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力“汽轮”驶向中国梦

2015-05-30 10:48:04谢晓东
少先队活动 2015年1期
关键词:汽轮队员家乡

谢晓东

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原名上海汽轮机厂职工子女小学,创办.于1949年,她与共和国同龄,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在完成了近半个世纪服务工人阶级子女的使命后,她就像一列机车,承载着一代代汽轮人赋予的“动力”和“梦想”,驶入新世纪。面对体制和生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学校寻找方向,重新出发。

2002年,学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行列,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对平民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探索上,联动教育共同体、创新少先队工作,走出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共生融合”之路。如令的“汽轮”已从一所厂校跃登成为一所A级一等先进学校,获得联合国审国地区“支持儿童”优秀组织奖、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双有”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活动“十大”魅力奖、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等百余项集体荣誉,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嬗变。

踏上驶向中国梦的新征途,新汽轮人心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发动少先队活动的创新引擎,为“汽轮”提速,在新教育的蓝海继续劈波斩浪,奋力前行。

小活动连着大家庭

——“共生融合”形成聚合力

一次次主题活动,是学校从“形融”到“神融”的宝贵探索 学校需要包容,正视各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变冲突为互赏互礼,将“小家”化成“大家”。汽小”这个“家”没有外乡人,每个人都为自己是“汽小人”而骄傲,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谁不说俺家乡好” 2002年始,汽轮小学外来农民工同住子女比例急剧攀升,学校将他们分在“阳光班”,开展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主题活动。首先让每个孩子介绍自己是哪里人,并在中国地图上标出自己家乡的位置。随着地图上的小红旗越来越多,队员们兴奋起来。活动第二阶段“家乡名胜大比拼”,队员们组成了东西南北阵营,轮番介绍家乡的名人、名胜、名产。黑板上写满了,队员的心也装满了自豪感。活动的第三阶段让队员说说家乡的亲人,说出牵挂,道出关爱,在情感上回到父母出生地,回到和自己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根和源之中。在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声中,队员们对于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羞涩得难以说出口的小地方,而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和任何一个地方一样都值得骄傲。

快乐的“石榴种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调整分班制度,实行了均衡分班。可本地家长纷纷表达诉求,不愿孩子与外地学生坐一起。学校发现有些外地孩子因开口带着浓厚的乡音,怕被人嘲笑,感觉“低人一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开展了“快乐的‘石榴种子”主题活动。石榴花是汽轮小学的校花,饱满的石榴籽充实团结,正是团队的真实写照。各中队在小岗位中增设了“百灵鸟岗”,让队员说说家乡话。每天的话题从介绍队员的个人爱好、日常生活到家乡。十分钟队会上,“方言小达人”用方言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家庭,在“你说我来猜”活动中,用方言编成新的“谜语”; “听赏家乡传统戏曲”,在黄梅戏中听安徽话,在越剧中认识什么是吴语。谠方言、学普通话就这样变得自然和有趣。语言的融合最终走向心灵的融合。

“品年味·重乡情”喜乐会 学校策划一系列了解中国人文神韵的活动,带领队员追寻中华文明。2012年新学年报到日,一场文化巡礼开始。不同年级的教室连成一片装饰成为各具地域风格的馆室。“大漠胡杨馆”:一位父亲欣然把兰州拉面搬到教室里,在餐台上摆上一大碗兰州拉面以及羊肉泡馍;“革命老区馆”:朱德、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和鲜红的党旗,四周围绕着井冈山翠竹,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回了革命年代,“北国风光馆”:富有东北农家风情的土炕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吃花生和饺子,剪着美丽的窗花,娓娓道出自己心中的新春计划……那一天,全校队员在各年级场馆里进进出出,参与了一次中华文明的大巡礼;家长们在各个场馆里走走玩玩,为自己孩子能在这个“共生融合”的校园里成长而欣喜。

小岗位扛起大责任

——“共生融合”激发内驱力

当年,汽轮小学承担了万人大厂职工子女的教育重任。有了这份责任,最初十年,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著名学音的访问络绎不绝;后来,汽轮小学成为公办小学,承担起为各类生源服务的责任,承担起实现教育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一份份责任推动着汽轮小学与一大批新上海人家庭结下不解的“共生”之缘,有了一份“小学校也能办大教育”的自信和行动。

