折之灾民”。此并非周廷元自我溢美之词,1921年3月16日,《字林西报》以题为《一个十分真实的故事》专门报道了周廷元领导静宁人民救灾事迹:“那里的县长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能干的人,对人民是一种真正的福份……当地震过后,他出来叫人们立刻去抢救那些埋在瓦砾堆中的活人,次日人民需要遮蔽物时,他把衙门中70多个帐篷全都拿了出来,而他自己则几乎是露天地睡在地上。他从备荒粮仓里发给没有饭吃的人一个月的粮食,他从当铺里拿衣服给无衣穿的人。还命令并发资埋葬死者和动物尸体,以防发生疾病”。在周廷元有条不紊的组织下,民众恐慌心理逐渐得到稳定,为后续疏通河道工作减轻了压力。

实行以工代赈,及时疏通壅塞河道也是周廷元救灾的重要举措。在大震后数几日地震稍轻,人心稳定后,周廷元即意识到县内河流多被山崩滑坡所壅塞,如不及时加以疏通,将出现震灾之后继以水灾的局面,为防止地震次生水灾,周廷元率先“捐俸募捐,以工代赈,召集灾民,疏通河道,导水使流,不令溢决”。在工程还未竣工之际,北京国际统一救灾会和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代表赫约翰与柴春霖同时来静宁调查地震灾情,对周廷元震后以工代赈,组织灾民疏通河道工作极为肯定,并立即致函甘肃省赈灾筹赈处,建议将此法大力提倡并予以普遍推广,甘肃省赈灾筹赈处随即调周廷元依此法办理全甘震灾工赈事。

(二)传教士赈灾之贡献

1921年7月周廷元调任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华方总办后,接办了静宁县长源河疏浚工程。面对此种情况,周廷元与前兰州福音传教士安献今携手合作,“平颓山之高,浚汙河之深,以与吾人舒泛滥患。”疏浚工程中,以一掀土工程最为艰巨,被阻塞水道长九里之多,土工寨,七里铺次之,其余四处工程量较小。工程从夏季持续到秋季方告结束,“计于土工若干,开河道长以丈计若干,宽若干,去崩土之高厚若干”,疏浚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于是兹方劫后子遗之亡民,安其心而乐其显于田畴陇亩问矣。”中外人士密切合作,同心协力,携手赈灾,实为中国近代以来所少有之现象,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所做贡献,也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三)刘尔炘筹款救灾

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刘尔炘向全社会发起募捐,并被委任为义赈筹集账处总绅,负责救灾工作。其所写《辛壬赈灾记》一文,详细记录了所捐款项,震后二十七日间,对甘捐款总计兰平现银247029两3钱7分2厘、兰平票银248两5钱、大洋6102元。刘尔炘对款项具体用途也有详细记载,其出急赈项下则散放29个县。其出急赈项下则散放5个县,包括静宁、通渭、海原、榆中、省城监场堡,共计31823两,主要用于修桥、疏河、修城等。如此详细认真的数据记录,足可见刘尔炘为确保赈灾款项用途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花费的心血。

其出急赈项下则散放29个县中,静宁县所得兰平现银4000两。除此之外,在其出急赈项下则散放5个县中,“静宁县疏睿河道兰平票银2000两,静宁县修城兰平票银4815两2钱”,静宁县急赈工赈所得款项总计10815两2钱。这些为数并不少的捐款,在当时对于静宁灾后重建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和稳定静宁县灾后社会秩序。

海原大地震后,静宁县长周廷元义无反顾的肩负起领导救灾的重任,西方传教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支援震后救灾工作,甘肃有名绅士刘尔炘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中外人士携手赈灾,地方政府与民间团体密切合作,将受灾影响降到最低,其历史贡献当为后世所铭记。

【参考文献】

[1]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2]甘肃省地方文献征集委员会.辛壬赈灾记[Z].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室.

[3]牛中奇.在山走动的地方[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宗儒(1994.01-)男,汉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静宁县救灾
航母救灾
以雨为令,防汛救灾中的“橙色身影”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静宁县林业发展进入『一张图』时代
静宁县早酥梨提质增效修剪措施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静宁县三合中心小学生态教育实践侧记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