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教育也愈加得到重视;而大学生因其所在高校的科研及人力资源优势,在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在内的各类科普工作中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依托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优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
引言(前言)
自2003年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首次明确肯定“生态文明”概念以来,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十八大更将生态文明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普及生态文明观念,进而需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而高校拥有着突出的科研优势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相对于承担着较重的科研、教学任务的教师群体,大学生在面向校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有着较大的优势。
一、依托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优势
1. 高校自身具备较强的资源优势
首先,高校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当前针对生态文明开展的相关研究中,无论是针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亦或是针对实践层面的技术研究,高校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此外,高校还汇集了大量的硬件资源。为了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效,就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进行展示宣讲的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的实验室以及各类道具设备。而本身便以教育为目的的高校,无需额外的准备,便可提供这些硬件支持。这些都为依托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大学生数量庞大,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29.83万人,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
庞大的在校学生数量,无疑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尽管相对于高校教师,广大在校学生的知识储备仍有较大不足,但较强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可以理解更专业的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又可以将其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公众,让公众可以接受更加“接地气”的生态文明教育。
而相对于有着较重的科研、教学压力的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用以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且参加课外活动往往是自发的,参与的初衷基本都是由于在兴趣、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样他们就更加容易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团队成员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又进一步弥补了相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劣势。
3. 学生专业来源广泛,学生组织形式多样
各个高校都有着丰富的院系专业资源,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更是来自于每个专业,具备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个人技能。这就使得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团队中的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进而发展出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公众愿意主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此外,当前各个高校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学生组织,如校院级学生会、各类学生社团、各类学生实践团队等等。这些学生组织,本身就经常组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具备了相当强的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中的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具备了更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对这些组织而言,不会有太大的难度,相对于其他志愿、实践活动,也仅仅是主题不同,受众有差异。
二、当前依托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1. 基础概念、数据来源不统一
通过与不同活动团队成员的交流访谈,笔者发现相关活动中的基础概念、数据来源往往没有统一、不够准确。首先,不同团队进行相关活动时宣传的相同概念,却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不同团队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讲座中进行深入的解释时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甚至有相互矛盾的情况出现。其次,不同团队进行活动时的引用的同类数据,却是不同的数值;例如,不同团队在进行雾霾科普讲座时,中间出现的各类数据来自不同的来源,引用不同的标准;导致数值不统一。
而这些情况无疑都极大的影响了相关活动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团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目的地和对象人群重合度较高,当接受宣讲教育的公众发现前后所听的不同讲座虽然均为高校学生、甚至是同校学生主办,但前后概念与数据不同,甚至矛盾;必然认为教育宣传内容不可信。这不仅会损害高校师生的社会形象,更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
2. 活动内容同质化,造成资源浪费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也存在着活动内容、形式同质化较严重的问题。经过与不同实践团队不同时期的活动进行对比,笔者发现,各个实践团队所进行的活动,在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具体内容等方面同质化程度均较高。例如,绝大部分活动为讲座,且讲座内容也集中为少数几个方面,如雾霾、垃圾分类等。而在具体进行讲座的过程中,宣讲流程与知识脉络也差异不大。而目标人群重合度较高的背景,再次放大了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影响了相关活动对目标对象的吸引力。
同时,由于活动内容、形式的同质化,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一方面,同质化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了同学们的时间精力;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购买的设备道具,也浪费了本就不多的活动经费,没有实现效率的最优化。
3. 活動可持续性差
当前开展科普活动的团队,很多并不是长期团队,而是依托某一暂时的主题活动组成的临时团队,如各个高校每年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便有很多进行相关教育活动的学生团队。这类团队往往只是在暑期两个月内进行几次活动后便解散,进行的活动可持续性差。
其次,虽然高校内部仍然有较多长期存在的学生组织和团队开展科普活动,更有一些已经以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其活动主题,但其活动的可持续性仍然有待提高。这是由于高校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参与各类学生实践活动的热情、精力差异较大。如本科生,在第四学年需要将更多精力投入毕业就业。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长期存在的学生组织和团队,其真正的活动成员,也被分为一个个不同批次,不同批次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
这些情况无疑限制了开展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因为无法保证活动的可持续性,各个活动团队无法將活动长期化,无法开展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的系列活动;而只能在有限的几个短期活动内选择。这既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也加剧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同质化问题。
4. 宣传、总结存在较大不足
活动前期、后期宣传力度不够,影响面狭隘。各个大学生团队对于活动前期的工作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但通常仅限于向目标人群发布活动通知。事实上,在活动的前后向校内网进行更广泛的宣传,一方面可以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让公众更加了解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更愿意与大学生团队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产生兴趣,为未来的活动提供更多支持。
三、依托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建议及对策
对上述几类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核心问题是不同团队、不同批次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而其实质则是缺少一个能够有效整合相关资源的协作机制。
因此,想要做到团队内外有效的沟通合作,进而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构建出一个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协作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校内、校际层面和校外层面
首先是校内、校际层面:
①在校内或校际之间指定某一部门或学生组织负责协调各个团队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协调不同团队、不同批次成员之间的培训、交接工作;②制作指导手册,定期更新并发布,其中首先要确定教育活动中所涉及概念的准确定义,明确活动中所需数据的权威来源,以指导各个团队更准确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③整合信息、资源,由负责协调的部门或学生组织定期收集各个团队活动策划、活动总结、活动对象数据等信息,并统计各团队现有设备道具等信息,以方便指导手册的定期更新和协调不同团队合作互助。
而在校外层面:①提供菜单式服务,可以通过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目标人群、单位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根据自身情况,将有条件进行的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一一列出,让对方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②加强与校外团队的合作,可以通过与社会中比较知名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机构如各个研究所,以及科普团队如科学松鼠会、松果网等进行合作。一方面借助这些机构、团队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宣传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借助于高校所具有的各种资源,以及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各类优势,大学生群体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有着大学生群体的深入参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事业也将取得更大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行。(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2]杨冬梅.从“独自”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J].环境保护.2011(16)
[3]何秀霞.新时期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4]李志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5]吴爱玲.关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究
[6]周位群.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文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