快乐“大转盘”成长大舞台 “让所有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在汽轮小学这不只是一句口号。学校将本地学生和务工子女在共存空间状态下的平等视为工作重点。因此,学校各中队实施小干部轮流制、中队岗位制、小班主任制的中队管理改革,激励每一个孩子乐于参与集体管理,体验不同角色,发挥个人特长。“小岗位”的设置来自孩子们的创意,彻底颠覆了由教师给学生安排岗位的模式,用“大转盘”的公平形式实现队员日常自主管理,让最普通的孩子也有所期待。学校按务工子女教育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分为三个主要教育阶段:初始年级进行行规养成教育,按“班级、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制定具体要求,希望孩子尽小公民的责任;中年级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以责任文化为切入口,激励队员对自己、对集体、对家庭、对社会尽责任;高年级进行团队精神教育,营造温馨的坚强团队,帮助队员练就面对未来的过硬本领。

“三鹰奖章”比翼齐飞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三鹰争章”的德育工程体系,提出“奖章伴我行,三鹰齐飞翔”的口号。学校借鉴少先队开展的“雏鹰奖章”成功经验,把中队辅导员组织起来,开展以中队辅导员为主要对象的“金鹰奖章”活动。学校还为家长设置了“红鹰奖章”,成立了“红鹰”争章联络部,积极争取家长参与教育,由原家长委员会成员担任联络员,在“金鹰争章指挥部”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其主要工作是联络家长,进行设章、争章、考章示范,交流表彰“红鹰”争章经验,反馈有关信息。如今“三鹰互动比翼开飞”让学校呈现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内循环生态,使校园内部机制呈现自我更新的新生态。

“三级九部双主任制”2011年,学校加入“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架构与运作机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组,探索“家校合作”的机制创新,率先推出家长义工护校行动、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教师评价“双认证制”等一系列推动“家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的创新举措,并创新实施了“三级九部双主任制”。三级:班级、年级、校级;九部:参与决策部、学习交流部、课程督导部、健康营养部、安全护校部、激励评价部、活动策划部、信息网络部和乡韵传播部,双主任:在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者。学校还提出岗位建设的“五大气“,即:“管理”到位的“正气”、“目标”引路的“志气”、“研究”搭台的“大气”、“活动”优化的“朝气”、“成果”压阵的“底气”。一系列创新机制,为“共生融合”的学校文化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小实践成就大梦想

——“共生融合”开启行动力

汽轮小学依托社区街道文化“深”、企业“多”、高校“好”、部队“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的特点,将“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外创新基地建设工程”有效融合,创建了“三公里文化服务圈”,通过“开启梦想”、“追逐梦想”、“分享梦想”等行动培养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和汽轮机”的故事 2013年7月的一天,汽小师生来到了上海汽轮机厂最先进的“燃汽轮机”制造车间实地参观,在车间党支部毛书记和三名青年技术员的导引解说中,师生了解到这种高效清洁的燃汽轮机属于高科技能源设备,仅一台燃汽轮机所需大小不同型号叶片就达150多片,产值30多亿元,所有流水线的技术工人都有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这些数据让孩子们瞠目结舌。参观了中国第一台自己研制的汽轮机和柴油机,观看汽轮机厂史篇和厂史陈列室,队员们加强了对中国工业革命发展历史的认识,铿锵有力的誓言将教育活动推向深入。此次“先进生产力考察行”为帮助队员理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内涵,也启发队员用手中的笔、眼中的镜头、心中的歌声真实记录和表达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提供可能。

对话“中国航天人”201 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球之日,汽轮小学三年级全体队员在“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参观访问,航天工程师与孩子们一起举行了“航天精神伴我成长”十岁生日仪式。活动前,各中队观看了“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纪录片,召开了“向航天人学习,与梦想共飞翔”的主题队会。临出发前,队员集聚操场进行了成长宣誓仪式,畅谈梦想,表达实现梦想的决心,体验十岁的成长意义。进入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火箭制造车间后,队员们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火箭是怎样设计出来的?”等航天科技核心问题的互动问答。与真火箭近距离接触之行,抒发了青少年对历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为梦想而飞的科学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

小课程心系大中国

——“共生融合”产生向心力

汽轮小学以多元教育资源为动力,形成了“容纳多元、发展多元、欣赏多元、绚烂多元”的校本课程特征2013年,汽轮小学开发实施了“畅说中国山水美”、“畅说美丽大中国”、“家乡游戏跟我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将学校“共生文化”落地,成为润泽学校每一位师生、家长及其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精神品质的源泉、

“畅说中国山水美”长作业 汽轮小学学生发展部协同家校合作管理委员会“九部”大员,以“体验”教育实践为途径,以“四融合”(师生、家校、亲子、社校)为载体,通过“长作业”方式,了解祖国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例如:“小小画笔,点亮山水”:低年级队员以单幅儿童画表达,中高年级队员用多幅水彩画、油画表现;“小小游客,夸夸山水”:收集有关介绍祖国各地方山水的诗词与歌赋;“小小镜头,歌咏山水”:拍摄各自家乡山水风貌,从中体验中国山水文化;“小小美文,诵读山水”:阅读欣赏中国山水名篇,撰写读后感;“小小百灵,唱响山水”:学唱家乡的歌谣,学跳家乡民族舞蹈,传播乡韵乡音;“小小书法,寄语山水”:寄语新春,书写正楷大字,成为可爱的新上海人。

“新年里的家乡味”微课程 将乡土文化资源与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让队员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体验到“读者”、“记者”、“调查员”、“设计师”、“民间艺人”等不同社会角色。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进,学校形成了“畅说美丽大中国”微课程。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味”(饮食文化)——风味小吃制作;笔尖上的中国“秀”(书画艺术)——书画春联制作;茶道中的中国“香”(茶艺文化)——茶叶茶艺介绍;镜头中的中国“情”(摄影艺术)——“我镜头中的家乡年”摄影展;乡韵间的中国“魂”(民间戏曲)——地方戏剧;指尖上的中国“韵”(手工艺术)——布嵌画、泥塑、十字绣工艺等;舞姿里的中国“风”(舞蹈艺术)——民俗扇子舞;生活中的中国”美”(生态文明)——环保作品。

“家乡游戏跟我学”游乐堂 “家乡游戏跟我学”游乐堂启动,家长主动承担中国传统“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这“四大节日”课程讲堂,其形式有“清明故事会”、“民俗风情游园会”、“文化寻根读书节”、“登高望远感恩会”等。活动中,本地学生和务工子女纷纷做起了小老师、小指导:浙江的小姑娘跳起了橡皮筋,安徽的小伙子滚起了铁环,山东的小朋友踢的是自制的纽扣毽子,东北的小伙伴教大家玩“跳房子”。一个个游戏大大增进了同学之间、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快乐,而是一种 “融合”中建立的自信。有了“自信心”,孩子们在更多方面体验到了“融”的快乐,成功的触角正在向多方位延伸。

每年五月,汽轮小学围墙边种植的石榴花如期绽放,绚烂热烈,火红一片,正如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七八月间,结出的石榴果种子小而多,一粒粒平凡质朴,紧紧地连在一起,似乎在用行动回答着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小学校”连着“大中国”的伟大使命。

校长的话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服务的基本单位,直接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多重诉求,顺利转型并形成“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育人环境,既关系到教育大局面,也关系到学校生存小天地。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面对生源多元,师资多元的新情况,以多元教育资源为动力,汇多元文化熔铸学校精神——“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我们以“共生融合”教育理念为导向,打破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学校发展的局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研究学生差异,研究学科育人价值。

其中,“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实施制”是学校重建家长资源观后又一个重要的创新;我们一方面依托地区“企业广、文化深、高校多”等优势,开辟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校开展各类活动,筑成了一个大教育环境,形成一个“互动、互助、互惠、互利、互赢”的多元育人的有效机制,学校逐渐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健康家园。

经历“共生文化”熏陶后的我们越发认识到: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很多差异,包含很多利益和矛盾,我们不是要把这些矛盾无限放大,而是寻找到共同的底线,发现这些底线的共识,然后进一步抬高底线,才能把学校教育发展得更好!

——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校长王培颖

猜你喜欢
汽轮队员家乡
汽轮发电机组全周进汽纯凝工况优化改造与应用
山东冶金(2022年1期)2022-04-19 13:40:46
A型脉冲反射法超声波检测技术在汽轮发电机组中的应用研究
大电机技术(2021年5期)2021-11-04 08:58:30
大型核电汽轮发电机组自主化成果介绍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7:06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我的家乡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11-17 22:01:21
夸夸我的家乡
百万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绕组保护故障探讨
电子测试(2015年18期)2016-01-14 01:22:59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
大众考古(2015年6期)2015-06-26 08:27:24